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2919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6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主编: 王璐编辑: 牟一校对: 么辰E-mail押2014 年 1 月 24 日星期五Tel押 (010) 62580730医药“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 代谢病, 会对人的眼睛、 肾脏、 神经和心血管 等多处身体脏器产生损害。 ” 近日, 卫生部中 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 内分泌代谢病中心 主任杨文英教授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采访时表示, 糖尿病防治的目标是预防糖尿 病并发症, 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就是要长期 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血糖控制 达标。 已年过六旬的杨文英, 仍然坚持每天查 房、 出诊、 开展健康教育, 在防糖的第一线亲 力亲为。 她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捍卫亿

2、万 患者的生命健康, 做糖尿病患者言传身教的 健康卫士。从医四十余年, 她为无数糖尿病 患者卸下了 “甜蜜” 的负担。 去年, 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五届亚洲糖 尿病研究协会科学年会上,杨文英荣获 2013 年度“潘孝仁亚洲糖尿病流行病杰出 研究奖” 。该奖为纪念我国已故国际著名糖 尿病学家潘孝仁教授而命名, 以此来奖励在 亚洲和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的专家。 “糖尿病并发症以慢性较为常见。 ” 杨文 英介绍, 主要表现为大血管病变、 微血管器 官病变和神经系统障碍等。其中, 大血管病 变主要涉及两个器官: 大脑和心脏, 比如中 风、 冠心病、 心梗等; 微血管有两个部位: 眼 睛和肾脏

3、, 眼睛有眼底病变, 可逐步造成视 力、 视野障碍, 甚至失明; 肾脏病变最终造成 肾功能减退。大血管病变是 “第一杀手”由于胰岛素含量、 分泌水平和功能出现 问题, 血糖就会升高。为什么长期血糖高就 会造成血管疾病呢? 杨文英打了一个形象的 比喻, 就像河床沉积沙子, 早期沙子沉积得 少, 一个大浪就可以冲走, 但当沙子慢慢积 成泥浆和石块,再大的冲刷也无法冲干净, 从而导致洪水的暴发。 “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斑块的沉 积, 有了小斑块, 如不及时处理, 斑块会逐渐 变大, 血管受到推挤变得狭窄, 最终破裂引 发心梗、 脑出血等。” 杨文英表示, 长期累积 的损害终将造成不可逆的病变,“因

4、此, 一定 要长期地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中, 大血管疾病 是患者的 “第一杀手” 。在中国, 第一位是脑 血管疾病, 其次是冠心病。 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 可使用 B 超检测颈动脉或其他大血管部 位, 来判断血管是否有增厚、 斑块和狭窄。 调 查资料显示, 约 8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会发 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尤其要注意, 很多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没 有症状。由于同时患有神经系统障碍, 即使 有心绞痛, 也没有疼痛的感觉。 “明明缺血, 但不感觉疼; 明明有心梗, 却没有症状。 这是 十分危险的。” 杨文英表示。 因此, 尤其是合并高血压、 血脂异常的 糖尿

5、病患者, 应特别注意大血管病变。“研究 表明, 如果糖尿病伴有血压、 血脂控制不良, 其危险性与心梗是等同的。 因为心梗的再复 发和死亡的风险都是极高的。 ” 杨文英强调。 另外, 统计学资料显示, 与非糖尿病患 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得大血管疾病的几率高 24 倍。国外死因调查表明, 糖尿病大血管 病变中, 75%死于冠心病, 25%死于外周血管 病。而且, 糖尿病患者患有老年病的可能将 提前 15 年。比如, 男性 60 岁以后易发心血 管病, 但是患有糖尿病后, 心血管发病将提 前到 45 岁左右。微血管病 “伤不起”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 糖尿病眼病是最 常见的一种, 表现为视物模糊、 双

