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6227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6第 1 8 卷 第 7 期2016 年 7 月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7 Jul .,2016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枝锦, 袁祺肇, 吴平财(海口市中医医院, 海南 海口 570216)摘 要: 目的: 观察中医宏观辨证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中医宏观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均给予铝碳酸镁片、 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 治疗组60例采用连朴饮基础方的基础上, 根据

2、胃镜下微观辨证加味用药, 8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胃脘胀满、 胃脘疼痛、 早饱、 嗳气等临床症状的变化,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 治疗前后胆 汁反流程度、 胃黏膜组织学以及胃镜下微观征象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3%、 内镜总 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 内镜总有效率为68.3%, 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以及主要中 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 比性。 表1 两组人口学资料比较组别例数男/女年龄 (岁)平均年龄 (岁) 治疗组6032/28195235.87.4 对照组6

3、030/30225536.28.0 组间比较2=0.425t=0.403 P值0.5120.050.5230.05 表2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组别例数I级II级 III级病程 (月) 平均病程 (月) 治疗组6035131262010.62.6 对照组603812105189.82.5 P值0.3160.050.1270.05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铝碳酸镁片 (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 司, 国药准字H20013410, 0.5 g/片) , 0.5 g/次, 3次/d, 餐后1 h嚼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住友制药 (苏州)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10022,

4、 5 mg/片, 5 mg/次, 3次/d, 餐前口服。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 给予连朴饮为基础 方并根据电子胃镜下微观证象进行辨证加味用药组 方作汤剂口服, 连朴饮处方: 制厚朴15 g, 川黄连5 g, 石菖蒲10 g, 姜半夏10 g, 豆豉10 g, 焦山栀10 g, 芦根 20 g。微观辨证用药: 黄色黏液附着多者加薏苡仁 15 g, 泽泻15 g; 黏液湖色深黏稠者加贝母10 g, 瓜萎 15 g; 见新鲜出血点斑者加生地10 g, 生柏叶10 g; 见 陈旧性血迹者加白及10 g, 仙鹤草10 g; 胃窦蠕动 减弱者加木香10 g, 枳实10 g; 幽门闭

5、合差者加茯 苓15 g, 白术15 g; HP阳性者加蒲公英10 g, 土茯苓 10 g; 炎症细胞侵润者加金银花10 g, 赤芍10 g; 肠 上皮化生者加莪术10 g, 山慈姑10 g; 固有腺体减少 者加丹参10 g, 三七10 g; 轻中度异型增生者加半 枝莲10 g, 白花蛇舌草10 g。基础方+微观辨证 用药组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 共煮取200 mL, 取 100 mL/次, 每日2次, 餐后口服 (中药均由海口市中 医医院中药房提供, 煎药房煮取) 。 两组疗程均为8周, 治疗前、 治疗后均行电子胃 镜检查并做组织学活检、 快速尿素酶试验。治疗期 间禁食烟、 酒、 辛辣、

6、 肥甘厚味, 少食多餐, 饮食不宜 过热, 保持心情舒畅。 2.2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胃脘胀满、 胃脘疼痛、 早饱、 嗳气 等临床症状的变化;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 较; 治疗前后胆汁反流程度、 胃黏膜组织学以及胃 镜下微观征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2.3.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 (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感、 上腹部疼痛) 的记录与评价。按公式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痊 愈: 症状消失; 显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80%; 进步: 80%症状改善百分率 50%; 无效: 症状改善百分 率50%。恶化: 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 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6 症状改善百分率=(

7、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178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 卷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2.3.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临床痊愈: 主要症状、 体 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疗效指数 95%; 显效: 主要 症状、 体征明显改善, 70% 疗效指数95%; 有效: 主要症状、 体征明显好转, 30% 疗效指数70%; 无效: 主要症状, 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疗效 指数30%。7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 分) /治疗前积分100%。 2.3.3 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 糜烂、 出血和胆汁反流的 情况加以统计, 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 总

