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分析疗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21946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互分析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交互分析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交互分析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交互分析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交互分析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互分析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分析疗法(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互分析疗法历史背景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又名交流分析或交 往分析, 是由艾里克伯恩 (Eric Berne,1961)创立的。他是一名弗洛伊 德式的精神分析者和心理医生。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源于伯恩对精神分 析疗程过长的不满,伯恩对精神分析的主要异议在于其时间花费太长 ,过程太复杂,也缺少与来访者之间的交流。从历史上来看,交互作 用分析是对精神分析技术和概念的一种扩展,尤其是在团体治疗方面 。伯恩发现,通过使用交互作用分析技术,来访者的生活发生了显著 的改变。在建立人格理论过程的同时,伯恩从精神分析中脱离出来, 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交互作用分

2、析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中。伯恩交互作用分析的大部分概念都来源于他的来访者所说的话。 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与病人童年经验有关的自我状态 。进而他认为存在着一个与“成人”的自我状态不同的“儿童”的自我状态 。之后,他又提出了两个“成人”的自我状态:一种是对父母关系的复 制,他称之为“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另一种与个体的理 性成份有关,他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ge)。伯恩的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有关儿童如何建立个人生活计划,并 将其作为生理生存和心理生存策略的观点。他认为个体会根据早年形 成的脚本来发展自己,在生命的剩下时间里,他们都会遵

3、照这个脚本 进行生活。当代交互作用分析师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对伯恩的基本理论进行了 一定的修订。目前存在着三个公认的交互作用分析学派,分别是经典 学派、重塑学派( Reparenting )和再决定学派( Redecisional)。还有 两个非正式学派:自我重塑学派(Self-Reparenting)和矫正重塑学派 (Corrective Reparenting)。其中以古尔丁夫妇为代表的再决定学派的 贡献较为突出。再决定疗法能够帮助团体成员体验自己的僵局和“卡住”的地方,使 他们用有效的新决定来代替过去无效的决定。再决定疗法的目的在于 帮助个体挑战自我,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并通过决

4、定如 何进行改变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基本假设交互作用分析的基本假设是:n 当前人们所做的决定是以过去曾经与人们的 生存需要相适应的前提为基础的,而这些前提很 可能已不再适用。n 经验和环境对人的性格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但人有能力克服或改变早期和现在的经验与环境 对自己的影响,有能力对自己的目标重新作出选 择。目标交互作用分析的目标是提高自主性,这包括提高个体的意识水平 、自发性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在提高自主性的过程中,个体会 获得重新做出决定的能力,因此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力量,并使自己 的生活发生转变。在治疗过程中,交互作用分析团体中的成员可以学 习如何认识三种自我状态:父母(Paren

5、t)、成人(Adult)和儿童(Child) ,而这些自我状态在他们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团体成员还可以了解孩 童时期所接受和整合的规则与规范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当前行为的,也 可以了解那些决定自己行为的“人生脚本”(Life-script)是如何被确定的 。最终,他们会意识到,可以进行再决定,朝着一个新的生活目标努 力前行,去除阻碍,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关键概念n自我状态(The Ego Stage)n安抚的需要(The Need for Strokes)n禁止信息和应该信息(Injunctions and Counterinjunctions)n决定与再决定n心理游戏n基本的心理人生定位与人生脚

6、本自我状态n儿童自我n父母自我n成人自我儿童自我n 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在与他人建立稳定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 部分,也是个体最原始、最自然的部分。儿童自我状态包括情感、冲 突和自发行为,也包括对早期经验的“记录”。它在先天天赋的指引和 推动下发生,但后天环境也可以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儿童自我状态可以分为“自然的儿童我(natural child)”和“适应的 (或者说顺从的)儿童我”两部分,两者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 一面。n “自然的儿童我”,代表着人格中本能的、自发的、冲动的、情绪 化的部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获得快乐和爱为目的。其积极一面 是自发性,那是可爱、让人喜欢的部分;而其消极一

7、面是与一些社会 约定(或规则等)相冲突。n “适应的儿童我”,是受环境要求而修正的“自然的儿童我”,是人格 的中的服从部分。它与“父母”(包括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相 一致,这种适应性是由现实生活中对各种训练、各种挫折所形成的经 验而构成。其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使我们对社会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 而其消极的一面则表现为过于顺从,以至于放弃自己的力量,贬低自 己的价值和尊严。父母自我n 父母自我状态包括与权威性主体(尤指父母)相一致的价值观、 道德感、核心信念和行为方式,是后天生活中“父母”对个人影响的直 接产物。从表面上来看,该自我状态意味着以一种评论或教养性的行 为来对待他人。但在本质上,它是

8、对来自过去家长信息的体验,这种 体验会不断影响我们内在的儿童自我。当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 我们就会以自己父母过去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当前的情境,或者以父母 当初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父母式的行为方式代表着“应该怎 样”、“必须怎样”或其他的生活规范。当我们处于这种自我状态时,我 们的表现就会与我们的父母或早年对我们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有惊人的 相似。我们会经常说一些他们习惯说的话,我们的手势、身体姿势、 说话的声音和言语习惯都会与我们的父母有极大的相似。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分为“照顾式父母我”(Nurturing Parent, NP) 和“控制式父母我”(Controlling Parent,

9、CP)两个部分。同样这两部 分都具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n “照顾式父母我”是人格中安慰、培养和帮助的部分。常照顾、关 怀和包容别人,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其积极的一面 是对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给予认可;而其消极的一面被称为“果汁软 糖型父母”(Marshmellow Parent,即溺爱孩子的父母),这种自我 方式会表现得过于亲昵,经常会对别人说这类话:“噢,你这可怜的 家伙!”,和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过于纵容。n “控制式父母我”是人格中发现错误,试着使我们有良好发展的部 分。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 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有时也具有维持

