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72253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本竹书纪年_与西周年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古与文物 1999年第4期古本竹书纪年与西周年代王占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古本竹书纪年,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 它的原始全貌,但在经过前代学者的艰苦努 力所作的辑本中,仍然有非常珍贵的资料。 对 于西周年代的构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古本竹书纪年 的可信性应当大大超过 汉以前的其它记载。第一,它是先秦时代留 下的资料,不同于汉代或汉代以后的记录。 第 二,它是关于上古年代的专著,而不象其它 先秦文献中关于上古年代特别是西周年代问 题的一鳞半爪式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出自 相关人物谈论其它问题时的偶尔提及或泛泛 之谈。第三,它的一些记载特别是与司马迁 不同的记载被出土材料证明是对的,而

2、司马 迁不对。 关于商代,纪年 说 “汤灭夏以至于受, 二十九王”,而 殷本纪 则说商代三十一王。 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确系二十九王。再如商 王中宗,殷本纪等典籍认为中宗是太戊, 而纪年以为中宗是祖乙。殷墟甲骨文中 发现了“中宗祖乙”(见方诗铭、王修龄古 本竹书纪年辑证)。第三例,殷本纪以为 盘庚自河北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至帝 乙时才迁都今之殷墟,而纪年以为自盘 庚到帝辛均居殷,“更不徙都” 。殷墟甲骨文 证明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等世确 在殷墟,并不在河南的所谓汤之故居。成汤 之亳,无论是所谓西亳(偃师商城),还是郑亳(郑州商城),均缺乏盘庚到帝乙这一段的 遗存,可证殷本纪非而纪年是

3、。 关于周代,它在 史记 前约二百年就明 确说出了西周总年数,而司马迁关于周代纪 年,起自共和,此前西周诸王的积年,只说 厉王37年,穆王55年,“成康之际四十余年 刑措不用”(按:此与纪年同)。如果 纪年作者没有过硬材料,恐不能如此。再 如,它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通过 现代天文学家的绝妙解释可知,这是发生在B1C899年4月21日 凌 晨 的 日 食,从B1C1300到B1C878年(厉王元年),确有且 只有一次能形成天亮了两次(再旦)的日食。 这一近乎奇怪的表述再旦,也是其可靠 性的反映。它准确地描述出当时人们的的确 确经历了两次天亮但又确实未看到日食的感 受。要知道“天再旦”这

4、三字只是到了本世 纪40年代才为天文学家刘朝阳先生所破译, 一般不关心日食的人是想不到这一使人拍案 叫绝的解释的。不妨设想,对于数千年前的 周人来说,将这种凌晨时发生的看不见的日 食记作“再旦” 不是很合适吗?即使今天,一 般人如果不知道日食而经历了同样的景象, 也会有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夏商周断代工 程” “天再旦” 这一课题的承担者刘次沅先生 的理论计算与西北大学周晓陆先生于1997 年3月9日在新疆西部对当日日食的观察, 更使人相信,“天再旦” 就是一次日食的真实 纪录。还有出自晋书束皙传关于穆王 百年的另一种说法也能显示其权威性。在束66皙之前就有关于穆王寿届百岁的说法,而束 皙引用纪

5、年对此作了批驳:“自周受命至 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 。如果纪年中没有过硬的材料,束皙恐怕也不至于如此 坚定地与旧说“抬扛” 。 即使关于春秋时代,纪年 与司马迁对 同一事的不同记载也被铜器证明纪年是 而史纪非。如齐桓公午的在位年数,史纪作六年,纪年作十八年。陈侯午 敦的铭文记载陈侯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 曾据此断言:“有本铭之十又四年,足证 纪年为是,而史记实非”(西周金 文辞大系考释)。二因此,可以据纪年构拟西周列王纪 年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汉以后关于西周年代种种说法被后代学者尤其是被考古材料证明 靠不住而纪年尚未被证明靠不住的情况 下,在今天我们尚无能力建立起让人足以信 服的西周年代的情

