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自媒体_的概念界定及思考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66896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_自媒体_的概念界定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_自媒体_的概念界定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_自媒体_的概念界定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_自媒体_的概念界定及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8 . 0 8!过政府公报、 政府网站、 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在国家尚未对采访报道权做出明确规定之前, 条例可以对记者采访和报道政府应当公开的信息起到暂时的“ 司法救济” 之用贾广惠: 信息公开如何防止新闻泄密 , 载 传媒观察 ,2 0 0 5年第5期艾丰: 新闻采访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6年版, 第1 9 9第2 0 0页魏永征: 新闻法新论 ,中国海关出版社2 0 0 2年版, 第4 3 7页比如2 0 0 7年底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对政府网站进行了绩效评估,其中4 2个县级政府门户网站中,3 2个未达到6 0分 (总分1 0

2、 0分) 。从各项功能指标实现看,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站自身建设较好, 办事服务和公众参与情况不太理想。参见孔祥武: 吉林: 逾七成县级政府网站评分低于6 0 , 载 人民日报 ,2 0 0 8年1月2 4日(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生)套用安德烈巴赞对“ 完美电影” 的漫想, 媒介技术就是“ 一种幻想的现象” 。“ 人们的设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是完备的”。网络创始人T i mB e r n e r s - L e e从万物伊始就预想到了一个读写双行的信息网络, 但是在上世纪9 0年代出现的网络雏形实际上仅仅是只读的 (以及被动的写作) , 直到Wi n e r和早期的博客先驱们站在前人的肩膀

3、上推开了光明大门,不但让读写双行的愿望变成现实, 而且推倒了技术的城墙, 让一切变得简单之极。从博客诞生时起, 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话语权的冰山出现了一条明显裂缝发表权被前所未有的扩大化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链接, 就能实现新闻的制作与发表, 即所谓“ 人人都是记者” 。这意味着“ 沉默的大多数” 在虚拟世界中至少拥有了发声的技术可能。当人人都能自下而上地参与新闻的采编发行进程之时,会发生什么?我认同D a n G i l l m o r在 草根媒介 中的判断, 不可否认的是, 大部分人仍然还是消费者, 但即使作为消费者,他们的眼界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能够得到更加平衡的多方印证。自媒体

4、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草根苏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 对“ 自媒体” 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自媒体” 这一概念源自D a n G i l l m o r 2 0 0 2年对其 “ 新闻媒体3 . 0”概念的进一步定义,与1 . 0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 l d m e d i a) ,2 . 0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 e wm e d i a) 或者叫跨媒体做出区分。2 0 0 4年7月出版的著作 We t h e M e d i a :G r a s s r o o t s J o u r n a l i s mb y t h e P e o p l e , f o r t h e P e o

5、p l e 对他的“ 自媒体 (w e m e d i a) ” 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发。 (该书的台湾译本 草根媒介 于2 0 0 5年3月出版, 目前尚无大陆译本, 因此笔者下述文章部分从英译本翻译, 可能有不确切之处仍需改正。)在G o o g l e趋势上“w e m e d i a” 数据如下, 显示w e m e d i a从2 0 0 5年下半年起开始受到注意, 两度沉寂后形成为稳定的关注度。同时,在G o o g l e趋势和百度指数中均未找到关于 “ 自媒体” 的相应数据, 然而搜索条目又均达到6位数之多。浏览条目, 大多数文章语焉不详, 或把“ 自媒体” 当成博客的统一转换,

6、或者转载百度百科上两个漏洞过多的网友定义。由此证明,“ 自媒体” 这一概念尽管在中国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 但由于译介问题, 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沃尔特李普曼说,“ 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 而是先定义再看见” 。本文试图讨论w e t h e m e d i a 的相关阐述, 并且归纳出相对简洁明了的“ 自媒体” 的概念, 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D a n G i l l m o r认为,“ 在过去的1 5 0年中,我们本质上有两种确定的传播方式: 一对多 (书, 报纸, 广播和电视等) , 以及一对一 (信件, 电报和电话等) 。而互联网则首次实现了多对多,少对少 (m a n y -

7、t o - m a n y a n d f e w - t o - f e w) 的传播, 由此对先前定义的受众与新闻制作者产生巨大影响,使两者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含混。”而“ 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则是所有传播类型的集合。 ”这一切发展都归根于新的媒介技术的开放性, 网络媒介的这种开放性的特质赋予了网络无数的可能性,甚至是连设计者都始料未及的应用。尽管赞同上述论断,我还是认为D a n对网络传播类型的划分没有抓住其论述的本质。 正如D a n自己所说, 这些明日新闻的工具正在为一场草根本质的对话添柴加薪,那么处于发展中的“ 自媒体” 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 草根” 的特质, 即“ 自” 。也就是

8、书中反复提及的g r a s s r o o t s和w e。对 “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张 彬传媒论苑C H U A N ME I L U N Y U A N7 62 0 0 8 . 0 8因此我认为,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还应该是一对多、一对一, 不同的是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此前的“ 一” 是指传统的新闻机构, 或者依托或控运作机构的个人。 而以博客为代表的脱胎于新媒体的更新的媒体,是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的个体的人。正因为个体的人拥有了新闻发布的权利,所以无数的“ 一” 才变成了多, 变成了“w e” 。 这就是“ 自媒体” 与“ 传统媒体”的联系与差异。另一方面,“ 自媒体” 与之前的网络

