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802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两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卷(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20172016-2017 学年度学年度 5 5 月份宁师中学、会昌中学联考语文试题月份宁师中学、会昌中学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2答题时使用答题时使用 0.5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的答案无效。4 4保持答

2、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保持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 9 分)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 ,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

3、“胡乐” (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 “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 ,后来简称为“词” 。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 。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

4、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2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

5、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 。 “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

6、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1.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B.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 、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C. 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来源,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D.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

7、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B. 杜甫的七绝赠花卿 ,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分说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C. 词具有单纯的抒情性,主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3D. 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音乐旋律的需要,而

8、音乐旋律是决定词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B.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C. 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D. 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

9、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必然与曲调格式不相合”有误,原文是“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必然有不相合的”意味着有不相合的,也有相合的,并非一定不相合。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项表述遗漏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应是“在苏轼、辛弃疾那种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有误。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

10、三段结尾的“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是指诗难以像词那样“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而不是说诗不能表现“离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人一校一国家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张伯苓是天津人,13 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

11、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4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 ,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 73 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

12、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

13、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 50。在张伯苓等人的

14、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 年 9 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 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 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 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5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

15、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 年 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 12 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

16、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 年 4 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1951 年 2 月 23 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B. 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