8、积分改善程度。痊愈: 胃黏膜正常; 显效: 胃黏膜 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有效: 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 1级; 无效: 胃黏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7 2.3.4 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 活动性和IM的情 况加以统计, 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 积分改善程度。 痊愈: 胃黏膜病理无明显异常; 显效: 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有效: 胃黏膜病理积分减 少1级; 无效: 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7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 计 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2检

9、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3%, 对照组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 (%) 治疗组60132218 7 88.3* 对照组601116211280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31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有 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x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

10、后 治疗组6018.424.23 7.782.11* 对照组6017.673.9211.042.37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24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学疗效 (积分) 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主要中医 临床症状学积分统计学比较, 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胃 脘胀满、 胃脘疼痛、 嗳气、 早饱、 口苦、 恶心呕吐症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学疗效 (积分) 比较 (xs)症状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胃脘胀满3.781.43 1.230.72*3.811.532.120.68 胃脘疼痛3

11、.691.51 1.180.67*3.651.492.250.91 嗳气2.350.96 1.030.46*2.320.891.620.77 早饱2.260.87 0.990.57*2.310.911.430.49 口苦1.940.78 0.870.43*1.880.751.370.51 恶心呕吐1.170.69 0.440.32*1.180.640.730.45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3.4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治疗组内镜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内镜总 有效率为68.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 表6。 表6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

12、效率 (%) 治疗组60844 8 86.7* 对照组606351968.3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190.05。 3.5 两组治疗前后胆汁反流程度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能改善内镜下胆汁反 流程度分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 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胆汁反流程度变化比较胆汁反流程度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 0级 0 8* 0 6 I级3538*3834 II级13 8*1211 III级12 6*10 9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6 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疗效比较 两组均能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病变, 与对照组比

13、 较, 治疗组在改善急慢性炎症细胞侵润、 肠上皮化生 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8。 表8 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疗效比较胃黏膜组织病理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 急性炎症细胞侵润12 7*1310 慢性炎症细胞侵润3530*3432 固有腺体减少 4 3* 3 3 肠上皮化生 6 3* 7 6 异型增生 3 3 3 3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7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微观征象变化比较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糜烂、 新鲜出血点 斑、 陈旧性血迹、 黏液湖黏稠、 幽门闭合差、 胃窦蠕动 减弱等内镜下微观征象, 且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 作

14、用,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9。 表9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微观征象变化比较 内镜微观征象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治疗前例数治疗后例数 胃黏膜糜烂5328*5137 新鲜出血点斑12 3*11 7 陈旧性血迹17 7*1913 黏液湖黏稠12 6*10 9 幽门闭合差3927*3834 胃窦蠕动减弱3419*3224 幽门螺杆菌阳性4229*3930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微观辨证的概念首先由沈自尹于1986年提出, 即: 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 学, 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 发挥它们长于在较 深入的层次上,

15、 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 代谢和功能 的特点, 更完整、 更准确、 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 础, 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 简言之, 是试用微 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8。微观辨证是对中医四诊的深化和扩展, 扩大了四诊信息收集的范围, 尤其是丰 富了微观层面上资料的收集, 提高了诊断 “证” 的准 确度, 同时微观辨证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与转归,17918 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易于判断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 为疾病的宏观调 控提供一定的指导9。胆汁反流性胃炎 (BRG)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发生机制与胃运动功能障碍10、 胃肠神经肽和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11。BRG与胃黏膜肠化生、 萎缩、

16、异型增生有关12, 且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与胆汁反流程度有关, 长期胆汁反流 能导致胃柱状上皮增生逐渐加重, 最终有致癌作 用13。中医学无BRG病名, 根据其上腹部疼痛、腹胀、 嗳气、 口干口苦等临床症状特点可归属于 “胃脘痛” “嘈杂” “呃逆” “呕胆” “胆瘅” 等病证 范畴。 素问五脏生成 云 “脾之合肉也” ,素 问痿论 云 “脾主身之肌肉” , 而幽门括约肌亦 为 “肌肉” 组成, 为脾所主, 如果脾胃为湿热所困, 气机升降失常, 可使 “肌肉” 运动失利, 幽门松弛, 致使胆汁反流。现代研究表明14-15,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收缩减弱、 排空降低, 胃黏膜局部炎性因 子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