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7976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唐诗三百首_佳作解读_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_杜甫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7唐玄宗天宝三载 (744)初夏, 李白和杜甫在洛阳初次会面。 一千一百八十四年以后, 闻一多激动万分地评说此事:“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 除了孔子见老子, 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 更重大, 更神圣, 更可纪念的。 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 比如说, 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那么, 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 说是皇天的祥瑞。 ” ( 杜甫 ) 可惜两位名垂千古的大诗人的相聚非常短促, 次年秋天, 两人在鲁郡相别, 从此天涯永隔。 十四年以后,也就是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的七月, 杜甫流落到秦州, 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月。 此时的杜甫在生活上濒于绝境, 他拖家带口,

2、衣食无着, 被迫重操卖药的旧业。 但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中, 杜甫一连写了四首怀念李白的诗, 其中的三首 梦李白二首 和 天末怀李白 都被清人选进唐诗三百首 , 竟占了全书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一, 其首要原因当然是它们情文并茂, 正如清人仇兆鳌评前二首所云: “千古交情, 惟此为至。 然非公至性, 不能有此至情。 非公至文, 亦不能写此至性。 ”( 杜诗详注 )其次, 也因为它们是杜甫思念李白的诗作, 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是千年诗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用闻一多的话说, 这是诗国中的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3、, 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清人方观承云: “少陵梦李白诗, 童而习之矣。 及自作梦友诗, 始益恍然于少陵语语是梦, 非忆非怀。 ” (方世举兰丛诗话 引)说二诗 “语语是梦” , 不很准确,因为第一首的前四句分明是写未梦之前,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杜甫在秦州所写的怀李白诗撰文/莫

4、砺锋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杜甫在秦州所写的怀李白诗唐诗三百首佳作解读58文史知识 2011.7第二首的前四句也是交代梦之由来。 但是说全诗主旨是梦而 “非忆非怀” , 则一语中的。 因为是写梦境, 全诗就笼罩着一片迷离恍惚的雾气。 试以第一首为例:“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写梦中与李白相遇, 竟怀疑来者并非生人的魂魄,言下之意故人或已化为鬼魂, 因为路途遥远, 存亡未卜。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二句分写李白所在之江南与杜甫所处之秦州, 两地相隔万里, 景象皆惨淡阴森。 清人沈德潜说这是 “点缀楚辞, 恍恍惚惚, 使读者惘然如梦” ( 唐诗别裁集 ) 。 蒲松龄在谈神说鬼的 聊斋志异的自

5、序中说: “知我者, 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 显然也是有取于这两句杜诗的阴惨气氛。 及至末尾四句, 清人浦起龙解曰:“梦中人杳然矣, 偏说其神犹在, 偏与叮咛嘱咐。 ” ( 读杜心解 )也就是把梦境的恍惚感一直延伸到梦醒之后: 残月的馀辉映照在屋梁上, 仿佛还照着李白的容颜, 于是诗人情意殷殷地叮嘱他在归路上务必注意安全。 刘辰翁说: “落月屋梁,偶然实景, 不可再遇。 ” ( 唐诗品汇引) “落月满屋梁”确实可能为实景, 但用一缕暗淡的落月之光来衬托凄迷的梦境, 又是何等的生动传神! 如果说第一首的着力之处是渲染梦境, 那么第二首中的重点就是刻划梦中所见的李白形象。 曾经是英风豪气不可一世的

6、李白如今变成了一个憔悴老人, 他匆匆告别, 再三诉说远道而来的艰难: 江湖上风波险恶, 扁舟出没于其间, 令人提心吊胆。 临出门时, 他举手搔搔满头白发, 一付潦倒失意的模样。 这就是曾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 的李白吗? 这就是那位“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杜甫 赠李十二白二十二韵 )的李白吗? 如今安史之乱初步平定, 长安城里充塞着达官贵人, 而李白却独自憔悴如斯! 于是杜甫对命运发出了严厉的责问: 谁说是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 李白垂垂老矣, 却反而受到如此的牵累!那么, 为什么杜甫梦中所见的李白是如此落魄潦倒呢? 为什么杜甫要为李白忧心忡忡且高声鸣冤呢?让我们再读写于同时同

7、地的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与 梦李白二首 的恍惚意境不同, 此诗以非常清醒、 非常冷静的语气抒写对李白的思念。 秦州地处北部边陲, 秋风已寒,鸿雁南飞, 此时此地, 杜甫分外思念远在天边的李白。 后四句说到魑魅, 又说到汨罗冤魂, 表明此时杜甫已经得知李白获罪长流夜郎的消息。 原来在去年 (758) 二月, 李白因误入永王李璘军一事被判处长流夜郎, 本年夏秋之间, 李白行至夔州,59适遇朝廷大赦, 当即乘舟东归。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轻快诗句就是那时写的。 但是古代消息传得很慢,杜甫又

8、僻居边陲, 所以他仅知李白长流夜郎, 还以为此时李白正在走向夜郎的途中。 唐代的夜郎处于现在湖南西部的芷江, 李白从江州出发前往夜郎的路线是溯江西上, 至夔州再南下, 经过地处湘西的“五溪” 。 十四年前李白送王昌龄贬龙标尉的诗中说 “闻道龙标过五溪” , 也是指的这条路线。 杜甫当然不知道李白所走的实际路线, 他以为李白会从洞庭湖折而向南, 并经过汨罗江一带。 汨罗江与 “五溪”相隔不远, 古人认为那里是瘴疠之地, 是魑魅魍魉出没的地方。 据 左传 记载,舜曾流放“四凶” : “投诸四裔, 以御魑魅。 ” 因为魑魅是食人的厉鬼, 喜人经过而得以食之。 如今李白被远流夜郎, 怎不令杜甫忧虑万分

