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同考察所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89195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8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大同考察所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大同考察所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大同考察所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大同考察所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大同考察所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大同考察所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 年 7 月 20-22 日大同考察所得 王小甫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以下内容主要是当时看了印象较深的一些观感,凭印象随手写来(本人无数码相机,有 兴趣者可参考考察队助理拍的资料) 。个别内容(主要是第一条)回来查了一些资料,也没 有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匆忙写出来,既是交差,也愿与同好共享,故称为所得。妄逞胸臆之 处,还请方家鉴谅。 一、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佛前菩萨之垂翼白马牲灵座 当时见到就怀疑与契丹人的“青牛白马”传说有关,经查材料,现在我很怀疑该寺的前 身很可能是契丹人的一处始祖庙。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 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 “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

2、奇首可汗在南 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 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 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注意,始祖庙分为南北 两部分,华严寺也是如此:位在大同城西南,整体方位坐西朝东,上寺(大雄宝殿)在北, 下寺(薄伽教藏殿)在南。 2、整体方位坐西朝东,这是华严寺的一个主要特点,特别引人注目。以前有人说过“坐 西朝东”与佛教之崇尚相合1,现在看来论据不足。华严寺坐西朝东也与地形无关,而是公 认的契丹旧俗2。 3、既是契丹旧俗,其初建可能就不是一座佛寺。 辽史

3、地理志五,西京大同府条记 载: “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清宁为辽道宗年号,道宗佞佛, 人们就因此认为华严寺始建即为佛寺。实际上,据薄伽教藏殿内题记,该寺(殿?)建于辽 兴宗重熙七年(1038) ,即在人们以为它是佛寺那个年代之前它已经存在了。当然它的出现 也有可能还要早,但也不能早得没边了3。我认为,这样一个极具契丹特色的建筑出现在大 同,再早也不能早过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公元 936 年。 4、由于“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已经有人提出: “这里既是一处参禅礼拜和储存经藏 的佛教道场,还兼有皇室祖庙的性质”4。我同意其“皇室祖庙的性质” ,但怀疑其兼“佛

4、教 道场” 。我的印象能否祭祖是好些西方宗教与东亚传统的主要冲突,佛教传来虽经整合,但 也就限于做做法事超度亡灵而已,好像没有听说有佛、祖一庙供奉同时祭祀的例子。可能的 情况是,从前的祖庙或家庙,后来改了佛寺,另置祖宗影堂,以备奉祀。好像北京的雍和宫 就是这个样子。 大同华严寺建筑布局整体坐西朝东, 恐怕最早还是作为契丹人的祖庙建立起 来的。 5、乾隆大同府志 : “像在北阁下,已失所在” ,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华严寺“有 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相传辽帝后像。凡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 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垂足而坐,余皆巾帻常服危坐。 ”5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

5、像分铜、石,二是男女数目不等,三是有一铜像与众不同。显然,这些情况用“诸帝” 一语是难以解释的。我想做一大胆推测,倘若以唯一之铜帝王像为奇首可汗(南庙=薄伽教1 杨爱珍大同辽代华严寺东向的原因及其题记和造像 ,载辽金史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60 页。该文所引大唐西域记卷一有关“门辟东户” 、卷二有关“朝坐东面”等记载,从上下文意 看未必是指佛教习俗。 2 王银田、曹彦玲大同华严寺研究 ,载文物季刊1999 年第二期,55-6 页。 3 参上引大同华严寺研究 ,53-4 页。 4 大同华严寺研究 ,54 页。 5 转引自大同华严寺研究 ,58 页。 1藏殿) ,剩余铜、石男女

6、数目相等,一共十位,正合于始祖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之数。 二圣为白马神人和青牛天女6。至于八子分为铜石男女,或可以婚姻部落关系来解释。 6、然而,我们这次见到的只是一个三首(身,或为四首/身,背后一个看不见)垂翼白 马牲灵座, 取代白象作为普贤菩萨的坐骑。 与之相对的在佛教艺术里应该是骑青狮的文殊菩 萨,可是,这里的这个文殊菩萨坐下无骑,只是一个莲花座(或八角束腰须弥座,没带相机, 记不清了。反正不是牲灵座) 。按照佛教艺术规范,不同的偶像有其特定的表情、手印、法 物和坐骑。薄伽教藏殿塑像不合规范,这就更增强了我的推测:这里作为佛教礼拜场所是由 从前的契丹始祖庙改造来的!那普贤菩萨的位置,

