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9226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黄骅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河北省黄骅市河北省黄骅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析)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两部分。第卷卷 1 1 至至 7 7 页,第页,第卷卷 7 7 至至 8 8 页。共页。共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第第卷(客观题卷(客观题 共共 7070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

2、”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无竭的原

3、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宽度与直径,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

4、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

5、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 2 -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

6、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C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已将他们的手指锻炼得灵活自如。D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7、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

8、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贡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 3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答案】1D2B3B【解析】1试题分析:D 答非所问,本项说的是筷子的功能,并非筷子产生的原因。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

9、析综合 C2试题分析:B 因果倒置,本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筷子的长度决定了桌子的规制。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试题分析:B 表述有误,与原文内容不符,将筷子插入供品,最初的目的并非“掌握时辰”或“增添神秘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

10、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11、。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 4 -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4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闻君

12、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B然独好周人急 周:周济C数日,景淳竟死 竟:居然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5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B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C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D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 分) (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

13、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 (5 分)(2) 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2 分)(3)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3 分)【答案】4C5D6C7(1)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没有人收留我。(杖:动词 ,拄着拐杖;踵:动词,走;被:遭受 ;舍:收留 ;省略句 )- 5 -(2) 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

14、该如此,用什么回报!(恤:帮助 ;尔:这样; 何以:以何, ) (3) 人谁没有困难的时候,怎能把房屋随身带着?(缓急:困难,偏义复词,偏“急” ; 安:怎么 )【解析】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居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5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

15、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6试题分析:C 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

16、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6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