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暨祝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专辑_简介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569023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1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暨祝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专辑_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_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暨祝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专辑_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暨祝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专辑_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暨祝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专辑_简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与找矿 暨祝贺常印佛院士 80 华诞专辑?简介?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成 矿带之一, 素有东部? 工业走廊?之称, 对我国 东部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 年, 随着泥河、 姚家岭、 和尚桥等深部矿床的 发现和勘探,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深部成矿、 找 矿工作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其实, 关 于在长江中下游深部进行找矿的思想早有专 家提出过,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常印佛院士 就提出在条件具备地区及时开展? 深部调查、 立体找矿?的理念, 积极倡导遵循由浅到深, 由? 点?到? 面?、 再到? 体?的找矿思路。并于 80 年代末, 在长江中下游

2、成矿带的铜陵、 大 冶矿集区开展了立体填图试点研究, 并推测 深部可能存在大型矿床, 随后冬瓜山、 老鸭岭 等矿床的发现证实了这种推测。20 多年过 去了, 今天国家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 向深部 进军、 攫取深部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开展深部调查, 进行 立体填图, 实现深部找矿突破已经成为当前 地质找矿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正值常印佛 院士 80 华诞, 也是他提出? 深部调查、 立体找 矿?理念的 25 年, 谨以本专辑向他表示祝贺, 衷心地祝贺常印佛院士身体健康, 寿比南山, 对常先生为我国矿床学研究和地质找矿事业 做出的杰出贡献, 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专辑 收

3、集了近年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背景、 成矿学和找矿勘查取得的重要成果, 内容涵 盖了构造背景、 成岩成矿作用、 深部找矿发 现、 深部结构探测和勘查技术方法等。 构造背景及深部过程一直是长江中下游 地区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董树文等从新的视角 总结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成矿动力学过程, 提 出该区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经历了板块边缘到 板内的环境变化, 由挤压向伸展构造机制转 化, 主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由 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 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 和深部作用控制、 与特有的基底有关, 结合最新的深部探测数据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的深部模型。宋传中等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为一转换构造结,

4、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特提斯构 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大别造 山带、 郯庐断裂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直接记 录了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程、 沉积?构造?岩 浆 ?成矿的时空关系和动力学背景。以长江复 合构造带和铜陵?杭州构造带为代表的 NE? SW 向构造带和 NW?SE 向构造带, 控制着区 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展 布。严加永等利用近年发展的重磁处理新技 术,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磁场进行了处理, 获得了主要重磁异常体的边界, 为分析区域构 造演化、 深部过程提供新的信息。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浆活动可划分为 ? 北带?、 ? 中带?和? 南带?, 周涛发等通过大量 的数据阐

5、述了? 中带?中的宁?芜、 庐?枞火山 岩盆地在地质特征、 岩浆岩时空格架、 地球化 学及成矿作用方面的相似性。提出岩浆源区 为成分接近富集的交代地幔, 交代地幔的形 成与古板块的俯冲交代作用有关的认识。邓 晋福等则通过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 讨论了? 北带?的滁州火山岩盆地与? 中带?的 庐?枞火山岩盆地的火山岩石学特征及 Fe? Cu 成矿的关系, 发现两个盆地的火山岩组合 和岩石地球化学明显不同, 提出庐?枞盆地火 山岩母岩浆源于上地幔软流圈, 而滁州盆地 火山岩则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的观点, 并 认为优先富 Fe 的地幔和优先富 Cu 的玄武 岩源在局部熔融时提供多量的 Fe 和

