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49073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1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李版)19 9。年第l期(总第16期)土家吊脚楼与 楚 建筑一一论楚建筑的源与流张良皋一、吊脚楼(千栏)的分布和起漆唐元棋诗:“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巴人是今鄂西土家族 的祖先,“阁栏头”就是吊脚楼,通称干栏。元棋诗记述鄂西土家族人有住吊脚楼的传统,说明原因是山多平地少,而且使他联想到巢居,大致猜到了吊脚楼的起源。干栏居住方式是一个世界现象。人类古文明所及之区几乎都有千栏踪迹,遗留至今者大致以热带较为密集。中国干栏分布状况以云、贵、桂三省为中心,川南、鄂西、湘西、粤西是边缘( 图1)。这一体系的干栏明显包括缅甸、泰

2、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西南太平洋诸寓、台湾、日本和朝鲜。在欧洲、非洲、南美都有千栏。西亚和印度可能也有“中介环节”,但情况尚不十分清楚。千栏的流传当然会有横向联系,但它的发生似乎有历史必然一一它是人类巢居 的发展。(图2略)人类本是发源子热带丛林的树栖动物。这可以从人类 的“表亲”猿猴的分布和习性得到证明。在非洲,除东北角埃塞俄比亚和南端的好望角有少数猴类住在天然岩穴中,绝大多数猿猴都是住在树上的。人类的树栖历史迹象不易保存(尽管印尼、印度和南美至今还有一些树栖部落),但却留下 了大量干栏 来证明这段历史。穴居的古人类本来是少数派,却因洞穴对人类活动迹象之保存较为有

3、利,特别在中国,碰巧有世界最大量的窑洞居民,因而造成假象,以为人类本是穴居动物。当然也决不能小看穴居对人类、特别是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作用。正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窑洞,更具体说是下沉式窑洞,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四合院居住模式,形成了中国式的居住空间概念。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就是中国 建 筑的主流。(图3)鄂西在地理上位于现代干栏 分布区的边缘,有较多的机会与中原建筑文化接触,而形成二者之融汇。巴文化在历史上曾是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政权复灭后,楚文化的主流东迁而衍变为汉文化,巴文化较少触动,因而保留更多的古楚文化。研究鄂西吊脚楼可能是研究楚建筑艺术的一条途径。二。. 长目卫二、楚人的迁

4、徙、定居和文化的多元性 :踢摹 鬓翼撰髯蒸翼;韶(然也来自南方,来 自热带。华夏地区如果有“土著”居民,不可能产生干栏,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席居。川中国南方,具体说是长江以南,以云南元谋为发祥地 的人类经过生息蕃衍,达到了当时规模的人口爆炸,丛林地带 的采集经济不足以负荷人口压力的时候,人们必然会四散迁徙,其中相 当大的人群又是由古广陵(今南京上下游)找到津渡,通过“吕梁”(苏皖二省之间的南北走向丘阜 )到达山东的。那时“吕梁未凿,江淮流通”,淮河并不循今道入海,而是或北入黄,或南入江一一江淮黄互相受纳.古人渡过长江之后要到山东,不再有任何江河之隔。到 了山东,有机会涉过黄河(当时黄 河是漫流而无

5、固定河床)的部族形成“诸夏”,留在山东的成为“东夷”-。一_诸夏部族包括炎、黄、唐、虞、夏、先周、先秦。他们找到了黄土地带,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条件。界要简单工具,例如原始木器,就可掘出洞穴,集体安居;而且黄土地带基本上是草原而少乔木,易于开垦,适宜农耕。中华民族在他的婴儿时期找到了这个“摇篮”,鲜丫哪巡 养育出华夏文 化。商人是一个后来居上的部族,他们北迁之日,大约相当于河姆渡文化业已成长之时,所以商人带来了干栏建造技术。商人在开发黄河流域时,发挥了干栏建筑的威力.此种居住方式,架空离地。可以不理会短暂的洪水,广泛漫流的黄河水量不足 以形成淹没干栏的深度.这种居住方式的优越性使得商人得以在当

6、时的“黄泛区”安居乐业,而以穴居为主的夏人则难于在黄河冲积平原立足,商人因而取代了夏人,成为中原之主。商文化在各方面比起诸夏文化来呈突飞猛进之势,敏感的史学家早已注意到此点,惜未能作出适当解释。其实只要承1do认商文化对诸夏而言是一种“外来”的文化,疑团自然冰释。楚人同样是来自南方 的部族,所以文化上与留在南方的吴、越有相似之处。但当楚先民北迁之日,中国地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河平原逐渐冲积完成,一海难受纳江淮之水;万年一遇的洪水“凿”开 了吕梁,淮河找 到 自己的河槽单独入海,江 淮 之间的分水 岭一一古广陵原”一一逐渐露出水面,形成一道陆梁,部分地取 代 吕梁,成为先民北迁的必经之道;某些

