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8182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第5期 (总第340期)EDUCATIONAL RESEARCHNo. 5 ,2008 General ,No. 340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孟万金摘 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 理学、 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 有计 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 的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 方法和手段,从正面 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的积

2、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 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教授、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北京 100088)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 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 治疗、 积极心理学、 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 贾赫德1958年在 当代积极

3、心理健康观 一书中提出,认 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 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 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 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 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1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 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 积极的自我感觉等。 “积极心理健康” 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 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 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

4、 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 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 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 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 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 潜力。2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创立积极14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课题编号:FBB060244)“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的阶段性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在19

5、54年出现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 一书中,但直到美国心理协会前主 席马丁 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 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 职内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 世人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 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 群体和整个 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强调心理学不 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 “逆境” 条件下的人们知道 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 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 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

6、思想 动力。4.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 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 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 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 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 态度、 行为、 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 信、 自尊、 忍耐、 尊重他人、 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 以此激励、 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 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 学校、 专业 人员、 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 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

7、、 年龄、 生活情景、 信仰和个人的特点。3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支撑。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 健康、 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学、 积极教育诸方 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 的、 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 “诊断和消解痛苦” 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 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 发,以人固有的、 实际的、 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 的心理现象(包

8、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 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 矛盾、 冲突和困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 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 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 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 希望和积 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以人 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 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 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 育活动。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

9、仅是人类创造的, 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 家、 民族、 社区人们的性格、 心理、 行为方式、 思维 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 。4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 国特色、 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 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周易 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 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 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 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 “自强

10、不息,厚德载物” 的 “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 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 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 灵魂。2.“天人合一” 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 老、 最广泛的概念之一。 周易大传 说:“夫大人 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24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 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 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 认识自然规律、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 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 促使心理健

11、 康教育与自然、 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3.“致中和” 的理想境界中庸 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 ” 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 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 衡状态,就是所谓的 “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 “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 “和” 。 做到了 “中和” 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 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 “致中和 万物育焉” 。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 质的缺乏、 对立、 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

12、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 “过犹不 及” 。可见,“致中和” 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 想境界的历史基础。4.“性善” 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决定着人的向善性与向恶性。性善、 性恶、 性无善无恶三派学说争论两千多 年不绝,但是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 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 公 孙丑上 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他还提出人天生就有 “不学而能” 的 “良知” 与 “不 虑而知” 的 “良能” 。 “性善说” 揭示了人的向善的 内在可能性,

13、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 面、 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 实际的、 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 人类的健康、 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 起点。5.“预防” 与 “整体” 的中医养生精髓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预防思想和 “整体” 观念是其理论精 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 素 问 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 这种预防为主、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 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 “春夏养阳,

14、秋冬养阴” 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 重要措施,指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 用,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整体” 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 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 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 为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 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 “生物 心理 社会” 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 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 医学模式而 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

15、基础。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 正、 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 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 社会学模式、 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5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 消极、 被动、 补救向积极、 主动、 预防和发展的方向 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 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 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 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 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

16、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 标、 任务与功能、 对象与内容、 原则与特点、 途径与方法、 效果与评价。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 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 积极因素方面,坚持 “弘扬浩然正气” 的大方向。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 乱者、 神经病患者、 心理变态者、 罪犯、 越轨者和精 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34此对畸形的、 发育不全的、 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 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 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 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 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 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