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76095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长春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最先与最后最先与最后最先与最后是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第一二课。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华盖集中的一篇杂文。由古人赛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妙法说起,联想到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赛马的妙法不幸被国人“奉为处世金针”,处处照用,于是不敢改革,缺少韧性的战斗精神。文章旨在激起国人的进取心,唤醒青年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创造一个有希望的世界。【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2、感受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3、赏析作者犀利、极具讽刺性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

2、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1、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

3、925 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末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革命潮流,加紧了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统治,用“整理国学”“尊孔读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道”的逆流。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盖集。三、检查预习 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1、读准字音恬淡(tin) 卑怯(qi) 跌倒(di) 挟(xi) 嗤笑(ch) 鏖战(o) 脊

4、梁(j)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做人的诀窍。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四、整体感知作者对“最先与最后”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对“最先与最后” 所持的观点态度分别是: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不幸表明作者对“不为最先”的否定态度;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对“不为最先”的否定态度。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也即要敢于“不耻最后”。3五、研读赏析1、文章开头提到赛马,有什么作用?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显得轻松随意,但又与文章的中心观点密切相关。2、中国人对“最先”和“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在

5、什么地方?其心理依据是什么?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所以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与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所以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就会“土崩瓦解”。3、作者写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现实例子来揭示中国人耻于最后的具体表现。4、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种“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会造成民族危机,没有敢于改革的人,社会停滞不前。所以国家需要民族的脊梁,作者用意是很深刻的。5、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最后一段。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这种人才是

6、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六、拓展探究1、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失败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韧性的反抗,单身鏖战的武人:敌后的抗战力量,张巡,许远(张中丞传)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叛徒”原指从一阵营叛逃到另一阵营的人。这里指反叛旧秩序的人,即鲁迅所说的敢为人先的人。 “吊客”即看客,闲人。这里应指理解同情反叛旧秩序的人。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作品,你认为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1)民族

7、的劣根性。一是专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瞒。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四是爱面子。(孔乙己)五是卑怯、懒惰、巧滑。(阿 Q)4(2)民族的优良精神。(中国的脊梁)七、全文小结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语言冷峻,带强烈的讽刺味道,读来确实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杂文,一贯的批判精神,讽刺风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鲁迅是有良知的,正如其自己所言:“揭示国民病因,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它的作品是有价值的,即使是现在也仍然不过时。八、布置作业阅读鲁迅杂文集华盖集,思考鲁迅杂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九、板书设计最先与最后鲁迅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略。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