10、社会秩序及追求 理想等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会为个体的利益或成功提供一种框架 ,比如这样的家长会说:“在看电视之前要先完成你的家庭作业。”; 而其消极的一面是经常会批评他人,或漠视他人的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客观的、计算机式的部分,其功能就如同 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它与人的年龄没有关系,而是一个人成长、成 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外界事物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以及反应状态 。它是在“儿童我”和“父母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觉地发展起来的,当 然也离不开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人我”最大的特点是明智、理性、重视思考,不情绪化。这种自 我状态会对可能性进行计算和决策,也会使我

11、们所学的知识和关于自 己的思想得以再现。“成人我”是对当前现实进行思考的状态,该状态 会进行客观的信息收集,针对个体所感知到的现实做出行动,不受情 绪的干扰。成人我在儿童我的愿望和父母我的规定之间进行调节。在交互作用分析团体中,首先要让团体成员认识到在 不同的时间对自己起作用的五种自我状态:照顾式父母我 、控制式父母我、成人我、自然式儿童我和适应式儿童我 。其目的是让成员们自己判断哪种自我状态在当前情境最 为适合或最为有效。安抚的需要人类需要来自身体、社会和心理上的刺激。在成长过程中,个体 自身及其行为都需要得到认可。这种对刺激和认可的需要也就是这里 所提到的对“安抚”(Strokes)的需要

12、,安抚是一种认可性的行为,或 者也可以说是刺激的来源。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类需要接受身体和心理上 的“安抚”,以发展对世界的依赖感和对自己的基本关爱。大量证据表 明,缺少身体的接触会阻碍婴儿的生长和发展,甚至会导致婴儿的夭 折。心理安抚也是个体所必需的,因为这是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心理 上的安抚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上的接纳和认可。我们可以将安抚分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有条件的(针对行为) 和无条件的(针对人),积极地和消极的。积极的安抚可以表现为言语上的温暖、关爱或赞赏,也可以表现 为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触摸或一个手势,这些积极的安抚都是 个体的心理健康所必需的。消极的安抚可用于对个

13、体行为的限制,如“我不太喜欢你不打招呼 就用我的电脑”。消极安抚是对个体的行为做出反馈的一种方式。有 些时候这样做会对儿童起到保护的作用,如“站在那别动!如果我不 领着你,自己一个人不准到街上去”。有趣的是,一般都认为这种消 极安抚要比没有安抚好,因为没有安抚意味着被忽视。像儿童故意做 出某些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消极安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非常熟悉。这种 反应要比被忽视、不被理睬好得多。斯泰纳(Steiner,1974)将安抚视为一种交换。人们可以主动提供 安抚,接受安抚,拒绝安抚或是向别人直接提出安抚的需要,如“能 告诉我你对我为你做的这顿饭感觉如何吗?”。安抚的另一种交换方 式是自我安抚,如“我很

14、努力地将我的孩子们都送入了大学”。交互作 用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适应这种“安抚经济”,学会如何要求和接 受积极的安抚。禁止信息和应该信息当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感到高兴的时候,所传达的是一种“许可信息” 。但是,如果父母感觉到孩子的行为有危险,所传达的就会是一种“ 禁止信息”,这是一种父母的儿童自我状态的流露。这些失望、挫折 、焦虑和不愉快信息的表达,可以使儿童懂得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是 “禁止”去做的。由于自己郁闷,家长们都会流露出一些禁止信息,虽 然很短暂,但却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不要那样”、“不 要想要”、“不许思考”、“不要做你自己”等。这些信息主要针对从刚 出生到七岁的儿童,并

15、且大多是以非言语的方式在心理水平上表达的 。玛丽古尔丁认为,接受还是回绝这些信息完全由儿童自己决定。 如果他们接受了这些信息,他们首先要决定的是如何来接受这些信息 。就这些禁止信息所作的决定会成为儿童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成分 。当父母看到孩子没有成功,或对自己目前的角色不满意的时候, 父母们就尝试通过“应该信息”矫正以前信息产生的影响。这些信息都 来自父母的父母自我状态,它以一种社会水平进行表达。他们会将一 些诸如“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父母期望传达给儿童。传达应该信 息中经常会出现的语言是“要十全十美”、“尽你的全力”、“赶快”、“ 要坚强”。这些应该信息的问题是,不管怎样努力,我们好想

16、做得都 还是不够。这就证明了,心理水平上的信息,无论在强度还是持久性 上,都远远超过社会水平的信息。在交互作用分析团体中,成员们可以对“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 或者“必须做的”和“不要做的”进行探讨,以此训练他们对生活进行适应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一些行为是由于对父母表达的信息非理性和不 加批判的接受所导致的,如果想从这些行为中解放出来,第一步就要 意识到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禁止信息和应该信息。一旦团体指导者确 定了这些内化了的“应该”、“一定”、“不要”和“必须”,就可以对其进行 检验,以确定团体成员是否还愿意按照这些信息进行生活。决定再决定n 个体早期所接受的信息会导致个体对自身的行为方式做出一定的 决定。很多时候,许多在儿童生活中起作用禁止信息并非来自于家长 ,而是由于儿童自己的臆想或错误的解释所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 来自家长的单一禁止信息可以让儿童做出多种决定,既可以是合理的 ,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例如“不要做你自己”这个禁止信息可能导致不 同的的决定,如“我要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我要成为另一个人”、 “我谁都不是”等,“不要做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