6、Cu 元 素被萃取进入岩浆, 成为两个盆地火山岩分 别具有 Fe 与 Cu 成矿专属性的关键。孟祥 金等通过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和大量的 成岩年龄数据分析, 对铜陵地区及外围中生 代侵入岩进行了岩带划分, 并提出了可能的 岩浆作用模型。认为铜陵内带中酸性侵入岩 形成于以挤压为主的构造背景下, 庐?枞带形成于挤压? 拉张转化阶段, 而铜陵外带则完 全形成于拉张环境。 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 关于早石炭统五通 组中的块状硫化物矿的成因一直争论不休。 最近蒋少涌等在武山、 冬瓜山矿床中发现了 大量具有灰泥丘构造的矿石, 这一发现有力 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 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7、。侯增谦等通过对 冬瓜山矿床的矿化结构、 矿体形态、 结构构 造、 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热液蚀变带与铜矿 体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提出冬瓜山铜矿是 两期成矿叠加复合的产物。即晚石炭世海底 喷流?沉积作用, 形成块状含铜硫化物矿化 体, 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诱发矽卡岩?热液系 统, 叠加改造早期块状含铜硫化物和硫酸盐, 形成以矽卡岩铜矿为主体的叠合型矿床。成 岩成矿年龄对分析成矿带演化的时空格架极 为重要, 袁峰等对宁?芜盆地内主要的花岗岩 类侵入体进行了年代学、 锆石 Lu?Hf 同位 素、 Nd?Sr 同位素分析研究, 发现它们均形成 于 126 130Ma 之间, 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的产物,

8、与姑山、 娘娘山旋回火山岩活动时限 相当。Nd?Sr 同位素指示宁芜盆地花岗岩类 源于交代地幔源区, 其性质接近于 EMI 型富 集地幔, 可能与古板块的俯冲交代作用有关; 范裕等对盆地内的陶村、 白象山和和睦山矿 床的成矿时代进行了研究, 发现它们均为 130Ma 左右, 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 隆区内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 铁) 、 金矿床。 张乐俊等对陶村铁矿的磷灰石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 并与 Kiruna 型矿床和 IOCG 型矿床进 行了对比, 对矿床类型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 点。徐晓春等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基 础上, 探讨了铜陵狮子山矿田铜、 金共生与分 离的机制和制约因素。

9、 铁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种之 一, 杜建国等在区域铁矿成矿背景研究基础 上, 对区内铁矿类型进行了简要划分, 指出影 响铁矿找矿突破需要解决的一些矿床学问题 和找矿方向。泥河铁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 年深部找矿取得的重要进展, 吴明安等回顾 了庐?枞地区铁矿的勘探历史, 详细介绍了泥河铁矿的发现过程, 对深部找矿有不少新的 启迪。赵文广等详细介绍了泥河铁矿的矿床 地质特征、 矿石结构构造、 蚀变分带及矿物组 合, 并与宁?芜盆地典型的玢岩铁矿进行了对 比, 认为泥河铁矿床的形成与辉石闪长玢岩 关系密切, 属于? 陶村式?玢岩型铁矿床。 深部找矿急需大深度勘查技术, 金属矿 地震是实现大深

10、度、 高分辨勘探最有前景的 技术, 廉玉广等以庐?枞地区的罗河、 泥河、 大 包庄实际矿床模型为例, 开展了理论地震模 拟研究, 得出的结论为使用该技术寻找深部 金属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侯贺晟等利 用首波层析成像技术充分挖掘反射地震剖面 的速度信息, 获得了龙桥铁矿附近的速度分 布, 对分析深部岩体与矿床的关系提供了新的 信息。张昆等在地表大地电磁场二维 NLCG 反演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推导了井地大地电 磁场二维 NLCG 反演算法, 为井地大地电磁 测深和井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提供了 新的解释手段。肖晓等介绍了刚刚完成的庐? 枞矿集区5 条MT 剖面的初步成果, 对认识庐 枞火山岩地

11、区的深部结构提供新的信息。 本专辑还特地邀请翟裕生院士撰文, 翟 先生从系统论、 历史观的视角, 提出了开展矿 床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即单个矿床形成变化 与保存、 区域成矿演化和全球成矿演化, 并阐 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区域成矿 时空演化历史更具找矿指导意义, 时间演化 中可能缺失的? 节点?和矿床空间分布的某些 ? 空位?, 将是找矿勘查工作的重点目标。毛 景文等建立了钦杭成矿带的成矿系列, 讨论 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产类型、 基本特点、 形 成过程、 时空分布关系和成矿规律。 本专辑汇总了近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 矿学研究和深部找矿勘查方面取得的主要进 展, 谨以此祝贺常印佛院士 80 华诞。同时, 也希望本专辑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 专家关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研究长江中下 游成矿带。 本专辑由国家科技专项项目? 深部矿产 资源立体探测技术与实验( 编号 SinoProbe? 03)?资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