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798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镇江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515 分)分)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 67 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 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A.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C.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2下列各

2、句中,没有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 ,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B研究人员发现:1300 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 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C.2016 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 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3.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

3、3 分) ( )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A.去糟粕,辨真伪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C.知贵精,不贵多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4.在下列高二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 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四班一声

4、吼,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夺冠军死不还2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人们逐渐意识到, , , 。 , 。 。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A. B. C. D. 二、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18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梅圣俞墓志铭梅圣俞墓志铭欧阳修欧阳

5、修嘉祜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 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

6、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窍,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丈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祜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

7、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 ,书成,未奏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3圣俞学长于毛氏诗 ,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俞以为知言。(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 ,有删节)注: 膊: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属属路不绝 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 矜:夸耀C未尝忤忤于物 忤:抵触 D未奏奏而卒 奏:上书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葬于于宣州阳城

8、镇双归山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于朝曰以以明年正月丁丑圣俞初以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A相同,相同 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 D相同,不同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4 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 分)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 分) 三、古诗词鉴赏(三、古诗词鉴赏(1111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西涧注即事示卢陟韦应物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9、。【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卢陟:韦应物的朋友。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 (5 分)4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 分)(1) ,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 )(2)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春景 )(3)是处红衰翠减, 。 (八声甘州 )(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定风波 )(5) ,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6)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 (踏莎行 )(7)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8)壮志饥餐胡虏肉, 。 (满江红 )五、现代文阅读(一)

10、 (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槐树下的战争老 舍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 ,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

11、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5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

12、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

13、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

14、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他急切的问。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韵梅也报告

15、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6(选自四世同堂 ,有删改)13.第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4 分)14.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4 分)15.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6 分)16.文中用大量笔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