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825587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_佐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佐 斌 张阳阳(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 要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自我增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 文化差异 中国人自我增强(self - enhancement ,或者 “自我放大”)是一种 提高自我价值感的动机,它促使人们强烈地要求获得对于自 己的积极反馈或评价。因为自我增强导

2、致人们对自己的评 价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心理学者研究自我增强时往往从这种 夸大自我的心理与行为偏向即自我增强偏向(self - enhance2ment bias)入手。因此,自我增强偏向是自我增强的程度指 标1 - 2。长期以来,西方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者比较一致的观 点是,自我增强是个人主义文化中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在 集体主义文化中,如日本,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这种主动提高 积极自我的动机 3。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东方文化 中也存在自我增强 4 - 6。显然,自我增强并不是西方人独有 的心理动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自我增强会有不 同的特点和表现。1 自我增强偏向与个人主义文化认为自我

3、增强动机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早期观点体现了 西方心理学长久以来的理性和科学传统3。但到了二十世 纪七、 八十年代,随着文化运动(culture movement)的兴起,文 化相对性的观点得到承认,心理学家开始强调文化对社会行 为与自我的重要影响7。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反差,东方 人与西方人在自我增强偏向方面的差异开始成为研究者感 兴趣的重要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增强偏向具有相对 性,它是有文化差异的。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自我观(Culture - Self Perspective) ,认为文化所包含的范式、 观念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制度、 社会实践,形成了心理系统,通过 “自 我方式”(se

4、lfways)形成自我结构,继而来影响心理的发展和 功能8。在文化自我观上形成了自我增强的相对性观点,将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维度做 为不同文化的划分标准,认为自我增强在个人主义文化(西 方文化)中十分盛行,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中却 不多见。就是说,自我增强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一种心理表 现7。Endo等人指出,“社会心理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西 方人容易过于不现实地积极看待自己。 ”4在西方有大量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证据。例如Cross在研究中发现94 %的美 国教授认为他们比同事们干得更好,Headey和Wearing的研究发现

5、只有1 %的澳大利亚工人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低于平 均水平,Heine等人报告说加拿大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成绩会 落在其他同学后面的可能性不到50 %4。Kananese等在一 项关于自我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没有 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愿望9。Heine和Kitayama等指出, 日本人是自我批评(self - criticize)而非自我增强的10。Heine认为,自尊需要是一种文化变量,这种需要深深根植于 西方特别是北美个人主义文化之中11。 此外,其他将自我增强偏向与个人主义文化联系起来的 证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放大的自我信念(inflated self - belief

6、s)。Bond等人认为, 西方人有着高度积极的自我观点,而东方人的自我观念则是 相对中立甚至是消极的,这种看法主要来源于在东方文化中 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证据,缺乏科学性和 准确性。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对自我 的描述积极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消极描述,并且自尊水平 较低10 ,11。 不现实的乐观(unrealistic optimism)。乐观被定义为是 人们对某种自我行为结果的积极预期。有研究认为,西方人 往往被认为更易于不现实地乐观,而东方人在乐观的表达上 则有所欠缺,有的甚至是悲观3。Heine和Lehman发现,以 日本人与加拿大人为被试,在分别为自己和

7、他人预测积极和 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日本人对自己的预测更为悲观。 自我服务偏向(self2serving bias)。西方人倾向于将积极结 果归因于自我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外界,在东方人身上则较 不易观察到这种自我服务偏向,有时观察到的结果甚至是与 自我服务偏差恰恰相反,即东方人容易将积极结果归因于外 界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自我12。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西方 人的这种自我服务偏差,被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基本归因错误。 从以上这些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化自我观的影 响下,自我增强在 “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十分盛行,但 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中却不多见” 的观点已在西方 自我增强研究领域占据

8、了主要地位。西方人常被认为是自 信的、 积极的、 高自尊的、 自我增强的;与之相对应,东方人则 常被认为是谦虚的、 消极的、 低自尊的、 自我贬低(self - ef2face)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讯作者:佐斌,男。E2mail :zuobi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之一(主持人:佐斌;项目号:03BSH022)。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29(1) :239 - 242239 2 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增强偏向2. 1 东方人自我增强偏向的内隐实验证据 内隐研究方法是最近自我研究领域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因为如果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一部分处于他自己也无 法

9、察觉的潜意识中,那么外显行为指标的研究便无法测得这 一层面。因此,近年来一些自尊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运用间 接方式对自尊进行测量,力图反映出个体自己没有或无法意 识到的自尊层面14。研究发现,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与自我关联时,个体就会对其做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存在 “自 我态度效应” 。在自我态度效应的基础上,Greenwald等人指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关联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 无法通过内省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15。按照自我增强的文化相对性观点,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 体应当具有较为积极肯定的内隐自我,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 个体应当具有中立的甚至是消极否定的内隐自我。但Ki2tayama和Ka

