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9389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湖北省沙市中学湖北省沙市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一、选择题:(本大题 2525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

2、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 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4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 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

3、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6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2 -7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 B吏治腐败

4、威胁统治秩序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 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8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没有“戎狄豺狼”的种族对立观念,而是认识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反映出:A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 B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氛C清初统治者注重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 D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的思想得以实践9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

5、文主义萌发的渊源10伏尔泰称赞“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到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大胆的真理” ,并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信 。伏尔泰此举的目的是:A借牛顿之名宣扬理性学说 B将法国启蒙运动推向高潮C强调启蒙思想是科学产物 D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11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 。17、18 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A依法治国原则 B社会契约学说 C三权分立理论 D反抗暴政观念12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

6、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旨在说明: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思想启蒙的艰巨性C政治革命的重要性 D专制统治的顽固性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这主要表明清廷中部分官员:- 3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14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 ,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 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

7、一变化表明:A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15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依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C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成分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16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

8、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17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18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19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

9、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4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20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

10、1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22苏联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说, “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崔可夫元帅认为中国抗战:A化解了苏联东方作战压力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23下图

11、是一幅与二战有关的漫画作品。漫画中的“雪茄”代表丘吉尔, “长烟嘴”代表罗斯福, “烟斗”喻指斯大林。对该漫画的理解,有误的是:A反映了英美苏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史实B英美苏三国联合行动始于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C歌颂了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D “V”的意思是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699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12、25苏联崩溃后,一家独大的美国改变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常规,亲自- 5 -出马向宗教色彩极为浓烈的中东地区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对此准确的解读是A美国改变了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 B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中东局势失衡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对外政策调整 D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4 小题,小题,2626 题题 1414 分;分;2727 题题 1212 分;分;2828 题题 1212 分;分;2929 题题 1212 分,共分,共 5050分)分)26 (14 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

13、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 ,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4 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2 分)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教课书中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8 分)27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时间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