9、? 杜甫又想到李白才高见谤, 无罪受罚, 当他经过汨罗江畔时, 一定会像汉初的贾谊一样, 投诗汨罗, 与屈原的冤魂互相倾诉心事。 这既是对李白的透彻理解, 又是对李白的深切同情。 关于 “魑魅喜人过” 一句, 清人何焯引其师李光地之解曰: “嵇叔夜耻与魑魅争光,此句指与白争进者言之。 鬼神忌才, 喜伺过失。 古人四声多转借用之, 非 过从 之过 也。 ” ( 义门读书记 )这种解释也可讲通, 但不如前解意味深永。 正如仇兆鳌所评, 此诗“说到流离生死, 千里关情, 真堪声泪交下, 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杜诗详注 ) 。李白入永王李璘军因而获罪之事,其经过情形非常复杂, 后人的议论也莫衷一是。

10、天宝十五载 (756) 六月马嵬坡事变发生后, 玄宗继续西奔。 七月, 太子李享即位于灵武, 是为肃宗。 玄宗在入蜀途中, 没有及时得到太子登基的消息, 仍以皇帝的名义颁令部署, 永王李璘被任为江陵府都督及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李璘是李享的幼弟, 幼年丧母, 曾由李享抚养, 晚上常由李享抱着睡觉。 但李璘长于深宫, 不明事理, 赴任江陵后见地方富庶, 就滋生野心, 想要向东南发展势力。肃宗闻知, 令其归蜀, 李璘不从, 并引军沿江东下。 肃宗随即部署军队予以讨伐。李璘军路经九江时, 正在庐山的李白应聘入李璘军为僚佐。 次年李璘军溃败, 李白先是奔逃, 后又自首, 系于浔阳狱中。 及至乾元元年,

11、 终于被判长流夜郎。 李白后来自称是受到胁迫而入李璘军的: “半夜水军来, 寻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 迫胁上楼船。 ”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白的 永王东巡歌 十一首就是明证, 像“雷鼓嘈嘈喧武昌, 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 春日遥看五色光”(其三) , 像 “二帝巡游俱未回, 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 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五) , 哪里是被胁迫的口气? 但要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杜甫在秦州所写的怀李白诗60文史知识 2011.7说李白是有心从逆, 则未免厚诬古人。 李白其人, 向有报国济时的远大志向。 李璘聘其入军,

12、当然会被李白看作实现报国雄图的绝好机会, 这在 永王东巡歌 之二中表露得非常清楚: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 原来李白一心想着像东晋的谢安那样, 在谈笑之间建立奇功, 一举平定叛乱。 李白是个热情洋溢的诗人, 他对朝廷内部的明争暗斗不甚了然, 对李璘的个人野心也毫无觉察。 宋人朱熹说:“李白见永王璘反, 便从臾之, 文人没头脑乃尔! ” ( 朱子语类 )说李白 “从臾”永王是毫无根据的, 但说他 “没头脑” 倒不无道理, 李白确实热情有馀而冷静不足, 他毕竟是个豪气干云的诗人而已, 其政治见识不但不如擅长运筹帷幄的李泌,也比不上善于观察形势的杜

13、甫。但是, 李白此举虽然不够明智, 毕竟不是什么弥天大罪, 又何以受到流放蛮荒的严重处罚? 况且李白英才盖世, 一心报国, 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怎么也该予以保护呀! 也许杜甫在两年以后所写的不见一诗更可加深我们的理解: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 为什么李白会落到“世人皆欲杀” 的地步呢? 除了政治原因以外, 恐怕与他的才太高、 名太大不无关系。 凡是才高一世者, 往往会遭到庸众的妒忌。 名满天下者, 谤亦满天下。 况且李白一向恃才傲物, 蔑视权贵, 朝廷中对他心怀忌恨者大有人在。 在这种情形下,杜甫的这三首诗尤其值得重视。 一方面,杜甫为人, 特重感情

14、, 梁启超称他为“情圣” , 诚非虚言。 一部杜诗, 凡咏及友谊者, 无不情文并茂。 另一方面,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又非他人所能及, 正如浦起龙评杜甫所云: “公当日文章契交, 太白一人而已。 ” ( 读杜心解 )宋人严羽说得更加真切: “少陵与太白, 独厚于诸公。 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 至谓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 其情好可想。 ” ( 沧浪诗话 )所以当李白蒙冤流放时, 整个诗坛上只有杜甫在遥远的北陲连写三诗以抒思念之情。 清人 唐宋诗醇评梦李白二首 曰: “沉痛之音, 发于至情, 情之至者文亦至。 友谊如此, 当与 出师 、陈情 二并读, 非仅 招魂 、 大招之遗韵也。 ” 又评 天末怀李白 云: “悲歌慷慨, 一气舒卷。 李杜交好, 其诗特地精神。 ”的确, 只有杜甫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怀李之诗, 也只有李白才当得起如此惊心动魄的怀念之诗。 梦李白二首 的最后说: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 这既是杜甫为李白发出的不平之鸣, 也是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准确预言。 万里青天上只有一对日月, 千年诗国中也只有一对李杜, 所以 梦李白二首 与 天末怀李白 是千古独绝的友谊颂歌。(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