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3902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0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牟宗三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牟宗三:牟宗三: 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刘劭人物志之系统的解释 一、 “系统的解释”之意义一、 “系统的解释”之意义 魏初刘劭字孔才著人物志 。此书本身是一部很有系统的妙着。我这里所谓“系统的解析”并不是顺着它的次序作其本身系统的疏解。乃是想把它的“系统论述”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及此基本原理之所函表露出来。 中国学术大体分为叁个阶段: 一晚周诸子二魏晋南此朝下至隋唐三宋明理学。 这第二个阶段以玄学与佛学为主。 玄学是顺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而发展出佛学则是来自印度。 魏晋的玄学通常亦称清谈名理。但是说到清谈名理则又不单指玄学一面而言。像人物志那样的著作像竹林七贤那样的生活情调亦

2、通包括在内。而若从“学”方面言则玄学称为玄学名理而人物志则称为才性名理。 玄学名理以王弼何晏为首向秀郭象随之。才性名理以人物志开端下赅钟会之“四本论” 。(四本论论才性之同异离合。傅嘏论同李丰论异钟会论合王广论离。)隋史经籍志把人物志列为名家类因此也称为形名学。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它与先秦名家根本不同。关此我将另文论之。 现在撇开“名家”或“形名学”这种名称问题不谈单从内容方面看从魏初才性名理到正始(曹芳年号)王弼何晏之玄学名理盛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谈老庄以及那个时代朝野士大夫之生活情调与夫所以能与佛教水乳交融而吸收消化佛教之故必有一个学术精神上的基本原理或人之精神生活上某种精神原理为其支持点。

3、 这个支持点我们可以人物志作为了解的开端线索再顺后来的发展步步彰显之厘定之使其具体化而观其得失限度以及其与各方面的关联。此即本文所谓“系统的解析” 。此系统的解析是看人物志本身系统所开出的领域之全幅意义-正面的与负面的。 二、 人物志论人是品鉴的:对于才性的品鉴二、 人物志论人是品鉴的:对于才性的品鉴 人物志是关于人的才性或体别性格或风格的论述虽有其一定的词语因而成为一系统的论述然而却是一种品鉴的系统即其论坛述是品鉴的。 品鉴的论述我们可以叫它是 “美学的判断”或“欣趣判断” 。 人物志里面那些有系统的词语都是属于欣趣判断的词语品鉴的词语。 每一“个体的人”皆是生命的创造品结晶品。他存在于世间

4、里有其种种生动活泼的表现形态或姿态。 直接就这种表现形态或姿态而品鉴其源委这便是人物志的工作。这是直接就个体的生命人格整全地如其为人地而品鉴之。这犹之乎品鉴一个艺术品一样。人是天地创生的一个生命结晶的艺术品。 我们也须要直接地品鉴地来了解之。 这种了解才是真正关于人的学问乃是中国学术文化中所特着重的一个方向。 西方科学路数中那关于人的学问如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等都不是直接就个体的生命人格整全地如其为人地来品鉴之。它们就人的存在分解出某一面现象而论述其法则然终不能还原其为一整全的人为一整全的个体生命人格。 这种科学路数中的论述不是品鉴的论述乃是指物的论述亦称为科学语言的论述。

5、又亦有从文化的创造或人的精神表现所牵连的各方面来论人的。例如卡西勒在其“论人”一书中曾将人类主要的文化成就分为神话宗教语言科学艺术历史等六门。 这显然是论人的文化成就或牵连着人而论其文化上的种种表现而不是直接就个体的生命人格如其为人地而品鉴之。 这种论人是绕出去论之不是就人之自己而论人。 又如最近张丕介先生所节译的德人宋巴特“人学”本书(曾分章刊于香港人生杂志近复由人生出版社印成单行册)乃是直接就人而立言的。他是想建立一个“精神学的人类学”就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处乃是精神这一特点而论人。这自是“人学”中主要而恰当的论题。 但这是一般地论人类之精神的特点尚不是就个体的生命人格品鉴其才性或情性的论述。

