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陵地秩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838226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3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汉帝陵陵地秩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汉帝陵 陵地秩 序沈春文关于西汉帝陵陵地的分布原则讨论颇多,但是总的说来,无外乎是陵地的安排存 在昭穆制度与否。二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汉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其昭穆次序如何以及西汉帝陵的朝向对昭穆排列 的影响等方面。在我们看来,双方意见都存在问题。间题的症结在赞这两种观点考虑的都只是十一座西汉帝陵,忽视了汉太上皇万年陵,没有把万年陵纳人西汉帝陵的系统进行研究。昭穆制度在 中国古代制度史上是一个重大问题,历来为学界所重,只是迄今尚未有统一的说法。本文拟对西汉陵地重新作一番综合考察,希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学者予以补充或修 订,好 让这个问题得到 圆满的解 决。昭穆葬法在中古时集中表现为五音昭穆葬。五

2、音之说初起时,便有以五音安排宅居朝向之事,尔后渐兴以五音定坟荃朝向及坟穴方位之术。这提醒我们认识关中西汉帝陵的分布原则首先要讨论五音兴利说的缘起,其次才是具体葬法一昭穆葬法与否的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有其特殊的世界图示,涵括天地万物于一个阴阳系统里面。最迟战国时期便已出现的阴阳学说是一庞杂的体系,下属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中复有子系统。如此层层擅递、隶属,各个系统内部、之间有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和转换法则。其中,五行便是阴阳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它对万事万物如 五音等等的属性进行判断、分类。五音又是五行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负责对律吕、姓名等物事进行归属。五音兴利说表达的便是姓名、五音、五行三个不同级别系

3、统间的关系、法则。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这些人到汉代即被称为阴阳家、五行家或阴阳五行家,成为“六家”或“九流”之一。根据论衡卷二五 枯术篇、潜夫论 卷六卜列篇的有关记载,学界普遍认为五音兴利说出现在东汉初年。此时,五音兴利说已经比较普遍。一般地,从事物发展固有 的惯性来讲,必要经过一个历程一萌生、认同、推行、退出。所以,我们应该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五音兴利说在东汉之前已经出现。实际上,早在西汉时便已有了依照五音定名归属的行为。见汉书卷三艺文志数术略五 行家所载“五音奇胶用兵二十三卷。五音奇胶刑德二十一卷。五音定名十五卷。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虽然这是现在我们能够真切阅读的少得可怜

4、的文献资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充实,但是它已经足以说明五音之说在西汉的存在。东汉五音兴利说的盛行该是此风的延续。汉书 卷三艺文志明确记载的西汉时期堪舆书籍有堪舆金匾十四卷、宫宅地形二十卷,从堪舆术发展的内在理路来讲或许它们跟王充所记图宅术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遗憾的是其具体内容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有人会对此“武断”表示质疑、甚至反对。的确,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一个不再置疑的共识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学术研究是实证科学。在这一点考古学似乎走得更远,也更为彻底。但是如果一味地、过分地强调实证,是否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走进一个死胡同,即导致合理想象力的厦乏、丧失呢我们知道,文献的记载无可避免地会存在

5、盲区。每个记录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取舍标准。一般地,对 自己习以为常或不理解的知识会有意识、下意识乃至无意识地遗忘对正遭受着曲解的知识大多也不能正确面对。同样地,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民族性也使一些真相相继遭遇遮蔽、遗忘。而考古的特性,使我们的研 究对象更具不完整性。因此,长此以往,终究造成学科生命力的枯萎。我们已经习惯了对能看到的“有”做出相应的判断一且不说其可靠与否。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看不到的“有”此“有”乃平常大家所说“无”之一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进行同情的理解和理性的分析。其实,强调考古的意义,就在于考古学不可能复现历史,而只是依据某些资料建构一种可能的真实。判断这种构

6、建的标准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几而是其是否令人信服,是否能够 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文献中屡屡言及昭穆葬,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同书卷四一春官家 人云“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昭居左,穆居右,夹处左右。”但是,昭穆制度在先秦时期墓地是否得到体现一直没有定论,目前所能达成共识的有关实物资料很晚。那么,西汉社会的最高权力集团内是否存在,“序昭穆如礼”的观念呢 汉书 言及“昭穆”凡次,集中出现于西汉元、成、哀帝时期。其中,汉 书 卷七三 韦贤传 附韦玄成传。记载汉成帝时“罢郡国庙后月余,复下诏曰盖闻明王制礼,立亲庙四,祖宗之庙,万世不毁,所以明尊祖敬宗,著亲亲也下略。

