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5769332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l月第33卷第l期襄续学院学报 Joumsl of Xiungfall University Jan. ,2012 Vol. 33 No. 1 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孙启祥(宁强县人大常委会,陕西宁强724400)摘要: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至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另1J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成河上游的隘J:!E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域。张邻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F日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槌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o3和近人的一些著述以“北宋

2、改名杨守敬、卢粥谓“近代改置“。两说皆有可商榷之处。其一,两宋时今阳平关关城之名犹在,却也开始有阳平关之称;而明代时汉阳平关之称犹存,谓“北宋改名“或“近代改置“皆不可靠。南宋中后期之史学著作蜀鉴中有“今大安军五里亦有阳平关,颇险耍,然非旧迹也,4 59之说,说明宋时已有人称关城为阳平关,但并非己“改名因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舆地纪胜仍称“关城仓“;北宋舆地广记、南宋舆地纪胜皆云阳平关“在褒城县西虽然此地望不一定正确,但说明这时阳平关地名还未转入三泉县。另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绍兴年间知兴元府XiJ子羽退屯三泉县,据潭毒山防御金兵入侵的记载,陆游剑南诗稿记此地有潭毒关。而当今学者宋文富考证

3、今天的阳平关就是潭毒关。“诚如此,或许两宋时关城、阳平关、潭毒关之名并存。而成书于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名胜志既有“阳平关,在(宁羌)州北九十里,连幡家界,.今为驿,川剧-203之说,也有“白马城一名阳平关“5刷刷之谓;嘉靖汉中府志舆地志“宁羌扑1“下也有“阳平驿“之名,显示在明代两个阳平关仍然混称。其实,就连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未理清两个阳平关的关系。其二,从汉阳平关到当代阳平关,属名称演变,无“改置“之事,因而也不存在“近代改置“。近代以来,汉阳平关被称为“古阳平关显示阳平关之名已完全过渡到今宁强县境内。阳平关在三国后期被称为阳安关或关口。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姜维表后主“宜并追张翼、廖

4、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1)蚀制份之“阳安关口“即指当年曹刘争战的阳平关,宋郭允蹈、元蜀鉴卷3:“阳平关北有白马山,石当作白字之误也。“卢粥三国志集解卷33“后主建兴五年胡三省曰:水经注)1丐水役臼马成商,谓之白马城,一名阳平关。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谢钟英曰疑即石马,J:J;地当与阳平相近。“任乃强论述最详.见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395页。 参见民国杨守敏、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水经注疏卷20,第1708页;卢粥三国志集解卷1“武纪建安二十年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55页。 太平寰宇记卷133(兴元府三泉县有“嘉陵江东一里关

5、城仓陌沙水西“语,(舆地纪胜卷191(大安军沿革内亦有类似文字。这里的“关城仓“即后来的阳平关。宋文富放翁宁强芳揭探踪),第二届四川陆游文化节陆游诗词文化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6 孙启祥汉未曾声IJ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胡三省、近人赵一清皆如此说。由于三国志的相关记载简约,更因为史迹的涩没、史料的芜杂,近现代人却多以阳安关为三国时关城、近代阳平关的别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此错由来已久,且影响甚广。明人已有人将汉末三国时阳平关、关城和明时宁羌州的阳平关混为一地,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此错误做了“系统“阐述。顾氏首先将宁羌“外|东北九十里“的阳平关(即今阳平关)定义为“亦曰阳安关“6棚,而后大段

6、引述的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关城的史事外,还有三国时、水经注中和南北朝时阳平关、白马城的史料和史事,说明顾氏混淆了汉阳平关、阳安关及明清阳平关的区别和联系。近人卢粥三国志集解曰“在今陕西汉中府沟县西北“者为“汉阳平关也今宁羌圳、|界有阳平关,盖后代移置分清了两个阳平关的关系,却又谓“在宁羌者为古阳安关,755u阳安关口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1)跚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亦谓“关城指阳安关,即今阳平关。 “8J15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川、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l川等工具书者1沿用了错误的“阳安关即今阳平关“概念。中国历史大辞典采取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办法处理“阳平关“、“阳安关“词条,在“阳平关“的第

7、2义项“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释文末尾曰“旧说为阳安关“3 :256对“阳安关“的释文为“II阳平关末尾又参见“阳平关“第l、2两个义项3J凹,这种以被释词注被释词的做法是辞书编辑的大忌,使人难得要领。只有对古地名注释准确度很高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释文准确无误.阳平关,第l义项为“又名阳安关、关口、白马城、油口城。即今陕西勉县(菜园子)西老河县第2义项为“一名关城。即今陕西宁强县西阳平关,11 369阳安关的释文为“简称关口,又名阳平关、臼马城、滥口城。即今陕西勉县(菜园子)西老河县。 “11 )370 F日安关、关口即曹刘争夺的阳平关,考之三国志、晋书的记载和实际地形特点,不难得出结论。其

8、一,三国志钟会传记钟会攻汉中曰会径过,因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府藏积谷沃普书.文帝纪云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1叫2勾均说明“阳安口“阳安“和“关城“是两个地方,自“阳安口“前行才能到达“关城“。且诸葛亮墓在距F阳日平关十里的今陕西勉县西南的定军山下出阳安口“祭诸葛亮之基“顺理成章;如果h阳安口“是二百里外的关城,此祭奠就讲不通。其二,姜维表后主使张翼护阳安关口、廖化护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目的是防患未然,“以为诸围外助,1维f!i)说明这两处属战略枢纽,而阳平关、阴平桥头确也具有汉中、陇右诸围后盾的地位,护阴平桥头是为抵御敌人从阴平道进攻,护阳平