6、况下,它的作用之重要更 加显然。纪年 对于构拟西周年代的框架,至少 有以下作用: 一、凡纪年提到某王在位之第几年 发生了什么事的,则可知该王在位不少于这 一数字,如“夷王七年,冬,大雨雹”,则夷王在位不少于七年(后人辑录中有异文的则 另当别论,如穆王东征淮夷一事,有十七年、 三十七年、四十七年等等)。 二、西周总年数。 “自武王灭殷,以至于 幽王,几二百五十七年” 。三、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此当指自 武王灭殷(周受命)至穆王末年为百年(详 见下文)。 四、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年当B1C899年。 五、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则成康二世当不少于40年。 六、由

7、二、三、四可以推知,恭王在位当为28年(详见下文)。再结合史记共和以后的年表,西周诸王年代的框架可以大致建立起来。这其中要紧的是怎么样理解“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这句明明白白的话。“百年”是一个确切的时间长度。按说,知道了一端就知道了另一端。遗憾的是,这两端均难以确定,长期以来,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下文试图将各种可能的解释逐一进行讨论,从中拣选出合理的解释。首先,按 纪年 “自禹以至于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受,凡二百五十七年”等例,皆自后朝灭前朝之年到末王之末年,“至穆王” 不当止于穆王的任意一年,亦当指穆王末

8、年,前人有将这一末端理解成穆王元年的,恐非。 “自周受命”也有不同解释。排除了“穆王”指穆王任意一年的可能,则有以下六种可能性。“自周受命” 有三种可能:一是起自文王承继其父季历作周侯,二是文王受命称王,三是武王灭商;“至于穆王” 不是指穆王元年便是指其末年。将上述起讫点结合起来,有以 下六种组合:表一末点起点文王称侯文王称王武王灭商穆王元年穆王末年第一种可能,即自文王称侯至穆王元年(穆王元年不计入“百年”之内,下同)。按周本纪,武王灭殷后在位2年,成康之际不少于40年,此二世之总积年为40+X年。昭王在位19年,已为学界所公认。以上武、76成、康、昭共计为:2+ 40+ X+ 19= 61+

9、 X年100- 61- X= 39年也就是说,文王称侯到武王伐商不当超 超过39年。然而,按纪年,文丁杀季历, 其后文王继位,则文王最短相当于商王之帝 乙、帝辛,此二王在位各自均超过了20年, 这已为甲骨文所证实。所以,第一种可能可以被淘汰出局。 第二种可能,“文王称侯到穆王末年百 年”,显然也可以随之出局。 第三种可能,自文王称王至穆王百年。 按 周本纪,文王受命称王后九年而崩,其后武王继位。自武王继位到其举兵灭纣之间有 多少年?至少有三种说法。三A:武王在位 共11年,第11年灭商;三B:武王在位13 年,第13年灭商;三C:在位2年,所谓十 一年(或十三年)是继文王称王以来的第十一(或第

10、十三)年。下面将逐一讨论。 三A:100= 9 (文王) + 11 (武王) +40+ X(成康) + 19 (昭王) = 79+ 21则X= 21,即成康二代共61年。 三B:100= 9+ 13+ 40+ X+ 19= 81+19则X= 19,即成康二代共59年。 三C: 100= 9+ 2+ 40+ X+ 19= 70+ 30则X= 30,即成康二代共70年。 单从这些条件尚不能作出判断。幸好我们可以利用西周共257年这一总年数来推 解。如果到穆王元年为百年,则穆王元年到 幽王末年应为157年。据金文证据可知,穆 王在位不少于34年(鲜簋),则穆王在位 当为34+ Y年;恭王在位不少于1

11、5年( 曹鼎),则恭王在位当为15+ Z年;自懿王 元年到幽王末年为129年(B1C899- 771+ 1= 129)。自穆王元年到幽王末年应为34+ Y+ 15+ Z+ 129= 178+ X+ Z年,大大超过了157年这一关限,还不计Y、Z两个未知数(有人曾推测257年是275年之误,按此,则穆王元年到幽王末年应是175年,也不相 容),故三A可以排除。同理,三B与三C也 可以排除。显然,第四种即自文王受命到穆王末年 这一可能也可以排除,因为前述三A、三B、 三C3个数据即使加上34年(穆王至少34 年)也超过了百年。 第五种,武王灭商至穆王元年百年。100= 2+ 40+ X+ 19=