7、从前是危坐在牲灵座上的白马神人,他的 对面则是同样危坐在青牛背上的天女。 7、有两个问题:一是契丹是否将始祖庙分置各地,以“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 石像、铜像”的做法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无直接证据。另一问题是,有研究者说: 薄伽教藏殿 “三佛在莲台上呈跏趺坐, 佛座为回马头形牲灵座, 属密教, 为辽金盛行密教故。 ”7可是我并没有看到“佛座为回马头形牲灵座” (当然也可能是没注意或没看清) ,还有我也不知道所谓“回马头形牲灵座”属于佛教密宗的哪位尊神。 8、无论如何,从我提出的问题来看,大同华严寺早期所涉及的祭祀崇拜问题还值得做 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尤其是从我最近提出的契丹建国

8、前后习俗受回鹘摩尼教影响的视角 来观照8,就更值得研究了:-) 二、浑源圆觉寺塔座下层砖雕波斯风格动物咬啮纹 这是 7 月 20 号从浑源悬空寺回程途中增加的一个参观项目, 考察队没有准备文字资料, 所以下面先列出用北大“天网搜索”在网上搜到的介绍内容(圆括号内为我所加) ,网址为: http:/ 浑源县圆觉寺砖塔浑源县圆觉寺砖塔 在浑源县城内东北隅。 据 大同府志 记载: “金正隆三年 (1158)建。”后来寺字毁坏,古塔独存。明代成化年间修葺。 宝塔共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成正八角形。该塔完全仿照木制结构式样建造,整座砖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个部分。塔座高为四米左右,四周嵌满

9、佛门浮雕,伎乐人物婀娜多姿,武士勇猛浑雄有力,雄狮猛兽形象逼真,堪称砖雕中之艺术精品。塔身由下至上逐渐缩小,略成锥形。第一层与塔座距离较大,第二层至第八层距离相等,塔身逐层缩小,第九层距离突然升高。每层檐角皆悬铁铃,风动铮响,优美动听。全塔只第一层有门,可通塔心内室,其它各层皆无门可攀。第一层设有四门,惟有南门是真门,可通塔心内室,其余三门皆为假门。塔心内室设须弥座,上塑释迦佛像,四壁有(明代)彩色壁画,色彩夺目,形象逼真。塔顶之上有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国光、宝珠。铁刹顶端立一铁制(候风)翔鸟,翔鸟可以随风旋转,有风标之作用。 该塔雕饰华美,技法嫡熟充分体现辽金时期密檐式砖塔之

10、艺术特色。 我注意到,塔座一周三层砖雕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最下一层的动物形象,至少我看到 的西北、西、西南三面六幅砖雕图像全都是动物咬啮纹,主要是雄狮,有二狮互咬,一仰躺, 一跨上;有雄狮从后跃上咬有角动物之背,等等,极其生动。这些纹饰形象既像所谓鄂尔多 斯青铜器(铜带扣)上的动物意匠(两兽互咬) ,其写生程度又像近年发现的沙陀(虞弘、26 参拙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186-202 页。 7 大同华严寺研究 ,56 页。 8 参上引拙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 安伽、史君等)冢中石坐榻、石屏风、石门上的雕饰9。我的印象这类纹饰之母题及意匠均 属波斯风格,该

11、塔为金代修建之辽代风格(密檐)佛塔,装饰艺术风格恐为前代积淀(我的 意思是说我并不认为当时还有这种风格从波斯传来, 当时的波斯已经伊斯兰化了, 众所周知, 伊斯兰艺术是反对形像纹饰的) 。总之,值得研究云。 三、屋角小兽的作用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反正我是在这次考察中向考古系徐怡涛老师请教, 才知道我们经常 看到的传统大屋顶建筑屋角上的那一群小动物,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基本功能,即稳定屋 角;二是象征意义,即可标志等级;三是审美效果,即可以改变屋角的轮廓线。总之这次考 察还跟徐怡涛老师请教了好些古建筑的知识, 比如辽代建筑的减柱造、 斜拱及其位置和形状、 举折(屋顶坡度)不大等。这些知识从书本