10、rasawa在有关姓名字母、 生日数字的偏好实验中 却发现,这两种文化中的个体都具有高度积极的内隐自我概念16。杨治良等人在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也发现17 ,在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比外显记忆更 强。与在个人主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西方人相比,对注重人 际、 社会关系的东方人而言,与自我增强程度有关的更多的 是一些社会性方面的维度,例如服从多数人、 为集体牺牲自 己、 合作、 倾听等等,东方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这样一类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认同这样的品质和行为,所以当需要对自 己这方面的品质行为作出评价时,个体很难不受到内隐概念 的影响。2. 2 东方人自我增强偏向的关系取向特点研究

11、 相对于西方社会,东方社会是属于高关系取向的,人际 关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东方人的关系取向非常明显13,在中国,关系和谐对中国人而言是比对美国人而言更重要的生活满意感预测指标4。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相互依赖型的自我,而西方人的自我则是独立型的占多数9。相互依赖的特质与关系协调的关 联更为紧密,而独立的特质则与个体的自尊感关联更为紧密,这是东方社会高关系取向、 西方社会高自我取向的重要 原因。在自我增强的文化差异研究中,研究者们考虑到了这 一重要因素。2000年,Endo等人以日本人、 亚裔加拿大人及欧裔加拿 大人为样本对他们的自我增强偏向及关系增强偏向(rela2

12、tionship enhancement bias)进行了研究4。该研究以日本人作为东方文化的样本,在关系增强偏向研究中选取了 “与最好的朋友” 、“与最亲密的家人” 、“与恋人” 三种关系。结果发 现:欧裔加拿大人与日本人相比更倾向不现实地积极看待自 己;在对自我特质(self - attribute)的评价方面,日本人与加拿大人相比有自我贬低的倾向,但其在关系评价上的自我增强 程度却与加拿大人无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日本人之所以 会将其拥有的关系看得更为积极,是因为这样有助于个体对其与他人的联系及归属感的探索,对关系的自我增强有利于 提高集体自尊感和关系和谐度5。除了对关系取向特点的研究,

13、其他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 了东方人具有自我增强动机。Yik ,Bond及Paulhus曾以香港 人为样本,使用中美对人知觉量表(Sino - American PersonPerception Scale ,SAPPS) ,从八个维度来评估中国人的自我增 强或者贬低偏向5。这八个维度包括情绪稳定性、 社会性、助人性、 应用性、 抑郁性、 独裁性、 经验开放性及理解力,然后 将结果与北美样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香港 样本表现出了自我增强,尽管这种偏差的水平比北美样本要 偏低一些。Fahr ,Dobbin和Cheng对台湾员工工作表现的自 我评价与管理者对其的评价进行了比较,也发现了自我增

14、强偏向6。以上各项研究,证明了自我增强在东方文化样本中也是 存在的,自我增强并不是个人主义文化特有的产物和表现, 它应该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动机。3 中国人自我增强偏向的特点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围绕中国人是否具有自我增强偏向这一问题一直以来也有一些争论6 , 14。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往往被认为具有自我贬低、 消极处世的倾向。林语堂曾指出:“消极避世也并非人们的自 然属性,而是我们文化有意识的产物,是在特殊环境下我们古老智慧有意识熏陶的结果。 ”18在中国社会中还有 “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 之类的谚语俗言,这样一些话语似乎证明 了中国人的自我贬低、 含蓄内

15、敛的倾向。根据以往的研究3 - 5 ,13 ,17,我们认为在中国人身上自我增强动机是存在 的,而且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两大特点。3. 1 中国人自我增强偏向的人际性 自我增强偏向在个体身上并不是时时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研究发现自我增强的表现是有选择性的3。这主要涉及 到在归因中一个特质及行为对个体而言的重要性问题,而某种特质或行为的重要性随着文化的不同是会有所变化的。 对于西方人而言,在个人主义文化下,个体维度上的特质与行为比人际交往维度上的特质与行为更重要,与个人效能和社会控制有关的自我评价项目会受到重视,比如强调个 体的惟一性、 不可替代性,自信,领导能力等等。但对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长起来

16、的中国人而言则可能相反,中国人将 人际交往维度上的特质与行为看得更重要,与个人整合和社 会联系有关的自我评价项目会受到重视,强调一致、 服从、 自我牺牲等特质。这些被个体所处文化所强调的特质在日常 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对对个体的行动和思维发生着影响,并 被逐步内化,成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Martin等人发现,自我概念总是与个体自己认为重要的特质相联系,自我增强 在这些特质上的表现更为持久普遍17。以往的一些研究之所以会认为东方人身上没有表现出 自我增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特质的个人重要性问题。这些研究者都是西方人,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出发,他 们会用一些个体维度上的自我特质来对东西方样本进行比 较,很容易就得出 “西方人比东方人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动机” 这样的结论。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人际维度上来进行研 究,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根据东方各国文化的相似性及中 国文化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