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806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72017 届南京市髙三年级模拟考试届南京市髙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所有曾经的烦恼, 的人际关系,不堪回首的悲苦,还有 的愿望,都像被船桨切断的海草, 而去。只有让人灵魂出窍的蔚蓝色,由于深达几千米的摞叠,化作了近乎黑色的铁幕,襁褓一样包裹着生灵 的灵魂。A. 复杂 层出不穷 飘荡 孤寂B. 芜杂 层出不穷 漂浮 孤寂C. 芜杂 不一而足 漂浮 寂寞D. 复杂 不一而足 飘荡 寂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 “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依据语境“人际关

2、系” ,应该选择“芜杂” 。 “层出不穷”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依据语境“愿望” ,应该选择“层出不穷” 。 “飘浮”指固体或液体在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小于重力的情况。固体一部分露出表面时,受到浮力与重力平衡,这种现象叫做漂浮(注意“漂” 、 “飘”的区别) 。固体完全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浮力与重力平衡,叫做悬浮。而飘浮,专指固体或者液体在气体中情况,包括悬浮情况。 “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来飘去、漂泊。依据语境,应该选择“漂浮”。依据语境“灵魂” ,可以确定最后一空选择“孤寂” 。点睛:对

3、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

4、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 。 。 。 。 。 ,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呆在半空至于轮轨相激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序,答题要紧密结合上下文,题中一段话是

5、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排列的。首先依据“那是过山洞”“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可以确定三句的先后顺序,运用排除法,答案为 B 项。3. 下列对联对应的历史人物正确的一项是(1)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2)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播芳馨。(4)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A. 司马迁 施耐庵 汤显祖 辛弃疾.B. 班固 吴敬梓 王安石 辛弃疾C. 班固 施耐庵 王安石 文天祥D. 司马迁 吴敬梓 汤显祖 文天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1)蒲松龄曾经用一副对联吟咏司马迁的命运和一生功绩

6、:“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意思是说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 。 (2)是吴敬梓纪念馆的一幅对联,为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的手笔。对联高度概括了吴敬梓这位“万斛愁肠,一身侠骨”的风流雅士的生平和成就。 “儒冠” ,古代把读书人(知识分子)叫做儒或儒生。“儒冠“就是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儒冠借指儒生。在这3里当然是指吴敬梓了。 “稗说” 指野史和民间传说。 “一部书”指儒林外史 ,强调了这部讽刺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3)这幅对联赞颂的是汤显祖。汤显祖,临川籍人。 (4)颂南宋文天祥.联中化用了他的过零丁洋中的

7、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为 D 项。4.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 获悉伯父身体抱恙,甚为惦念,望您安心养病,敬祝痊安。B. 借重我的力量,小王终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C. 打扰您了!我想垂询一下如何在本校图书馆借阅图书。D. 我们公司现缺产品运营总监一名,您是否有意高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 。选项中,B 项, “借重”是对对方的尊称,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 系那个,“垂询“只能用来欢迎别人来咨询,不能用在自己;D 项, “高就”是说自己的谦词。答案为 A 项。5. 阅读

8、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似乎得到了安逸,但失去的却是自由。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D. 真正的关爱就是对天性的尊重。【答案】C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品寓意。考生解答此题,抓住 “貌似林间自在啼”与画面中“处在笼中”的对比品读寓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忘庵王先生传清汪琬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

9、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 ”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

10、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 ”其寓意超卓如此。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11、。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汪琬全集校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5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 雅:非常B. 屏绝诸好 屏:摒弃C. 出兼金访求其画 兼:多倍.D. 居平善病 善:多7.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

12、了高洁的品行。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 ,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2)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9. 作者“独爱慕其为人” ,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答案】6. A 7. C 8. (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2)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

13、、大米,几乎耗尽。 9. 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 A 选项中, “雅”应该解释为“平素,素来”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

14、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6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7.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C 项表述错误,由原文可以知道, “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推断过于绝对。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

15、,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8.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孝友恺悌” “贵贱长少” “率” “款洽”;(2) “夥” “斥” “以” “罄”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

16、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找出“王武为人的特点” ,首先找出相关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