12、上当然也不难找到,但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并能 讨教明白,印象就深刻得多。 四、燕云十六州的地区差别 涉及唐五代与辽宋之际的社会流动与秩序,少不了燕云(幽蓟)十六州这一块。我过去 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历史很少了解,一提到燕云十六州就想到石敬瑭“儿皇帝” ,所 谓民族正义感使任何探索念头的产生都给人造成仿佛邪念似的负罪感, 更何况时至今日还确 实有人在公开的学术场合义正词严地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诉诸道德审判 (呵, 可敬可爱的二 十一世纪中国的吉诃德先生! ) 。 好在这一次考察之前刘未先生一开始给我们介绍的就是燕云 地区当时的已死人的情况,注意:研究对象当时就是死人,因而不可能再发生道德问题,所

13、 以我们可以比较轻松一点(没有心理负担)地来探讨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当然我也想知道被 割给契丹人的幽蓟一带人民是否与时俱进,立即就改用了契丹葬俗,我记得回答好像是,即 使到了契丹统治后期, 幽蓟一带的葬俗还保留着晚唐以来的风格 (记错了请刘未先生纠正) 。 大同附近的辽墓则既不同于幽蓟、也不同于契丹(我这里是凭印象写,刘先生提供有文字介 绍,可参考) 。这些情况提醒我想到,燕云十六州(辽南京、西京道)虽然割给契丹了,其 文化和契丹腹地(上京、中京道)还是有很大差别,不能一说辽朝、辽墓就一概而论,辽朝 本身就是实行“南北面官”的一国两制。同时燕、云即辽朝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也是文化有别 的两个地域,当

14、时也就分别称为山前、山后。山前是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地域,主要是胡化 汉人以及内蕃、熟番(奚、契丹、高句丽、靺鞨等东北部族为主) ;山后虽非割据自立,然 自晚唐回鹘汗国崩溃以来胡化严重,主要为沙陀、回鹘、吐浑、党项等西北民族,唐末五代 一直在内外(蕃)生熟(番)间变动不居。我不知道宋初北伐失败,命杨继业撤退山后百姓, 那些百姓的文化心理到底向着北朝(辽) 、南朝(宋)哪边呢?要是他们心向北朝(从民族 构成看很可能是这样) ,那杨继业他们不是在搞人力资源掠夺吗?算了,我好像又听见有人 要对我进行道德训斥了,不说这些了。末了只赘一句,在这一带研究社会文化变迁,还得经 常想到注意地区文化差别。 五、山

15、西北部的内外分野 这次没能到阳方口(陈家谷口)去瞻仰杨老令公牺牲的战场,不过还是到了一个很值得 去的地理人文景观雁门关。这个地方很著名,不用我作多余的介绍。就我个人来说,确 实是到了这里,才明白唐末五代所谓的代北就是雁北,当时的代州(今山西代县)以北也就 是雁门关以北。沙陀李克用在代北(山后)活动的时候,所受领各种职事均只限于代北各州 军,其实不过接受羁縻的内蕃而已;一旦不受命,则被驱逐“举宗奔达靼” ,变成了外蕃。 而后来遇赦,使讨黄巢赎罪,于是立刻“有诏拜克用代州刺史、忻代兵马留后” ;复因与党 项赫连铎相攻, “帝诏克用还军朔州” ;后又“传诏招克用同讨巢,克用喜,即大阅雁门,得 忻、代

16、、蔚、朔、达靼众三万、骑五千而南” , “帝闻,擢克用雁门节度、神策天宁军镇遏、 忻代观察使。 ” ( 新唐书沙陀传 )李克用就此成了唐朝的藩镇长官、地方军政大员。看得9 参荣新江等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3出来,活动于代北、雁南在唐朝中央集权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完全是两个层次,正是:两个社 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 六、如浑水濯足 我有一爱好,即凡到一名胜,但有水流一定脱鞋濯足,以强化感受,大概跟那些到处写 “到此一游”题记人的感觉差不多,比如漠北土拉河、鄂尔浑河、西伯利亚的鄂毕河、塔什 干附近的锡尔河(好像是叫奇尔奇克河的一条支流) 、新疆的伊犁河、叶尔羌河、西藏的拉 萨河等我都曾濯足(我不会游泳,只是脱鞋光脚沾水而已) 。这次到大同,去方山永固陵须 涉水过河。水名如浑,据说水经注上有记载的,遂欣然脱鞋涉过,适濯足矣。站在方山 永固陵上北望远处孝文帝的小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