6、当然在“论人之分殊”一章中讨论人之个性之殊异问题与人之分类问题有好多是类乎人物志之所说互相参考印证之处甚多由此亦可见西方人自古以来亦并非无此方面的品鉴而且其材料亦必不少。 但大体观之其论人之个性之殊异与人之分类所依据之根本原理并不透彻即对于人之情性或才性之品鉴的了解并不充分。 光只是金质银质铁质之分并不能曲尽才性之品鉴。这关乎人学中全幅人性的了悟问题。 “人学”的学问在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西方并不占主要的地位。只就“人学”一词乃宋巴特所创造的新名词(张丕介先生译序中语)一点即可知之。因此“全幅人性”的了悟亦并非西方学问中之所长。 在此不须亦无暇取西方所有者一一比而论之。在此我只想表示人物志对于

7、个体的生命人格所作的“品鉴的论述” 是很有其特殊价值的尤其套在中国的学术文化中而观之则尤足见其在中国“全幅人性”的了悟之学问所占的显着而重要的地位。 三、全幅人性的了悟:品鉴的与道德的三、全幅人性的了悟:品鉴的与道德的 说到中国全幅人性的了悟之学问我们知道它是站在主流的地位而且是核心的地位。这全幅人性的学问是可以分两面进行的: 一是先秦的人性善恶问题:从道德上善恶观念来论人性 二是人物志所代表的“才性名理” :这是从美学的观点来对于人之才性或情性的种种姿态作品鉴的论述。 这两部分人性论各代表了一个基本原理前者是道德的后者是美学的。 前者有种种的说法而提炼的结果则是以孟子的性善论配之以中庸之 “

8、天命之谓性” 以及大学之 “明德” 与孔子之 “仁”相会合而为正宗之归宿。 此部人性论结穴于宋明儒者的 “心性之学”而转为“义理之性”(天地之性)即作为我们生命中的本体的一面。至于后者则是对于才性或情性之品鉴。(其目的在实用:知人与用人)。这一部分结穴与宋明儒者的“心生之学”而转为“气质之性” 。当然宋明儒者之开出“气质之性”并不自觉到是由人物志 而来但我们从学术发展上可以看出这是遥相会合的。 又 人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物志 之对于才性在品鉴的论述下对于生命之渗透是更有其广大的函蕴与深远的强度的。 但无论如何它所品鉴的人性或情性是才质的故曰“才性”即“才质之性” 。虽然它的涵义比宋儒的“气质之

9、性”为广大而开展然总是才质的。从字面上说才质等于气质而且气字更广泛因为“才”亦是属于气一面的。但何以说“才性”比宋儒所说的“气质之性”其涵义为更广大而开展呢?这因为宋儒说气质之性乃是在道德实践中由实现“义理之性”而开出的。它是在义理之性的笼罩下而视为被变化的对象。 因此它的涵义拘束而不开展单调而不丰富。 在品鉴的论述下才性并无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冒之。它可以全幅舒展开。因此显出它的涵义之广大而吾人亦可以全幅展开之而观其底蕴。这是“美学性的品鉴”之解放的意义。本文是想把“才性领域”之独立的一套就其大端予以全幅的展露。 以上两部人性论所合成的对于“全幅入性”之了悟是中国学问的主脉由之以决定中国文化生命

10、之独特。当然西方关于“人”方面的种种体悟如文学上哲学上对于生命的体悟宗教上对于神性与罪恶的体悟黑格尔的哲学对于精神的体悟都有其高卓而深切处。尤其在义理之性的领域里皆有可以充实而振拔吾人者。然就人而“当体了悟”则不及中国“心性之学”之亲切。中国心性之学在义理之性方面牵涉到生命神性罪恶精神等是在圣贤工夫的道德践履中而展开并不只是哲学的空讲亦不只是宗教的信仰与祈祷更亦不只是文学的赞叹与诅咒。 在义理之性方面如此在品鉴才性方面若套在全幅人性之学中我们亦见其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因此中国全幅人性之学亦总有其独特处值得西人之正视。 因为这是中西文化相补益相消融之基点。 人物志之品鉴才性当

