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89612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纪录片看纪录片新中国新中国读后感读后感学号:2012200562 2013年1月8号写 通过对新中国这部纪录片的观看,让我再次了解到建国以来我国的发 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 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 徊中前进的局面,党的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将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发展模式的高度概括。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

2、合结合的产物。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 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 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观看新中国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变化,给了我许多启迪,我们国 家在解放初期,遇到了与苏联当时类似的状况。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集 团对我国实行集体经济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这个环境, 才迫使毛泽东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苏联模式成为我们当时效仿和参考 的唯一标本。从苏联支援我国建成的156个关乎国家经济命脉

3、的大厂,到我国向 苏联派遣多批次的留学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基础工业 ,基本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计划经济保证了当时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并为以后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 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6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和国外的 环境发生变化,划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 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的缺点是信息难以完整收集;计划难以科学制订 ;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 才及时提出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并由此涉及到了我国社会的深层 次变

4、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他的优越性在于它克服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同时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点 ,计划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靠市场经济 来解决 ,而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又需要计划经济解决。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我们既可以解 决计划经济不能解决的市场问题,又能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计划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 段共同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

5、放前,我国长期存在物资短缺问题,生产资料靠计划分配,生活消 费品市场化程度很低。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在人民生活方面,改革开放前,我们以楼上楼下,电 灯电话为生活向往,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的生活方式已经实现,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平常百姓家基本普及,电脑、摄 像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工具已进入较富裕家庭。这些变化与改革开放前 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们的不懈努力,2001年,我国顺利加WTO,实现 了由封闭 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同时也证实了我国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 了世界的认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 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国家至今仍没有摆脱 这次金融危机 ,然而,然而我国正是利用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手段,充分发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很快跳出了金融危机的漩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 最强劲的引擎。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30年 的变化发展,让我们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