7、韦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议日上略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人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又同书本传。,垂相韦玄成等奏请立昭穆之序“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迭毁。今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穆,孝昭皇帝与孝宣 皇帝俱为昭。皇考庙亲未尽。太上、孝惠庙皆亲尽,宜毁。太上庙主宜座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庙,寝园皆无复修中略。明年,心韦玄成复言古者制礼,别薄卑贵贱中略。陛下躬至者,承天心,建祖宗,定迭毁二序昭穆。大 礼既定,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祠园宜如礼勿复修。奏可。”声在讨论西汉昭穆制度时总好引用 汉书 韦玄成传的有关记载,本文也不例外。该传集中反映了西汉后期社会权力集团

8、对宗庙制度的讨论,从中我们亦不难把握到昭穆观念在他们的心 目中始终是根深蒂固的。通过字里行间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西汉前期虽然宗庙没有集中使用昭穆次序,但其昭穆观念丝毫不变。只是在实际做法上采取郡国立庙、宗庙异处的形式,有欠考虑。那么,在陵地的布局上又是怎样,是否依照昭穆秩序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 第七上云“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中略。明年,白鹤馆灾。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下略。”引文明确告知我们山陵也有昭穆现象。但是,讨论这个间题,同样地,最重要的障碍还是文献资料的严重不足。只是文献记载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该就此怯步。文献、考古二者本是相互补证,缺一不可的。我们还可

9、以通过考古资料来弥补文献的匿乏,尽管考古材料也有作伪现象的存在。通过 水经注、汉书、三辅黄图,以及元和郡县图志等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结合近年来的实地勘察,西汉帝陵名位的确定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图一,这是研究西汉帝陵人葬图式的关键所在。西汉十二座陵墓分别修筑在汉长安城北部的徐木原、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 与杜东原上。其中太上皇万年陵。在三原县徐木原咸阳原上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 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大体呈一斜线分布白鹿原与杜东原上分别有文帝猫陵和宣帝杜陵。整个陵地通过太上皇万年陵、武帝茂陵这两座陵墓把陵地的东西范围界定出来,而且呈现出集中在咸阳

10、原西部人藏的趋势。西汉陵区选择在汉长安城北部,北山山脉之南,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其一,古人认为葬者宜在国都之北。礼记 卷一 檀弓下。云“葬放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注云“北方,国北也。”白虎通义 卷一一崩亮篇论合 葬条。略云“葬赞城郭外何死生别处,终始界居。易日葬之中野,所以绝孝子之思慕也中略。所以龄北方者何就阴也中略。孔子卒,以所受鲁君之瑛玉葬鲁城北。”这种观念又从何而来 汉书卷二五 郊祀志上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张晏注“神明,日也。日出东北,舍谓阳谷日没于西,故曰墓。墓,像谷也。”张晏认为神明即太阳。颜师古则否定了张晏的意见,认为神明是神灵的总称。他, 旅“

11、盖总言凡神明以东北为居,西方为家墓之所。”又博物志卷一五方人民条。“东方少阳,日月所出中略。西方少阴,日月所人。”卜二 。二”辘口阳段 长隆 安咬二服 二版声 渭隆 。泪晓 稚 茂陇图一关中西汉帝陵分布示意图如此看来,他们二位谈论的是问题的不同层面。颜师古谈的只是现象,而张晏所言的则是现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我们由此或可推测古人把墓地安排在城市的西北方位大概是源于自然界日月升落的启示。这个观念在后世仍得以延续,唐代堪舆家依然持该观点,吕才阴阳书葬篇。“今法皆据五姓为之,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其二,上文我们已经推定了五音兴利说在西汉的存在。在五姓五音的归属上虽然存在一姓多属的情况,但刘姓却始终只

