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85319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9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临床杂志? 年第?卷第?期专家论谭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 ?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经脉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 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内经中总结得较 为全面的一条针灸 治疗 原则,因其对针灸临床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故在内经时代已为“众工所共知”?素问宝命全形论?,当然也为今天的医家所熟知那么,这一针灸 治则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条治则提 到了针刺补泻,而补泻的前提是“虚实”概念 的确定? 早期的“虚”与“实”?盈?满?是指 脉之虚实?气血阴阳及后来病之虚实以“有余”、“不足”表述,这在内经中仍

2、反映得很 清楚?早在汉简脉书中,“盈”与“虚”正作为脉诊的主要内容,并已确立了“脉盈而恤之,虚而实之,净则待之”的针灸治疗原则不 过这里的诊脉法不是独取寸口法,或人迎、寸口比较法,其“盈”“虚”的概念与后世“实 脉”、“虚脉”的概念也不尽相 同,自然 补泻方法也不同、 内经中诊脉法与此 书相类的是素问三部九候 论,该篇在九个脉诊 部位 诊候 脉之大小、疾迟、寒热及陷下等七方面。其中脉之“大小”即是脉之“盛虚”。例如灵枢终 始曰?“人 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一”,灵枢禁服作“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 少阳?一”这样,上述经脉篇载针灸治则 中所有脉候“盛”、“虚”、“寒”、“热”、“陷下, ,都见于

3、三部九候论,也就是说,这一治则原本是 针对三部九候脉法而言的经脉篇十二经病候 中“是动则病”也指各自经脉 的诊脉部位的脉象,而不是人迎寸口脉”诊法该篇也明确指出“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 末?不 动?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 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篇之所以将上述针灸治则中脉诊解 释为人迎寸口比较脉法内容,是因为这一治则的主要内容直接引自禁服篇原文“盛 则泻 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文正 附于“人迎脉口诊”内容之后。那么,应 当如何理解经脉篇所载 的针灸治则呢?“寒则 留之,热则疾之”见灵枢热病原文“气满胸 中目奇息,取足太 阴大指之端,去爪 甲如韭叶

4、,寒则留之,热则疾之。”其 中“寒热”是指脉口处寒热,原指十二经相应的上下脉诊处?本 末的寒热变化、灵枢禁服原文仍谓“必审按其本 末?察其寒热? 邪客篇更强调持针纵 舍“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故邪气脏 腑病形篇在针灸治疗胆病时具 体指明“候在足 少阳本 末,亦视其脉之陷下 者灸之?其寒热者取 阳陵泉”在具体刺法上,本末脉寒者“深内而久留之“?热者“浅 内而疾发针”。现代学 者一般都以为“寒则 留之,热则疾之“是指病证 之寒热但原禁服篇在记述针灸治则前已指明 了病之寒热作盛则 为热,虚则为寒”,可见紧接在“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后的“寒则留之,热则疾之, ?不可能再 指病之寒热?当然

5、这一针灸治则也适用于寒、热病证的针刺治疗至于将“陷下则灸之”理解 为“阳气下陷”则与原文本意相去甚远。禁服篇原文对“陷下”的解释为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官能篇日?“经陷下者,火则 当之,结络坚针灸临床杂志?年 第?卷 第?期紧,火所治之。”均与阳气下陷无直接联系。对 于“不盛不 虚,以经取 之”的理解,是古今 中外学 者争论的焦点。禁 服篇原文作“不盛 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有人见此处“经刺”一 词与官针篇九刺之一“经刺”名相 同,便将“以经取之”理解 为取本经穴治之。可是官针篇所谓“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实乃 一种刺络法,故杨上善注日?“大经 分间经之结络

6、故日经刺,非正经刺也?”此二“经刺”名 同实异。况且,将“以经取之”理解 为“取本经穴治之”从医理上也说不通,因为脉之“盛”、“虚”、“寒”、“热及“陷下”皆可取本经穴治之,不独“不盛 不虚”一端 也。其实原文本意很简单,上文言明“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而“不盛不衰”,则不 补不泻,以常法治之。何谓常法?禁服篇原文已有解释为“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所谓 经治者,饮药,亦日灸刺?”故后世医家也将此 治则作为方药治病的大法例如孙思遴在千金要方序例服饵第八卷一中指出?“素问日,实即泻之,虚即补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其大略也”?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删繁日?“不虚不实,依 经调之”古今中外学者对

7、本条治则 的注解,以 王冰注近于正确?“不盛不虚,谓邪气未盛,真气未虚,如是则以穴俞经法,留呼多少而 取之?素问厥论?。”? ?难经七十五难解上述治则日?“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 之,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杨上善及太平圣惠方皆从 其说。然内经中五输穴尚未与五行相配,更无泻子补母之说,此说难以成立太平圣惠方虽抄录了难经的补泻经 文,但在“徐疾补泻”中却日?“右手存息捻针,左手掐穴,可重五两以来计,其针如转如不转徐徐下之。若觉痛,即可重二两?若不觉,以经下之,入人营至卫,至病得气?如鳍鱼食钓,即得其病气也?,量其轻重,以经取之,

8、名日徐疾者”。这两处“以经”都只能理解为“依经法?言?,而无法理解为“依经脉”,或“取本经之穴”上述针灸 治则同样适用于络脉病候的针灸治疗。络脉病候是据络脉的“实”、“虚”总结的、例如灵枢经脉日?“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半 其实则支幅,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那么,何以别络脉之虚实?原文 明言“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可见,十五络病候 中“实”与“虚”也是指脉之虚实?有人见手太阴络病候中“其实”作“其病实”,?太素作“其病”?便将络脉病候之“实”、“虚”理解 为病证之实 虚、然而络脉病候 中具体的病症很难以“虚实”的概念加以分类。例如“心痛与“头强”?心包 络病候?“节弛肘废”与“生疵”?小肠络病候?“龋聋”与齿寒痹隔”?大肠络病候?等等,如何以证之虚实加以分类?长 期以来,人们对于上述针灸治则一直存在许多误解,随着中医“虚实”概念的演变,这一治则渐渐成为分治治病的准则,人们愈来愈不知其本意二这不仅影响人们对内经中许多篇章原文的准确理解,也直接影响到人们针灸临床诊病的思路。作者来稿注意事项?本刊从?年起,将在收到稿件三月内向作 者提出处理意见,凡不刊 用之稿件一律退还。?作者投稿 时每篇论文请寄审稿 费?元?三千字以上论文请写?字 的中、英文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