11、然有其历史学术及时代精神之发展上的背景。 通常是从东汉末年经学崩溃政治腐烂察举制度以及党人之题拂品徼等讲起。关此本文不必再述。读者参看拙著历史哲学讲东汉末年处即可接上。 以下试就人物志之品鉴将才性系统予以展开。 四、才性的展示:才性与普遍的道德心性四、才性的展示:才性与普遍的道德心性 人物志九征第一: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案:此言情性是从人之材质一面言不从人之德性一面言。故刘昞注云: “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习染。 ”此处性与质连言质即材质之质。 “性质”即禀之自然而即以自然之材质以为性。荀子言:“生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 (正名篇

12、)。 董仲舒由阴阳之气以言人之情性。此皆是从材质一面言性。但是他们都在道德的善恶观念下言之而不是就具体的整全人格品鉴地言之。 品鉴地言之则性不离其具体的情态或姿态此即刘昞所谓“情变” 。情变根于性质而诱发于染习。情变上始有种种姿态或形相可供品鉴。性质不离情变则性质是具体的性质亦即具体的才性刘昞所用“性质”一词非吾人今日常所说之抽象意义之“性质”一即念也。 “情性之理甚征而玄。 ”故下文云: 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 情性虽是具体的多姿多彩的然谛审其理则“甚微而玄” 。其所以甚征而玄者盖才性之理必通至元一阴阳与五行而言之

13、。此属于形上学范围。 盖自董仲舒以来两汉的主流思想在此方面实有一“气化的宇宙论”为底子。元一阴阳五行皆是此“气化的宇宙论” 中的词语。 才性名理亦以此为其形上的根源。 惟 人物志以品鉴既成之具体才性为主故对此根源不加详讨。 只以叁语陈之而归结于“形质” 。故云: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即就具体呈现之形质而品鉴之即足曲尽其征玄。此为品鉴的现象学之曲尽。至于作抽象的形上学之追讨则是理论的形上学中所有事。 “含元一以为质”即以“元一”为一“普遍的质素底子” 。此“元一” 非后来朱子所谓“太极” 。对朱子言太极是理而此 “元一”则常是气是质。有类于易纬干凿度所谓太初太素者。气化流行宋儒通过中庸与

14、易传就所以气化流行处于气质以外复提炼出一个创造性原理此即道或理亦曰太极。故太极是理。而人物志所说之“元一”则未经此提炼故此“元一”是气是质而非是理。此是以汉儒的“气化宇宙论”为底子。(此气化宇宙论到王弼出来始扭转而为“无”之本体论。自此以后中国思想即不以此汉儒的素朴的“气化宇宙论”为中心)。 “禀阴阳以立性”刘昞注云: “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矣” 。徒只是“元一”(普遍的质素底子)尚不足以言个体之才性。故才集猎头/人才研究 才性之立必有资于阴阳以见其为刚或柔为文或质为拘或抗。此则可以言特殊之情态。 “体五行而着形”五行是金本水火土。凭藉五行则阴阳刚柔之情性更能彰显而形着而益其为多姿而多采而益

15、趋具体化。 连贯质(元一)性(阴阳)形(五行)而一之而人之情性乃可得而明。质性形皆属材质。故元一阴阳五行皆属于气或质。 孟子言性是为的说明德行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故从理性(道德的心性)一面入。从材质一面入则是就人之具体姿态而观赏。故其对于人之理解为品鉴。 品鉴所及之才性或情性虽多姿而多采一是皆是生命上之天定者。故才性有二特征: 一足以说明人之差别性或特殊性此与孟子所谓的 “道德的心性”宋儒所谓“义理之性”之为同同而普遍的相翻。此差别性包括横说之多采与竖说之多级。 二此差别性皆是生命上之天定者此足以说明人格价值之不等亦足以说明天才之实有。 故顺人物志之品鉴才性开出一美学境界下转而为风流清谈之艺术境界的生活情调遂使魏晋人一方多有高贵的飘逸之气一方美学境界中的贵贱雅俗之价值观念亦成为评判人物之标准而落在现实上其门第阶段观念亦很强。 此说明美学精神与艺术性的才性主体之发见并不足以建立真正的普遍人性之尊严亦不足以解放人为一皆有贵己之良贵之精神上的平等存在。 而孟子之道德心性则能之。 故宋明儒顺孟子一路义理之性建立人之道德主体性遂一方才集猎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