7、部族,例如视融八姓,就取道广陵 原,在荆山( 古荆山,在大别山东端)集结,成为楚之先民.这一部族集团的目标本来也是中原大地,但被先到 中原且已立定脚楼跟的夏、商、周人遏阻,史载夏灭董姓,商灭彭姓,周更多次南征伐楚。楚人在“中盘 战”中处于被动,但逐渐汇合 了自洞庭彭舞之间北迁的三苗,和自巴东古津北迁的巴人,形成了弧大的势力,在丹浙盆地奠定了基业,并南经邓、襄、焉场、邓,占领江汉平原,成为南方大国。楚文化之多元性,就在其曲折的迁徙与定居过程中形成。(图4)三、楚途筑形态正因 为楚文化是多元的,因此楚建筑也显得多元。考古学家发现楚地有于栏遗迹。例如湖北沂春毛家嘴和荆门车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

8、发掘队 湖北沂补毛家嘴西周木构建筑一一考古1962.1,1、4页、。页)。也发现过地面 和半地穴式的房屋:属 于地面的有江西修水跑马岭,福建福清东张等遗址,属于半地穴式的 也见于倡建东张、广东韶关蟋鱼转等遗址(以上四例均见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一一轰考古学报106 3.2.81、8 2页)。我们可以推知,楚国建筑必然同时受到巢 居和穴居的影响。但由于楚地卑湿多雨,又无类似北方的黄土地带容许大量发展穴居.所以也可推知,楚建筑的主流是干栏。尽管楚 建筑遗址不多,不足以全然证明这个推测,但楚境西议墓中居然出现“干栏式”的棺郭,“事死如事生”,不能不使人认为干栏在楚国必曾广为流行。从文献中更可

9、找到大量记载,说明楚国广泛使用干栏(参见作者论楚宫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一谈华 中建筑19 84.1).楚建筑中“庭”的出现,说明楚建筑必然吸取了中原建筑的因索。左传昭十 三年述楚共王与巴姬埋璧于“大室之庭”,以卜其诸子何人当王.这清楚表示 楚宫的布置是以庭为中心的,每须于其中举行重要的政治活动。干栏与庭的结合,就是楚建筑的明显特色。庭的原型是穴居于系中体下沉式窑洞的天井。将庭与干栏相结合并非楚人的创造。惬师里头和黄破盘龙城的商殷宫殿都是庭与干栏的结合。两处宫殿外廊都有大柱之外配以两根小柱的作法茜对两根小柱的作用,学者们历米有“永定柱”和“擎檐柱”的说法。永定柱之说似较可信,是用来支承千栏外廊地

10、板的,类似日本沿用至今的“广缘”。用两 根小柱配合一根大柱,是为了支承自内向外伸出的两根小梁(梁上搁地板)。伸出两根小梁。不但便于搁地板,而且可避免在大柱上凿眼,避免“两败俱伤”。惬师二 里头和黄破盘龙城 的正殿显然都是千栏式犯厂。(图5)楚建筑的遗址不足以形象地、完整地 说明楚建筑,但我们有幸见到大量 的东 汉明器陶楼。汉政权 的主体是楚人后裔,他们所继承的文化,特别是居住方式,必然是楚文化,在建筑史上无所谓“汉承秦制”。大量的东汉陶楼 说 明汉朝 的民居主体是干栏,文献和考古都说明两汉(连同魏晋)都保持着席居,这是配套的、完整 的楚国居住方式,明器陶楼中有不 少带有与席居配套 的建筑构件“

11、圭窦”,进一步说明干栏与席居 之密不可分。也说明汉朝在建筑方面坚持继承楚文化。从反面看,周人本是穴居民族,他们早就发 明了床,而且当作高级1 0 1r广卜Z俨即M污曰讯。毛,。阎十以l书。协户卿比卧具仁4。如果听任周人的生活方式自然发展,中国会很早就放弃席地坐卧的习惯。周用席居是因其文化本来较商落后,为提高其文化地位,在场面上要“因于殷礼”。近年在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 一是云梦东汉陶楼“;.此明器的制作虽在东汉,但出土102弓一,卜一称,一吮,曰下一1一二一二二上二乙六月一白一介,-一一一_犷一:. 遗主立二臼弃一立声立二二一二:匆二:。牛弘吮孙n:今八、氛功:,仁沁、。 、1了古楚国的腹地