6、眼视力缩小、 视力减退、 眼前黑影、 眼底出血等。杨文 英提醒糖友, 一旦发现自己视力减退、 看东 西模糊, 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如果眼底病变血管已经处于出血前的 增殖性病变, 建议做激光治疗, 一定要遵循 医嘱,否则眼底大面积出血就会导致失明, 无法挽回。” 杨文英表示。 糖尿病肾病也十分常见,“糖友的血糖、 血 压控制不好,肾功能就出现减退甚至肾衰竭。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1520 年。” 杨文英表示。 此外, 花费最大、 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供血不足造成。 “一只糖 尿病足,最基本的治疗费用也要 2 万 3 万 元。” 杨文英介绍道, 50%的糖尿病足最终不 得不截

7、肢。早预防看 “糖化”糖化血红蛋白 (简称 “糖化” ) 是血液中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而成, 英文 代号为 HbA1c。 “糖化” 是一个评价血糖控 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近一 段时间内 (812 周) 的血糖是否达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水平密 切相关,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 以糖 化来评价血糖长期控制的好与坏, 一旦把糖 化从较高水平控制成合理水平时, 会显著降 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经过统计学计算,“糖化” 每下降一个百 分点,可以使糖尿病相关风险下降 20%, 死 亡率减少 1/5,心梗发生风险减少 15%, 微 血管病变减少 30%40%以及外周血

8、管病变 43%。 “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 建议每 36 个月测一次, 小于 6.5%达标, 高龄老人应小 于 7%。” 杨文英介绍。防控 N 手抓杨文英强调, 得了糖尿病, 越早控制越 好。“从十几年的观察来看, 早期控制比不控 制获益大得多。” 她提出, 初诊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什 么症状也没有, 但一查血糖很高的人叫初诊 患者, 与口服药相比, 早期用胰岛素, 降糖效 果更明显。胰岛素是降糖最明确、 最快的办 法。” 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炎症和冠心病, 患者 须定期查心电图。当心电图无异常时, 可每 半年检查一次;当心电图有异常或伴高血 压、 动脉硬化等情况, 应严密观察。 “如果患者大于

9、 40 岁或有心血管疾病 家族史、 高血压、 吸烟、 血脂异常、 蛋白尿等 高危因素时,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 血栓, 只要没有胃出血倾向, 每天 1 片 100 毫克剂量非常值得推荐。” 杨文英表示。 除了血糖要达标,血压和血脂也要达 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值应是 130/80 毫米汞柱, 至少也要 140/90 毫米汞柱。 糖尿 病合并高血压时更容易导致失明。 减少高脂 饮食, 加强运动。糖友应根据病情选择锻炼 方式, 快走是最佳方式, 此外, 也可选择慢 跑、 骑脚踏车、 游泳等, 建议 1 次运动不少于 30 分钟, 每周运动不少于 5 次。 早期糖尿病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 每

10、年 都应检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发展到、 期时, 应每 3 至 6 个月检查一次眼底。预防 肾脏并发症,糖友应该严格遵循低盐饮食, 适当限制钾和蛋白质的摄入。 一旦出现蛋白 尿, 就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还要保证 充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糖尿病病 程超过 5 年, 须经常查尿常规或微量白蛋白 尿, 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复查。 ” 杨文英介 绍。 同时, 她强调, 糖尿病患者要爱护双脚, 穿舒适透气性好的袜子和宽松的鞋, 要用流 动的水洗脚而不能泡脚, 防止霉菌进入裂口 造成感染。中国骨健康常识调查报告发布: 成年女性更要补钙1 月 8 日,“中国骨健康常识” 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该调查

11、由国际 骨质疏松症基金会与雀巢中国于去年 10 月联合发起, 在 568211 份的 有效问卷中84%来自女性受众。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88.43%的受访者认识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 缺钙, 但在应该补钙的女性群体中, 受众多数选择了中老年、 孕妇等人 群。 44.63%的受访者认知到牛奶是有效的补钙手段。 调查还发现, 健康 生活方式虽被普遍接受, 但只有不足 20%的受访者能坚持经常运动。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徐苓指出,女性在 3040 岁骨质密度达到骨 峰值, 之后会因骨质流失而逐渐下降, 骨密度峰值较低或在骨质流失 时未及时预防, 都可能为骨健康埋下隐患。 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

