殷普河的报刊博物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9396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3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普河的报刊博物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殷普河的报刊博物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普河的报刊博物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采访中, 我们能感受到, 殷普河对 报纸爱之深。他曾因为报纸被毁而痛 哭流涕, 如今想起来依然心痛不已。 第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因为 某些原因, 他将家里的报纸, 全部卖给 废品站。“一大板车, 全部是和农业有 关的报刊, 多么珍贵啊, 全部卖掉了。 ” 另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村里 开办了一间文化休闲室。殷普河很支 持这样的活动, 他将自己收藏的四大 柜子报纸, 无偿捐给村里。谁想, 几个 十岁左右的孩子, 将文化休闲室的橱 窗砸碎, 把报纸全部拿走。 这些孩子将报纸拿回家, 撕的撕, 丢的丢, 烧的烧。殷普河见状心急如 焚, 到他们家里找。但只找回来了一部 分。看着不再完整的报纸

2、, 殷普河的心 在滴血, 抱着报纸痛哭两次。“可惜啊, 太可惜了。 ” 采访时, 殷普河连声说。 现在, 他收藏的报纸只有改革开 放以后的。殷普河有个一米长的木尺 子, 当日他拿着尺子说, 一摞一摞垒起来, 有30米高了呢。 2012 年, 殷普河被推举为村里 “农家书屋” 的管理员。为了能让村民 们看到更多的报刊, 他主动把自己订 的 湖北科技报 、 致富快报 、 农民 日报 等十几种报刊无偿提供给村民 们借阅。他还免费对外开放自己的书 房, 村民们可以随时到他那里看报读 书。 长期的读报, 让殷普河沾染了浓 厚的人文气息。除了看报, 他还爱看 书、 集邮、 作诗作词。1990年12月, 他

3、自题的诗 “良书友报常在目, 晨笔夜 读总关情” 已发黄, 却依然贴在书柜中 央。 几十年来, 殷普河将自己的诗作 小心装订成册, 分为五册: 时令篇、 生 态篇、 情怀篇、 人生篇、 民族篇, 读来情 趣盎然。2009年, 横沟镇组建了农民 诗社, 殷普河任诗社社长。 关于自己多年的藏报, 殷普河说, 百年之后, 他将捐献给镇文化站。全民阅读 佳作欣赏“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刀锋 是我看英国作家威廉 萨默塞特 毛姆的第二本书, 前一 本是 月亮和六便士 。同 月亮和 六便士 一样, 在 刀锋 里, 毛姆也 借一个故事来传递人类普遍探索 却不得答案的哲学问

4、题: 人为什么 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得 救之道是什么 在 刀锋 里, 有着美貌未婚 妻、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程 似锦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 达雷 尔, 在军队里结识了一个好友, 但 在一次遭遇战中, 这位好友因救拉 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 的无常感到迷惘, 他开始探索自己 的得救之道, 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 莎贝尔的婚约, 之后远遁法国, 再 后, 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 他通 过东方的 奥义书 踏上心灵自我 完善之路。 小说快要结尾时, 拉里在谈话 中强调了一句话, 我想这也是他探 索自身得出的感悟:“我认为一个 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 完善。 ” 然而, 世界有无数可

5、能, 生活 的复杂也远远超出一本书能够承 载的全部内涵。拉姆即便有所悟 道, 但他永不会停下脚步, 而是以这种抛弃尘俗的形式悟道, 也给读 者提供了一种可能。 我曾经看过一句话:“有些人 能够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他们依 此行事, 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 成了传奇。 ”小说中, 作者虽然并 没有直接表述出来, 却隐含了自己 的态度: 倾听内心深处声音并依此 行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无论最后 他们的结局是否符合世俗标准的 成功。 这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可能 也有着启示意义。在一个绝大多 数人都以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寡来 衡量你是否成功的社会里, 如果你 没有主人公那样的勇气, 就无法追 求充满诗意和酷

6、味的精神生活。倾听内心的声音记者赵晓丽专刊部主办责任编辑: 李娉电话: 071581287714版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E-mail:文化时空 新书推介 荒野猎人 作者: 迈克尔 庞克(美)推介理由: 1823 年秋天, 皮草 猎人休 格拉斯参加一次深入蛮荒 西部内陆的捕猎远征, 受到一头灰 熊袭击。随后, 他发起了史诗般的 复仇行动日前, 莱昂纳多 迪卡 普里奥凭借主演影片 荒野猎人 荣 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然而小说比 电影更好看! 房间 作者: 多诺霍 (爱尔兰)推介理由:房间 是部绝无仅 有的作品。它蕴含强大的力量、 美 得阴郁、 充满启发性, 其间有堪比 美丽人生 更艰难更伟大的

