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厓”发现“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8653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厓”发现“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由“厓”发现“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由“厓”发现“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由“厓”发现“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由“厓”发现“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厓”发现“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厓”发现“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由由“亻厓亻厓”发现发现“周周”丁维兵丁维兵2012-04-24客家人自称“亻厓”,可能是源于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至周成王时将“冉季载”封于“厓”(可能在现在的河南省阜阳市附近),所以其也叫“厓季载”,或者叫“聃季载”,其国名为“聃国”或“沈子国”,而“厓”的后人应该就是“亻厓”,就像古代奄国人自称为“俺”,这些如能证实,客家人就是“周人”后裔。“厓季载”是西周王室极重要但又不是很清晰的人物,其应该不止有“聃”,据班簋铭译文:“成王二年八月五日,周王在宗周邰城将毛叔郑(厓季载)由伯爵升格为公爵,命其做四方统帅,率领人马征伐东夷。”后来,“经过三

2、年作战,终于平定了叛乱,东夷无不敬仰王室,甘心俯首听命。”最终,曾孙班“给亡父毛公爽(毛叔郑之子?)作一个纪念簋,以告诫子孙,希望永宝用享。”山东现在多见的有“崖”字的地名,可能就是“厓”在东夷作战三年并取胜的相关遗留,包括最东部荣成市的“崖头”、“黑石崖”等,次东部文登市的鹁鸽崖、榛子崖、崖东头等,还有胶州市的“斜沟崖”、莱州市的“虎头崖镇”,以及地图上随便见到的“上崖村”、“下崖村”、“崖西镇”、“沟西崖”、“河崖村”、“凤凰2崖”等等,这其中有些“崖”会不会可能就是“厓”?据对网络上一份约两万字的文登县志资料的统计看,其中“崖”字出现 3 次,“厓”字的出现却多达 20 次,而现在的山东

3、地图却很难看到“厓”字。这些“崖”字实在是有些可疑,其一,在胶东话里,“崖”一般不是读“y”,而是读“y”,比如“崖头”就是读为“夜头”,而“厓”一般却是读“y”;其二,叫“崖”的地方不一定有明显的山崖存在;其三,分布的量感觉偏多,而分布又很散,“厓”会不会就是“厓季载”的驻军点?而如果真是驻军点,“y”会不会是这些人逼迫人家叫他“爷”呢?类似官老爷、县太爷、少爷的“爷”,只不过胶东地方语音超重,而且在古代应该更重,所以可能将“爷”的“y”读成了“y”。现在的所有字典几乎都说“厓”同“崖”,但其实这并不对,“厓”字的字形是“厂”+“圭”,“厂”字按字义是山边的房子,“圭”是古代玉制的礼器,中国

4、人很早就用“玉”,不过那时很多人还住在洞穴,“圭”非常宝贵,可能一般都是在陡壁的高处挖个洞放置,这就是“厓”,“崖”字实际上是保留了陡壁高处的意思,但却没有了 “圭” 的宝贵,完全以“崖”代“厓”很容易使后人不解。“厓季载”功高位列三公,即使“厓”的影响力曾经能够替代“周”,甚至超越“周”的整体,其实也是完全可能,所以“厓”有3可能是“周”的最大遗留,只不过“厓季载”并没有成为过周王,历史常常就是一种“塞翁失马”的情形,如果为王,如果为皇,一旦到了败落之时,很少不被人斩尽杀绝,而王族以下却可能会有生存的机会,结果“厓季载”的冉姓就一直繁衍至今,而且“厓”留存的还不仅是“冉”姓,“厓”的直接留存

5、可能更多更多。为什么宋朝灭亡的最终时刻的地名是叫“崖山”,“崖山”其实原本就是“厓山”,我怀疑“厓山”是在宋朝临灭亡前后才有的名字,“宋”可能就是“周”的“厓”的后裔,因为“厓山”就是“亻厓”人在守的山,当年宋廷难逃的时期,似乎也正是历史上最多客家人南下的时期,为什么最多“亻厓”人要跟随宋廷南下,而宋廷的皇帝最终又跑到了“厓山”跳海,这里面应该不会只是巧合,其相互的关联应该是十分的明显。宋帝在零汀洋的“厓山”跳海,这是中国历史极悲壮的一页,从皇帝到大臣到十万官兵,第二天全部都飘在了海上,这个悲壮的时刻不仅引出文天祥的千古悲诗,还引发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千古悲叹,不过,这个悲叹或许还可以进

6、一步的细化,但在这个细化之后,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崖山之后”其实并不是“没有了中国”,“崖山之后”或许应该是“北方再无周人”,或者说得更严谨一点:“崖山之后,中国北方再无整体存在的周人”。4一个“亻厓”字,可能就足以改变人的整个历史认识和历史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 4600 年华夏族南下进入中原而始,夏、商、周可能是南下中原的三个最大的民系,古代中国秦以前的历史,就是这三大民系在中原的舞台上直接表演,而秦以后的历史,这三大民系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秦”祖源是“商”,而且还是“周”的封国,“汉”是国姓之后,刘姓即使平民也不是中原原住民平民,“晋”是晋公之后,“唐”有武则天复“周”的疑点,“宋”

7、现在看很可能是“亻厓”,真正明显的有了变化的,是退出北方的时间,“夏”太早,现在有点不知去向,“商”可能是“东晋”之后退出北方,“周”可能是“南宋”之后退出北方。但是,“商”的历史还没完,潮汕、闽南、台湾的主要民系还是“商”的后裔,这是体量极大的民系存在,另外,广府民系来自“秦”的 50 万大军,“秦”虽是“周”的封国,但其祖源应该也是“商”。同样的道理,“周”的历史也还没完,体量极大的客家人可能就是“周”的民系存在,中国近代史极高位置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其实都是“亻厓”,而且其住家都离“崖山”不远。5在夏、商、周都退出北方之后,“明”的朱元璋就是开始起事于南方,“

8、明”起事于安徽,安徽和南京是东西晋衣冠南渡终点的落脚之处,这里有“商”的厚重底子,而明清之后及民国时期,“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人物,其都是生于南方,而且还是起事于南方,中国北方地域可能只有山东、山西、陕西还存有较多的夏、商、周遗民。补记一:补记一:“崖山”不远处的“台山”、“台城”不知是因何起名,会不会是跟古代周朝国都的“邰城”有关?如果是,则可能台山人就是随宋帝南下的亲近民系之一,宋朝之后,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教育似乎有一个莫名的长进,这个长进可能跟大批较高层民系的到达有关,能跟随宋帝一路南下到南海之滨的民系,除了要有亲缘或政治、经济等纽带联系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实力,否则就很容易散落于半途,而在这些能一直跟进的民系之中,应该夹杂有很多文人、官员和私塾的师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