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一小2009年秋环境教育工作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7659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城区一小2009年秋环境教育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海城区一小2009年秋环境教育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城区一小2009年秋环境教育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城区一小2009年秋环境教育工作(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城区一小 2009 年秋环境教育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 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高度结合。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基础教育环境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发 挥学生在环保工作中重要作用。教育学生将保护环境作为已任,通过一系列的 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扩大学生对环境 保护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推进我校的环境教育。二、工作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 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所需

2、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捐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 导学生选择有益于一环境的生活方式。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一会发展的。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 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三、具体方案1、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 和实施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人。环境 保护教育是让青少年儿童从小懂得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让社会可持续发展。2、让学生从小知道一些环保法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 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与学习科学知识,热爱祖国、热 爱大自然

3、、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结合。(一) 突出视听功能,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学校把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在校园内设立环保教育宣传栏、环 保宣传标语(牌),班级进行环保板报竞赛,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2、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录像资料,并将学 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及时录像,及时播放。 3、学校做到垃圾分类,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 4、全校师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大声喧哗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有关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有关学科列出相关课目和教育重点,环境保护涉及 方方面面,在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都有体现,科学等学科有许

4、多教学内 容本身就是环保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这方面知识和应有的规 范行为,这是环保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保证在兴趣活动课中每两周一课时使 用校本环境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专题教育,要课堂上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 料,引导、鼓励学生谈论较多的环保话题,把环境教育融入到说、读、写的技能培养里面。环境教育专题课和学科渗透,将孩子们的环境知识转化为自觉的 环保行动,这样环境教育就成为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 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健康朴素的审美观 念和生活方式等综合素质的有交载体,环境教育自然而然成为素质教育的着力 点和突破口。 2、积极参与学校环

5、境建设,校园绿化、美化,分班包干负责,使我校绿化的工 作能规范地、有效地安排和治理。 3、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晨会、专栏等阵地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晨会课时, 教师利用环境知识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校园广播进行环境保护的广播宣传。 学校黑板报和教室黑板报开辟出一块环保专栏,“创建绿色”的专栏,组织开 展环保活动。 4、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例如进行生动活泼的爱护水资源的环保 教育,引导学生向长辈们了解过去的小河是怎样的,实地观察现在的小河又是 怎样的,描绘未来的小河又会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在主题活动时把听到的、 看到的小河讲给大家听,再把未来的小河面貌描绘出来。 创建“绿色学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绿色学校”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 摇篮。我们要围绕工作目标,从整体上、根本上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改 造,如学校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设)、软(内)环境(观念、管理、 氛围、内部的动作)、外环境(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等,使学校环境教育再上 一个新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学校”。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培养 学生评价和处理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 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有效参与决策的行为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