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4584163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二掌握7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课时跟踪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案二学案二 掌握掌握 7 7 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1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

2、在这兵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B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 “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 “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解析:D 项, “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 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

3、力”理解错误, “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答案:DE(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考核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 ,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2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

4、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 “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 “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

5、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 “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 “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 ,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 “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C 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 项, “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答案:CE(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6、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双调】 沉醉东风渔夫白 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3(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选用“黄” “白” “绿” “红”这样色彩

7、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 “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E “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 ,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解析:C 项, “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正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

8、羡慕。E 项, “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明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答案:CE(2)有人认为, “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岑 参

9、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岑 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 ,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 ,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4B “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C “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

10、的残酷无情。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 “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E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 “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 ,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解析:B 项, “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 。D 项, “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答案:BD(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

11、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 ,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再过金陵包 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头城刘 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 ,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

12、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B 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5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

13、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解析:A 项, “西晋”错,应为“东晋” 。D 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答案:AD(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

14、、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6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 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C词的末句“

15、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 “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6解析:C 项, “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有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 “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 项, “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答案:CD(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形:有金光

16、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7即事(景)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虞美人舒 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 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B本词用字精妙, “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