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761004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教案长春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是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第八课。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

2、”,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3、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游记散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醉翁亭记吧。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 4 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 岁能作诗赋,21 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

4、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2.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时,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

5、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3环滁(ch)林壑(h)尤(yu)美琅琊(lng y)也水声潺(chn)潺饮少辄(zh)醉若夫(f)林霏(fi)开岩穴(xu)暝(mng)晦(hu)明变化伛(y)偻(l)提携(xi)酒洌(li)山肴(yo)野蔌(s)宴酣(hn)之乐射者中(zhng)弈(y)者胜觥(gng)筹(chu)交错颓(tu)然树林阴翳(y)四、整体感知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

6、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5、研读赏析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

7、4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

8、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

9、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第 1 自然段: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开篇点题,由“醉翁亭”引出“乐”这一全文主线。第 2 段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分三层: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赏山水的无穷乐趣。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1.第三段中包含几层意思?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5(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

10、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伛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慰的复杂心情。(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

11、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满了超脱于尘俗的欢乐之情。(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慰。(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绝对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2.“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

12、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第 4 段都写了谁的“乐”?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六全文小结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6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

13、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

14、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七知识积累、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15、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7、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八、布置作业背诵文章九板书设计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山水、朝暮、四时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略。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