12、冠生表示,奶制品是最佳 补钙选择, 建议女性每日最少饮用300克奶相当于配方奶粉50克。 雀巢大中华区营养健康总监贾梅表示, 相比男性, 女性骨骼较早 开始衰老, 未来患骨骼疾病的风险也高于男性。 通过食物补充钙、 储存 钙,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王璐)2013 年度中国十大健康新闻评选揭晓由人民日报社 健康时报 发起, 全国百余家媒体和健康卫生 专业类媒体的总编、 主编、 资深编辑、 记者联袂评选的 “慈铭体检 第六届 (2013 年度) 中国十大健康新闻” , 日前在慈铭 奥亚国际医 疗医院揭晓。 票数位列前三名的健康新闻分别是:雾霾引发国人健康忧虑、 伤 医案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转基

13、因之争愈演愈烈。 其他入选新闻有: 葛兰 素史克、 强生等跨国药企信誉亟待重塑; 疫苗事件导致公众对疫苗安 全担忧;“光盘行动” 遏制餐桌浪费; 两亿老人提升健康服务产业; 公众 健康素养仍待提高; 社会戾气滋生心理危机; 锯腿自医揭示医保短板。 据悉, 中国十大健康新闻评选已成功举办五届, 该评选着眼于大 众健康生活、 突出公众立场, 以新闻事件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的影响 深度、 广泛性为评选准则, 旨在引领公众的健康生活观念或行为, 警示 行业不和谐因素。 本次会议还增设 “健康媒体阳光行动倡议” 环节, 坚持 “专业、 科 学、 理性、 责任” 的报道原则, 做好健康传播, 提高广大民众对

14、健康知识 的知晓率, 助力健康中国。(王璐)资讯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 可直接引 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 如动脉粥 样硬化、 冠心病、 胰腺炎等。 一般说来,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 酯和胆固醇, 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 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因此 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的重点项目。 近二十年来降脂药物种类繁多, 各有特 点, 但应从中选择既能明显降低血总胆固醇 (TC) 和甘油三酯 (TG) , 又可升高具有抗动 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既全面调整血脂代谢的药物。选对种类根据主要治疗作用的不同, 血脂调整分 为两大类: 他汀类和贝特类。 其

15、中,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 泛的降脂药物, 主要降低血总胆固醇和低密 度脂蛋白。它们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对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斑发生与发展有所帮助。同时, 还能够降低 外周动脉压, 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 三酯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常见他汀 类药物包括阿伐他汀、 辛伐他汀 (舒降元) 、 普伐他汀(普拉固) 、卢伐他汀和弗伐他汀 (来适可) 等。 很多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充分证明 他汀类药物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使冠心病 人的心肌梗塞发生率或复发率大为降低, 中 风和死亡人数明显减少。凡已患冠心病者, 最好长期服用本类药物, 使血总胆固醇控制 在

16、4.7 毫摩尔 / 升以下。 贝特类药物主要起到降低甘油三酯的 作用, 如非诺贝特 (立平脂) 和诺衡 (去非诺 齐) 等, 它们是防治血脂异常的一线药物, 又 都具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两种药物相比, 他汀类可使血总胆固 醇降低 25%至 35%,低密度脂蛋白减少30%至 40%,但对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 密度脂蛋白的疗效略差, 适合血脂偏高兼 具胆固醇偏高的人; 相反地, 贝特类可降 低甘油三酯 30%至 40%,高密度脂蛋白上 升 20%至 30%,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 药物,适合单纯甘油三酯偏高的患者服 用; 两种药物也可联合应用, 治疗混合性 高血脂症, 即同时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升高的患者。 此外, 老年人可首选一些无毒副作用且 调脂作用相对弱些的药物, 如弹性酶、 血脂 康、 烟酸等; 工作较忙, 难以保证一日数次服 药的中年人尽可能选每天仅服 1 次的长效 制剂, 如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等。用对时间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在夜间进行, 所以他 汀类药物应在晚上入睡前服用。相反, 贝特 类药物专门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