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进度表(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70619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学进度表(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程教学进度表(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教学进度表(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教学进度表(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财经职业学院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进度表(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任课教师: 王素真学期总学时:72 周学时: 4 周数:18 授课对象: 10 造价 1-2 班起始日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物业管理等专业的技术基础 课,主要介绍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以及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涉及的内容有平面力系和简单静定结构的内力, 构造要求,抗震构造措施,结构施工图,结构标准图。教学目标:使学生领会必要的力学概念,掌握简单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方法,了解常见结构的内力分布特点;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承载力的计 算

2、方法,熟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主要构造要求,能理解 建筑工程中的一般结构问题;明确结构施工图的内容,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识 读方法,能识读结构施工图。成绩评定(考试课、考查课): 作业 30%、考试 70%主要参考资料: 1.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 (第二版) 中国电力出版社 刘丽华、 王晓天主编 2008 年 5 月 2.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三版)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侯志 国主编 2002 年 3.建筑结构原理及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宗凡主编 2002 年 4.钢结构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魏明钟主编 2002 年 5.建筑抗震设计手算与构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卢存怒、 常伏德主编 2

3、005 年教研室意见:院(部)意见:合肥财经职业学院课程进度课程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备注一一第 1 章(第 1.1、1.2、1.3、1.4 节)静力学基本公理,荷载及 其分类,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结构的计算简 图C二二第 1 章(第 1.5、1.6、1.7 节)力矩与力偶,平面力系的合成 与平衡,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C三三第 2 章(第 2.1、2.2、2.3 节)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内 力、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梁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C四第 2 章(第 2.4、2.5、2.6 节)静定平面钢架的内力计算与内 力图,三铰拱的内力,截面的几何性质C五

4、第 3 章(第 3.1、3.2、3.3、3.4 节)应力与应变的概念,轴向 拉伸(压缩)杆的应力与应变,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 能,材料强度的确定及轴向受力构件的强度条件C六第 3 章(第 3.5、3.6、3.7、3.8 节)梁的弯曲应力、梁的正应 力、剪应力强度条件,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 稳定C七第 4 章(第 4.1、4.2、4.3、4.4 节)结构的变形与位移,二次 积分法求梁的位移,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刚度效 核C八第 5 章(第 5.1、5.2 节)超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次数判定, 力学计算超静定结构C九第 5 至 6 章(第 5.3、6.1、6.2 节)

5、力矩分配法计算超静定结 构,建筑结构分类及其应用范围,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C十第 7 章(第 7.1、7.2、7.3、7.4 节)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 能,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 弯构件的其他构造要求C十一第 7 章(第 7.5、7.6、7.7 节)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 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的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C十二第 8 章(第 8.1 节)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C十三第 8 章(第 8.2、8.3 节)现浇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楼梯C十四第 10 章(第 10.1、10.2、10.3、10.4 节)土的工程性质,地 基的类型及适用范围,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C十五第 11 章(11.1、11.2、11、3 节)高层建筑结构的的特点及结 构类型,结构体系及结构总体布置的一般原则,高层建筑结构 的荷载C十六第 12 章(第 12.1、12.2、12.3 节)地震的基本知识,抗震设 计总则和基本要求,常见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A十七第 13 章(第 13.1、13.2、13.3、13.4 节)砌体材料和砌体强 度,砌体结构的优点和结构布置,房屋的刚度及静力计算方案, 墙、柱高厚比验算C十八对全书进行重点复习,并给予解答疑难C十九考试周合肥财经职业学院注:A 表示教师课堂讲授; B 表示案例分析讨论; C 表示 A+B; D 表示课堂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