7、爱。本 书试图告诉人们: 我们生活的这个 世界, 可能没有想象中美好, 但我们 要相信, 真爱的确是无限的。地名趣谈特别特别话题话题文化传真文化传真今年的世界读书日, 我家光荣 当选为 “全国书香之家” 。闻讯后 我于自己的书斋 “向阳轩” 赋诗一 首:“书藏万卷常沉醉, 香气绕梁已 扑门。家在咸宁观天下, 庭前花卉 正撩人” 。 我母亲郑重曾是大家闺秀, 从 小便教导我要知书达理; 父亲李南 山是位离休干部, 生前一直坚持订 阅 湖北日报 。当知青时, 为了省 下5角钱车费买书, 我几次徒步30 多里路从茶场走回县城。成家后, 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在家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儿 子

8、李熟了自幼就爱逛书店, 只要是 他想看的书, 我一定买下来。他于 2004年考入苏州大学, 担任过东 吴剧社社长, 在校期间领衔排演的 剧目荣获全国大学生汇演金奖, 受 共青团江苏省委表彰。几年后又 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现在京城从业。2014年夏在湖北 剧院及全国各地公演的国家话剧 院新版话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他 担任副导演。我爱人万医生是20 年前同济医科大学的硕士, 现在是 咸宁市中心医院的新生儿专家, 曾 获 “湖北省百佳医生” 称号, 多年 来, 她一直坚持睡前浏览 新华文 摘 和 人民文学 等期刊。我们家 就连88岁的岳母刘淑贞, 也坚持 天天读 楚天都市报 。 20

9、多年前,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在 咸宁市志 上发现大批文化 名人下放到咸宁向阳湖的记载, 从 此深深地迷恋上 “向阳湖文化” 。 20多年来, 我利用业余时间寻访 各地文化名人, 多达 500 多人。 1997年, 我的第一本书 向阳文化 人采风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并被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由我编著的 向阳湖文 化丛书 (武汉出版社) , 洋洋7大 卷, 300万余字, 其中 话说向阳湖 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 获得第 五届冰心散文奖, 还被译成日文出 版。2010年, 我策划编辑了 人民 画报“重返向阳湖” 专辑; 今年春, 外文出版社与我签约, 推出新作 共和国先生 (中英文

10、版) , 将在多 国发行。 为谁辛苦为谁忙, 廿年跋涉不 寻常。无论走到哪里, 我都会将向 阳湖文化宣讲到哪里。从高层领 导到普通百姓, 从文化名人到莘莘 学子, 从京都、 省城到地方, 到处逢 人说向阳。在我坚持不懈的呼吁 下, 武汉大学与咸宁市政府签约, 合作共建 向阳湖文化史迹与文化 名人研究中心 , 向阳湖还登上了 “国是论坛” , 成为 “” 的提案, 并于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 我每 到一个新单位, 就用自己的行动推 动同事读书, 带动年轻人成为学习 型干部。近年来, 在咸宁市委党 校, 我创办了向阳湖文化沙龙, 多 次组织专家学者

11、和教职工交流读 书心得。2014年我被评为 “湖北 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 20年来, 我多次参加全国民 间读书年会、 冰心国际学术研讨 会、 世界博物馆日等活动, 还受邀 到中央党校、 首都师大、 国家行政 学院、 北京市委党校等科研院校讲 学。早在2001年, 我便加入了中 国作家协会, 实现了少年梦想。近 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被省 委党校聘为硕导。我的书斋 “向阳 轩” , 藏书雄居鄂南之冠, 可称得上 民间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哩!向阳湖畔的全国书香之家 李城外赤壁黄沙畈有个登仙塘, 相传唐 代有罗公老祖登仙于此。 罗公老祖叫罗公远, 好黄道之术, 自幼熟读老子 五千言 真经。