12、,无疑反映着古楚国的建筑成就。这是一座高级民居,主楼是千栏式,带有圭二窦,前主后次,形成天井,是干栏与天井之结合,颇不同于广州和其它地方出土的明器,其它地方的明器陶楼,大多为单体建筑,少数庭院是由碉楼和围墙来围合的,由建筑形成的较紧凑的夫井不多见。云梦陶楼的平面不对称,若与曾侯乙墓 的平面相较,便知不对称的平面可能在楚国并不稀罕。云梦陶楼体量多变,轮廓丰富,可以说已经将民居建筑提升到了艺术的范畴。从文献记载上看,楚国进行过在并世诸侯中可能是规模最大的建筑活动声门。一篇招魂,笔酣墨饱,铺张扬厉地渲染了楚国宫室之美;有些叙述,不仅为文学之美辞,也是史学的信证;两汉大赋所言宫室 之美都是 楚辞之扩张

13、。楚国的宫室早已上升为一门大艺术。楚宫在春秋战国时期处处领先,风行一世,是诸侯学习的榜样。后世秦宫摹仿楚宫、汉宫继 承 楚宫,楚建筑艺术事实上是 中国建筑艺术的主流中的主脉。四、土家吊脚楼是楚建筑的原型 和余绪土家族的祖先巴人,与楚国的关系千丝万缕。有 过战争,更多的是和平交往。“下里巴人”的歌声在楚国知音最多;前文提到的巴姬能确切证实巴人与楚国王室通婚,楚 国王族有巴人血统。种种史实说明楚文化与巴文化互相融合渗透。从大前提看,说巴建筑曾为楚建筑提供原型是可能的。31 0白起入邹,楚都东迁以后,楚文化的流变十分复杂。南北朝时,中原文化更经历 了一番大融合,大变迁。唯独巴子之国,由于清江流域在地

14、理上极为独特的封闭性,有条件保存古 楚文化的某些余绪瞬娜基惰性最强的文化领域,它不会像衣着一样迅速改变。因此,设想土家建筑中包含某些楚建筑余绪也不会错.土家民居的三间座子屋”并不“吊脚”,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各族民居一致,也与唐以 右以奇数间为主的传统和致fs褚,这应当是全国建筑经过交流以后的产物,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均质性。土家民居的厢房则必是吊脚楼,甚至在平地上也要建成吊脚楼,这就其来有 自,绝非近世的新事物,而应该是巴人所固有,与我 国南方各民族所共有,也是与楚文化所共有。土家吊脚楼并不以建成单体为毕事(土家以外,如傣、侗、储、瑶诸族 的干栏就只建成单休),而 是有强烈的围合趋势通常都要建成厢房

15、,与座子屋脊正交.至少先建一侧,有可能再建另一侧叱即所滴公兰合水”、“撮箕口”,与汉族地区的。一正二横”、一正两厢”相同。最后有条件就加建“朝 门跨,完成合围,形成四合院.富有者再在外围加建围屋( 福建人称为“护膺,故)。这一格局,很容易被看成后世直接向农族地区学来的,但说是通过古楚人 的传授似更为返乎情理。一用为楚人继承殷人(殷人病膝夏人)完善了“庭”之制,为各族树立 了楷模,汉初甫越王朝分就 自称其宫为“楚夏,广内,巴人与楚的关条,较南越更为亲近。-土家吊脚楼为他族所无的最大特色是沿厢房三面兜转有时被省为两面)的签子”或“走栏”,和复盖“走栏”的“丝檐”,这里常常是重点装饰的所在,施于本

16、来就已婀娜多姿的体量之上,显得十分美观。这种走栏和丝檐,在东汉明器陶楼 中常常配套运用:在唐宋以后的建筑 中,签 子就是平座,丝檐就是歇山。平座和歇山,对中国建筑形体美所作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平座和歇山的来源,是不是出于 土家吊脚楼呢?能不能为平座和歇山的流传设想一条路 线呢?试看:巴建筑,楚建筑,东汉陶楼,唐宋及以后的中国建筑卜这是一条十分顺畅,几合乎逻辑的流传路线,很难设想一条与此相反的路线.如果说,走栏和丝檐并非土家所固有,而是从唐宋以后的官式建筑中学来,很难令人箕信。土家人生活水平一直很低彩他们不会劳民伤财,从官式建筑中学一些未必非要不可的装饰。不要走栏和丝檐,并不妨碍干栏之完整性。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千栏,大多数都没有走栏和丝檐,即使有,也不象土家族如此重视、配套,“制式化”,例如傣族 的“展”、侗族的“丁廓”都略具走栏么意而远不似平座加歇山。而且,土家干栏 中有不少实 例,说明丝檐是为复盖走栏而建的雨搭,有的山面雨搭与檐口雨措并不交接,故尔清晰地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