9、媒体相比, 则在于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 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 植入网络媒体的传统媒介机构,以及受经济因素影响组织化的网络媒介机构都相应的减小了影响。所以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讲,“ 自媒体” 的“ 自” 还可以理解成“ 自由度” 较之过去的“ 新媒体”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 在理解“ 自媒体” 的时候, 我们还应该把“ 媒体” 与“ 媒介” 区分开来。尽管二者都对应“m e d i a” 一词, 但是在传播学的背景下,我姑且将指定义为掌握媒介的传播主体和媒介本身。 媒介作为一种物质传播介质, 是大众用来发布明日新闻的工具,是承载人类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的物质载体。而媒体, 则应该是掌握并操

10、作这些媒介的人或组织。此时此刻, 更应该理解成个体的信息发布者。综上所述,“ 自媒体” 应该定义为: 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 (还包括Wi k e , S M S ,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 2 P ,R S S等) 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在这里, 新的媒介工具的产生对自媒体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二、 对“ 自媒体” 媒介特性的判断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双刃剑” 的托辞已经太过陈词滥调, 波兹曼也说过“ 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的内在偏向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 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如果试图发现“ 自媒体” 所应用的媒介的一些共同特性,可以从下文对博客特

11、点的分析中发现一些线索。纽约大学杰罗森认为博客是“ 相当民主化的新闻业” 。 他提出十点说明原因。以下是前三点:1 .博客靠互惠经济, 而今日多数新闻业是靠市场经济。2 .新闻业是专业人士的领域,偶尔也欢迎业余人士加入写写专栏。 但是博客是业余人士的领域, 随时欢迎专业人士加入。3 . 1 9世纪中叶以来, 新闻业的门槛一直很高。对博客而言, 门槛很低: 一台计算机、 网络联机, 以及类似B l o g g e r或M o v a b l e T y p e这样的软件程序就能让你开张。博客开张经营所需的资本, 多数都为因特网这个全球最大的机器 (只有国际电话系统的规模或可与之抗衡) 所吸收包含

12、了。由此我认为, 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介至少具有如下特点:(一)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对传统媒介也许产生巨大威胁。 这种威胁也许是颠覆性的, 不再是电视、 广播、 报纸, 而是钢笔对于毛笔的威胁。 但这种取代并非由于媒介本身的优劣, 而是源自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二) 平民获得更多机会发声, 智慧积累的方式由少数精英的生产扩大为全民生产, 各种知识冲破2 0 / 8 0定律, 按照长尾理论或早或晚的整体疯狂膨胀、 混杂无序, 形成信息内爆。但日益高涨的平民声音和积山填海的智慧积累是忧是喜?所谓的民主时代的尽头是群氓的末日景象还是自由意志的终极天堂, 又或眼看着这辆无法刹车制动的列车不断提速

13、, 窗外景色越发模糊, 乘客们是要高呼胜利之日即将来临, 还是把列车的方向盘交给潘多拉魔盒中的最后一样礼物希望?过早的猜测不过是盲目乐观或者杞人忧天,因为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自媒体之后必然会有更新的事物产生。 然而这种新生自网络诞生之日起就不再倾向于凭空而出。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和手法之一即戏仿拼贴。包含于其生态系统中“ 自媒体” 所应用的媒介也就是从现有技术的模仿、 拼接、 交融中生成新的媒介。从远景上看此举似乎有趋向同质并最终完全停止创新的可能, 但事实上, 一则这种拼贴只是漫长的媒介演进中一种暂时的趋势,二则在既定的时空限制中,这种预言就像那个兔子永远也不可能跑赢乌龟的数学证明一样,

14、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就目前来看, 这种基于融合的技术创造正成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创造力,不断做出颠覆性的创新。论及“ 自媒体” 之后的媒介发展, 则正如“ 自媒体” 本身分离与传统的“ 新媒体” 网络一样, 更新的媒体也正在“ 自媒体” 之中孕育。然而那是什么还不得而知, 或许正如D a n所说的那样“ 最理解那个 什么 的人也许才刚刚出生” 。再啰唆几句, 如果非要妄断未来, 那么我只能回到文章开头巴赞的论断,“ 人们的设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是完备的” 。而媒介技术是“ 一种幻想的现象”, 人们对媒介的终极幻想也许是完全的信息自由传受, 套用麦克卢汉所言, 达成人体最完整的延伸。何谓完整的人体延伸?早在媒介的视听技术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之时, 佛教就曾经说过人有“ 眼耳鼻舌身意” 六种官能, 产生“ 色香声味触法” 六感。 对于自由之梦的彼岸之花早已栽就, 人类还正在泅水的途中。注释法安德烈巴赞: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电影是什么? , 崔君衍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 5G o o g l e趋势、 百度指数D a nG i l l m o rWe t h e M e d i a 网络版尼尔波茨曼 娱乐致死(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 0 0 7级硕士研究生)C H U A N ME I L U N Y U A N传媒论苑今今7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