12、属宫姓。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后世的阴阳书中检索到,而且也可以从音韵学上获得支持。图解校正地理新书 卷七五音所宜条。云“宫羽二姓宜北山之南,为北来山之地。西为前,东为后,南为左,北为右,明堂内水出破坤为大利向中略。凡州县寺观城邑馆释赓宇皆无的主尽属商姓,宜丙向若立私宅家墓所向及水流皆随本音利便。西汉诸陵分布在咸阳西北北山 山脉之南的黄土原上,正好符合北山之南的条件。其 墓道朝向为东西向。,也正好符合宫羽姓葬法以“西 为前,东 为后”的要求。我们知道,西汉的帝陵与皇后陵位置,一般前者居西,后者居东。从西汉各陵园的布局来看,也都是坐西向东,以西方为尊的。如景帝阳陵与孝景王皇后陵、昭帝平陵与孝昭上官皇后陵

13、、宣帝杜陵与孝宣王皇后陵、元帝渭陵与孝元傅皇后陵,以及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与其后妃陵墓,情况都是这样。这种现象 该与 上述堪舆术 有莫 大的关系吧。穆,孝昭皇帝与孝宣皇帝俱为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庙。无疑,这个昭穆次序是以汉文帝一系为主。厚此薄彼的偏心,预示着它的偏差。西元前年,宣帝死,元帝刘爽继立,宣告汉武帝以来“杂王霸道”尚法治天下的“汉家制度”的终结。元帝政府行“周政”,以儒术示天下,并在成、哀、平三朝得到相继承袭。因此便有成帝时期对宗庙制度的讨论。宗庙制度的改革便是重建儒家话语秩序的重要内容。政府希冀以此建立某种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其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得以顺理成章地树立

14、,同时也使统治秩序得以强化。遗憾的是,不合时宜却使事与愿违。这种话语权威性的重新认定严重地削弱 了中央皇权。无论如何,成帝政府的宗庙制度改革也就因此自然地跟 此前已经确定的秩序不同。它应该不能作为早期昭穆次序的参照。况且,宗庙昭穆制度的讨论真正反映到陵地的安排与否,难免会存在一个时间差,正如同唐代几次庙制昭穆次序的讨论与陵位所产生的差异一样。,更何况这时已经是汉成帝时代,整个王朝 的气数已近尾声。而且,可以这么说,庙制中的兄弟昭穆排列也一直存在歧义,未有定论。这一点西汉王朝也不例外。如前文引文所言,汉成帝时,垂相韦玄成等奏请立昭穆之序,并厘订出西汉中期几个皇帝的昭穆序列,即高皇帝为太祖,孝文皇

15、帝 为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翼翼翼巳巳丙丙午午丁丁未未坤坤辰辰辰辰辰辰辰辰申申乙乙乙乙乙乙乙穴穴庚庚卯卯卯卯卯地地地地酉酉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甲甲甲祖祖祖祖祖祖辛辛 穴穴穴穴穴穴穴穴穴寅寅寅寅寅寅穴穴穴戌戌良良良丑丑癸癸子子壬壬亥亥乾乾图二宫羽姓昭穆葬图综观中国历代皇王室宗庙中的昭穆排列次序,自西周以降,除春秋、战国、秦朝、三国时期、北朝时期、隋朝、五代、辽朝以及明朝等朝代史无明文记载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外,两汉、两晋、南朝之齐朝、金朝和元朝等朝代的史志和礼书都明确载有兄弟相继为君昭穆相异的史实。只有在唐、宋、清三朝 中,两种意见争论不下,其宗庙中的昭穆排列次序时而以兄弟相继为

16、君昭穆异位,时 而 又昭穆 同位,游移不 定。兄弟昭穆同位的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得到中央皇权的认可是在唐代,是在经历了反复不断的讨论后在唐宣宗时才确定下来的。西汉早期实行的也应该是兄弟昭穆异位,即惠帝与文帝昭穆异位。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下面这些现象。其一,从陵区的安排来看,无疑地万年陵跟刘邦以下陵是安排在同一陵区,并起着标识陵区东界的作用。也就是说,汉代从一开始便将万年陵纳人整个陵区的建设规划。其二,太上皇亦称“皇”。其三,汉兴伊始,刘邦就下令各诸侯王国都立太上皇庙。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在西汉陵区中太上皇陵处于祖位。根据上述原则,如果以太上皇为太祖位,参 照西汉历世皇帝的世袭。以及他们之间的血缘遭递关系我们可以划出如下组昭穆组合,州图三宫羽姓昭穆葬图即第一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第二组文帝霸陵、景帝阳陵第三组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第四组宣帝杜陵、元帝渭陵以及第五组成帝延陵、哀帝义陵等。此外,平帝康陵则缺相应的穆位。宫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