12、61+ 39,即X=39,成康二代共79年,已有过长之嫌,且使 得穆王元年到幽王末年超过了157年(或175年,见上),也不可取。 这样,只剩下第六种,自武王灭殷至于穆王末年(末年计入“百年”)。这期间为100= 2+ 40+ X+ 19+ 34+ Y= 95+ X+ Y(则X+ Y= 5)两个未知数不计入,则未超过百年大关, 可以存在。按这一理解,自恭王元年到幽王末年当为157年,减去懿王元年到幽王元年 的129年(899- 771+ 1= 129年),余28年, 则恭王在位为28年。按 曹鼎记“惟十 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龚王在周新宫”,所 记事件当属于恭王十五年,依懿王元年为B1C899

13、年,恭王第28年当为B1C900年,其 十五年当为B1C913年,查张培瑜 冬至合朔 时日表可知,当年辰月戊寅朔,壬午为初 五,与 “四分月相说” 相差- 2天,可以接受。 当年午月丁丑朔,壬午为初六,亦可以接受。与既生霸为上半月的观点更无矛盾。 另外,有人猜测西周二百五十七年或是 二百七十五年之误。按上述推算法,则恭王 在位应是46年,其第十五年当B1C931年。 查张表当年辰月癸巳朔,月内无壬午。卯月甲子朔,壬午为十九日,按“月相说”,既生 霸在望前,不当超过十五日。故这种猜测与 上述理解相抵牾,恐不可取。再则,这一猜 测要求武王伐纣为B1C1045年,而据张培瑜 先生以殷墟甲骨文日、月食

14、的研究,武王伐 纣年不可能早到此时(见本刊本期)。86很显然,上述理解对周本纪穆王在 位55年一说构成严重威胁。但是,纪年 本 身即与此说相矛盾。按此,则懿王元年以前诸王在位总年数应是2+ 40+ X+ 19+ 55+ Z= 131+ X+ Z,再加上懿王以后的129年,合 则为260+ X+ Z年,已超过了257年之数。 据前文所推,西周共和以前诸王纪年的 框架如下:武王 2年 成康 40+ X年(X0。其中康王不 少于25年,见小盂鼎,这样成王可能为15年左右)。 昭王 19年穆王 34+ Y年(很可能为34- 39年 这一范围) 恭王 28年 懿王至厉王末年 58年(其中厉王如 周本纪3

15、7年一说可靠,则懿王到夷王仅21年,夷王不少于7年)。 由此,可将诸王纪年限制在较小的活动 范围之内。三纪年的可信性及前文所推拟的框架, 还可从晋世系得到旁证。在考古学已经成熟 且提供了重要证据的今天,应当走出从文献 到文献的“怪圈”,尽量利用考古成果对文献作出取舍。 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 合对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发掘成果中,与本 题关系密切的有两点:一是自武侯以下的侯 墓总数与文献记载的侯数相等,晋自武侯起,有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 侯(殇叔不计入内)共八代,现发现8组晋 侯墓(正如发掘者指出的,殇叔被文侯所杀, 又是篡位而自立,不当进入该墓地),这证明 了 晋世

16、家 关于晋世系的记载是可靠的。 武 侯以前只有唐叔虞与其子 父两代。 其二,根据随葬器物判断,武侯当卒于穆王之世(晋侯墓地从早到晚陪葬器物的风格演变基本上与西周铜器、陶器演化序列一致)。根据晋世家的记载,靖侯元年当自共和首年倒数计起的第19年,自懿王元年到幽王末年为129年,减去共和(14年)、宣王(46年)与幽王(11年)的积年,再减去靖侯的18年,尚余40年。 这40年至少应是成、厉二侯总积年的一部分。结合上文,我们可得到一些推论。关于武王伐纣之年,众说纷纭,最早的在B1C1130年,最晚的为B1C1018年。借助于晋侯墓地的发掘成果,可以很容易将一些偏早的说法排除出去如武王伐纣为B1C1130年,则西周总积年为360年,减去靖侯以后的89年,余271年,则晋之前五侯各代均占5412年,这显然违背了人之寿数,兹依此算法取诸种说法偏早、 居中与B1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