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836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江西省临川江西省临川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地理试题一、单选题(共一、单选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 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 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 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 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 ( )A. 与生态系统的调整无关 B. 导致海平面上升C

2、. 与人体健康状况无关 D. 导致洪涝、干旱和暴雨等灾【答案】1. C 2. B【解析】结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面辐射是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热源。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不是全球变暖的主 要原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1.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C 对。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体,A 错。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 错。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D 错。2.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导致海平面上升,B 对。与生态系统的调整有关,A 错。与人体健康状况有关

3、,C 错。全球变暖不是导致洪涝、干旱和暴雨等灾害的原因,D 错。点睛: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几乎是隔热层,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造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下图示意中国 19511981 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 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C. 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 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4. 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B. 秋末和初春发生的

4、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C. 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D. 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答案】3. B 4. D【解析】3.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地表温度距平低,寒潮频次高;温度低,亚洲高压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4. 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但是冬季农作物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秋末和初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的收获和播种,并不是因为强度大;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冬季农作物少,所以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虽高于南方,但是对

5、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1979 年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3 -5. 元代诗人朱德润的诗中描绘德州漕运:“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敌,酒楼歌馆相喧阗”。但后来德州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A. 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 商人大量外迁C. 交通运输地位下降 D. 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6. 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德州空间形态呈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城的唯一发展轴B. 京

6、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C. 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D.京沪高速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答案】5. C 6. D有专家将季风区因地质环境特殊,又缺少水利设施而存留不住水的现象,称为工程性缺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下列地区中,工程性缺水最严重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河西走廊 D. 四川盆地- 4 -8. 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跨流域调水 B. 修建水库 C. 人工降雨 D. 植树造林【答案】7. B 8. B【解析】试题分析:7.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多溶洞、暗河等,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工

7、程建设。选 B 正确。8. 该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难以保存在地表,所以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变地表水的存储状态,即修建水库。选 B 正确。【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云贵高原抽水原因。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完成下列各题。9. 诗句描述的是_聚落 ( )乡村 城市 平原 山区A. B. C. D. 10. 诗句描述聚落具有_特点 ( )规模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呈团聚型A. B. C. D. 11. 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土壤【答案】9. C 10. D

8、 11. A【解析】一个聚落,只听到一两家鸡鸣,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的规模小。这种分散的聚落形态是山区聚落的特点。平原地区聚落是团聚状的。山区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9.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句描述的聚落人家少,不可能是城市,只能是乡村,对,错。平原区村落住户多,该地住户稀少,不是平原区,错。应是山区,对。C 对,A、B、D错。10. 诗句描述聚落具有特点是规模较小,对。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对。聚居的人口较少,对。呈分散型,错。D 对,A、B、C 错。11. 结合前面分析,该聚落位于山区,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A 对。气候、河流、土壤不是主要因素,B、C、D 错。-

9、5 -点睛:根据山区聚落、平原聚落的形态特征差异,山区聚落规模小、分散,人口少,分析诗句中聚落分布区域,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12. “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美国的南北战争 环境因素 新兴产业的吸引A. B. C. D. 13. 与 20 世纪 5080 年代中期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 B. C. D. 【

10、答案】12. C 13. A【解析】了解区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美国东北部是传统工业区,环境质量差。西部南部是新兴工业区,环境质量好。我国 80 年代中期以来,人口主要迁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务工、经商等为主,是自发性的人口迁移。12. “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东北工业区迁向西部、南部地区,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东北部环境差,对。西部、南部发展的是新兴工业,新兴产业吸引人口迁入,对。是离开东北工业区,不是吸引,错。美国的南北战争发生在二战前,错。C对,A、B、D 错。13. 与 20 世纪 5080 年代中期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自

11、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对。东部经济水平高,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错。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对。民工流动的人数增加,错。A 对,B、C、D 错。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下列各题。- 6 -14. 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地势高、气候寒冷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生产潜力小A. B. C. D. 15. 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 )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自然灾害增多A. B.

12、C. D. 16. 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 ) 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 限制外地人口进藏A. B. C. D. 【答案】14. D 15. A 16. C【解析】14.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15.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

13、的首要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与地区开发程度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大。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大环境人口容量。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16.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与地区开发程度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 7 -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扩大人口容量。限制外地人口进藏与人口容量大小无关。

14、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 )A. 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 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C. 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D. 人口总数持续减少18. 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 生态环境恶化 B. 本地大量人口迁出C. 高素质人才外流 D. 产业结构调整【答案】17. A 18. D【解析】试题分析:17. 图中显示,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 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18.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 A 错误。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 B、C 错误。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考点:人口数量变化读“某河流水文站平均流量过程线补给类型分割图”,完成下列各题。- 8 -19. 若该河流位于我国,最可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