9、关是为阻止敌人突破汉中从金牛道进攻,而作为粮草贮备库、位于腹地的关城则不具备这些功能。其三,据三国志姜维传),当钟会造别将进攻关口时,守城的副将蒋旬开城出降,是关口陷落的重要原因。据裴注寻I蜀记),开城出降的蒋舒原“为武兴督因“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1时川剧|依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两汉三国时,关城之地不属于汉中,而先后属于广汉郡之霞萌和梓渲郡之汉寿。故尔若“留旬助汉中守“之说不误,则关口非关城,应即阳平关。其凹,只要熟悉汉中地形或实地踏勘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只能对阳平关这种两水交汇、由平川进入山地的交通要道称为关口,而关城这种群山环绕之地是不宜命名为关口的。谭其骤主编中国

10、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就将“阳安口“括注于“阳平关“之下。误“阳安关口“、“阳安关“、“关口“为“关城可能缘于以下几条史料的含混和矛盾,笔者先前也曾因之以阳安关为关城的别名。其-,三国志之钟会传有“会径过,西出阳安口,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等语,而姜维传有b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旬开城出降,傅金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己下,长驱而前“之文,且依裴注引汉晋春秋,姜维传中钟会之“别将“亦即8JJ 烈1J();!攘的阳-;1易使人误以二传所记为一事,以为钟会传之“关城“即姜维传之“关口“。但细摩原文,二传用语显有差异,所述并非一事:姜维传“道别将进攻关口“之用语平和,

11、显示关口距汉、乐二城不甚遥远,所以攻乐城(今陕西城固县南)的钟会才能“闻“关口己下,自二百里外“长驱而前“(乐城、阳平关之间约100公里);而钟会传中,在钟会“西出阳安口“后,必须使胡烈等继续“行前才能“攻破关城“攻破关城“是“关口已下“之后发生的事。其二,: .按五斗米道所居,谓之治。 “2J粮?他卧剧也就是说,白马塞是五斗米道的道场,因而建有供拜渴的张天师堂。对这样一个具有崇高象征意义的宗教中心,建有城池是可能的,但决不会是当初为割据一方断绝谷道“后用于防御而建的张鲁城。否则,张鲁岂不把自己的活动中心暴露在随时可能遭遇的进攻之下。白马城建于蜀汉后期,西乐城(汉城)为诸葛亮所筑,当然也不可能

12、是当初的张鲁城。将张鲁城与白马塞明确分开的学者是今人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在75 J焉传章怀注:(周地图记日,褒谷西北有古阳平关。其地在今梁州褒城县西北。店社佑通典卷175 州郡五):褒城又有汉阳平关,在县西北.Up蜀先主破魏军,杀大将夏候妙才于此地。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3(山南西道一兴元府西县):烬水,源出(西县)城北四十五里独石谷,南流经县西二百步,南注汉水。 “8 孙启祥: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地名考辨任乃强先生,他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对此做了详尽分析梳理,不过任先生因将沮水铺指为谧口,参照点错误,使张鲁城的位置亦未能正确17394 -395。楼之山川地理,张鲁城当在今勉县西北成河上游被古人

13、称为“河略要隘“的隘娅口(俗名艾叶口).它起着护卫张鲁治和整个汉中的作用。勉县西北及与其接壤的略阳一带两汉时属武都郡,武都为原人聚居区,故水经注有“武都民中“之说。三、广石广石是刘备初至汉中时曹将张吉屯兵之地。三国志张吉11传载刘备屯阳平,部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人,分为十部,夜急攻台。部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此广石之地望,胡三省谓“当在巴、汉之间。 “132155张作耀刘备传据此论曰似在今四川广元市境内,(18刑,这些论断是错误的。首先,按史籍描述,广石应位于汉水之北,而非汉水之南的“巴汉之间“或“广元境内“。按先主传的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部等相

14、拒。二十四年,自阳平南渡河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此处的“与渊、古相拒明显包括前引张吉传中的战事。也就是说,刘备是在攻广石不下的情势下,才南渡河水,结营于定军山,广石当然在河水(汉水)之北。资治通鉴即将“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吉、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造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古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急书发益州兵“记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南渡河水“13川7之前。其次,张部屯广石拒刘备,刘备“夜急攻部张部又在夏侯渊败没后自广石引兵还阳平,这些史实都显示广石当与阳平关相近,若远在巴汉之间,两军如何交战!诚如谢钟英所论:“ (张)部拒先主,自当在河县西。胡三省谓广石在巴

15、、汉之间,兵势便不相接。“7458 广石在汉水之北何处.“(建安)二十四年春.(先主)自阳平南渡河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颐等“中之“定军兴势旧本多作“定军山势o中华书局校点本大约因江南书局刻本作“兴势以错为正,将先主传改为“定军兴势. 飞,造成了新的误解。“山势“、“兴势“之正误,其实在司马光时已经辨明,他在资治通鉴中明确记为“(刘备)自阳平南渡河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旧J2157尔后,胡三省通鉴音注、卢粥三国志集解更以三国志黄忠传和华阳国志作“定军山以及兴势的地望与当时的战场地域不合,来纠正法正传“定军兴势“之误。但是,后世仍有不察者,曰刘备在定军山的兴势作营,或曰在定军山、兴势两处作营。按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西南汉水南岸,距汉阳平关十里,这里是曹刘争夺汉中时的主要战场,也是夏侯渊硕命处,而兴势远在今陕西洋县之北,西距阳平关有百多公里,它在蜀汉延熙年间才成为战场,决不可能是刘备“南渡河水,缘山稍前“结营之处。先主传、法正传的相关文字均应作“于定军山作营势“字为衍文;或依先主传旧本作“于定军山势作营“(在定军山依山势作营).亦可通。五、马鸣阁马鸣阁是刘备进攻汉中时与曹军首次激战之地,刘备在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