12、婚后生 有九男一女, 人们都说他儿孙满路, 正是该享福了。罗公远在此时抛家 不顾, 爬到村后的山上结庵苦修, 一 时家里老妻哭、 儿女闹、 孙子吵。那 茅房做了又被家人烧了, 烧了罗公远 又做。如此反复哪修得成正果。罗公远坐在山上哭, 一哭就是七日七夜 不下山。 一日遇上一个仙人, 要渡他出厄 难, 仙人问罗公远: 你舍得了妻儿老小 么?罗公远说: 舍得!仙人问: 你舍得 田地屋宇么?罗公远说:“舍得! ” 仙人 问: 你舍得你这具躯壳么?罗公远说: 丢了躯壳, 用什么修道。仙人问: 你还 没悟道, 且修三年再来渡你。罗公远 只得又潜修三年, 参悟了道理。一日神仙又来了, 问罗公远: 你舍 得

13、这具躯壳么?罗公远说: 这躯壳有 即是无、 无即是有, 有无、 无有、 乌乎、 无乎, 舍了罢。仙人一听大喜。 一日, 正值除夕, 罗公远一家儿孙 又闯上山来了, 拉拉扯扯要罗公远下 山过年。刚出茅庵, 突然一阵狂风, 跑 出一只斑斓猛虎, 一口将罗公远的头 咬下吞到肚子里去了。那虎吃人以 后, 又一阵风呼啸而去。家人只得哭葬了无头尸体于罗家 塘边。正安葬时, 只见映在水中的山 上有罗公远骑一只老虎悠闲漫步, 久 之乃没。村人更信罗公远登仙了, 从 此就将这塘称为登仙塘。登仙塘 冯金平殷普河的报刊博物馆 一位七旬农民和报纸的50载情缘图文/记者马丽通讯员熊臻铭咸安区横沟桥镇群力村一组农民殷普河

14、爱读报藏报。今年78岁的他, 50多年如一日坚持读报。如今他读过 并收藏的报纸垒高达30米。 因为读报, 他成了村里治疗农作物疾病的土专家, 成了脚上沾着泥土的农民诗人, 成了一名不吃药、 赤手空拳 与癌症搏斗的勇士 村民说, 殷普河家是一个报刊博物馆。22日, 记者亲眼所见后深感如此。 当日, 在这散发着浓浓报香的博物馆里, 殷普河讲述了他和报纸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 小学毕业的殷 普河作为知识分子, 被安排到互助组 做事, 主要负责农业。当时, 全国提 倡科技种田, 他被选派到孝感学习农 业技术。短短三个月的学习, 殷普河 深感学习不够, 疑惑很多, 回来后决 定自学科技种田知

15、识。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 他每年 自费 1000 多元, 订阅 人民日报 、 湖北日报 和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 类报纸, 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读书看 报。他说 “看党报主要是掌握政策, 看科技报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种田知 识” 。 当日, 殷普河拿出一大摞发票和 两大本剪贴。和报纸一样泛黄的发 票, 是他数年来订报的证据, 他如宝 贝般地收藏着。剪贴本是他读报中, 剪下的对自己有益的文章。 我们翻看了他的剪贴本, 全部是 和耕种有关的。“现在想想, 不该剪,好好的报纸被剪了, 蛮可惜的。 ” 殷普 河对曾经的剪报行为后悔不已。 几十年的积累, 殷普河掌握了育 种、 施肥、 农业植保、 病虫害防

16、治诸方 面的技术, 且都有较深的研究, 并获 得了中级农艺师的职称。每天都有 许多农民找他求教农业知识, 请他到 田地为农作物治虫治病, 他是有求必 应, 且分文不取。 哪家的庄稼有毛病, 他到田头一 看, 就能指出病因, 开出良方, 农民都 叫他 “土专家” ,“田大夫” 。华中农业 大学教授李世俊来村里考察, 临走时 对他说:“老殷同志, 我一辈子研究土 肥, 路越走越窄, 你却越走越宽, 你是 我的老师啊! ” “可以说, 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 看过的每一张报纸, 我都惜如生命。 ” 殷普河介绍, 最多时, 他一年要订30 种报纸和期刊, 最少时也有十多种, 50多年, 从未间断。因为科技种田, 爱上农业报刊采访当日, 我们看到, 殷普河订阅 的报刊中, 除几份党报党刊外, 多数是 健康报, 如 健康时报 、老年报 等。 殷普河介绍, 这几年, 镇里搞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