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岗遗址考古发掘东莞古时或为海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65985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1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蚝岗遗址考古发掘东莞古时或为海岛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蚝岗遗址考古发掘东莞古时或为海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蚝岗遗址考古发掘东莞古时或为海岛(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23民生 ? 新知2 0 1 2 .0 6 .1 1 星期一责编 高静宁 美编 王尧 责校 张树华曾在全球热播的电影纪录片 在海里飞翔 , 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海龟这种两亿年前当恐龙灭亡时都 能存活下来的生物, 现在却濒临绝 种, 原因就在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海平面上升。 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一些生物 的命运, 在自然和人为的共同作用 下, 环境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它有 时慢得让人无法察觉, 但当人们将 之作一个纵向比较时, 你会发现这 将是一个 “翻天巨变” 。 如果你用上这种方法观察我们 所生活的地区, 你会发现如此一致,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东莞这块土地古 时很可能就是个海岛, 直至后来变 成

2、一块陆地, 而未来, 它的大部分或 许又将回归海洋。东莞时报记者 何明强东莞地理 东莞市地质构造, 位于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 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 冲积平原为主, 丘陵台地占4 4 .5 % , 冲积平原占4 3 .3 % , 山地占6 .2 % 。东南部多山, 尤以东部为最, 山体庞大, 分割强烈, 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 海拔多在2 0 0 6 0 0米, 坡度3 0度左右, 银瓶嘴山主峰高8 9 8 .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 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 为丘陵台地区; 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 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 海拔3 0 8

3、0米之间, 坡度小, 地势起伏和缓, 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 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而低洼, 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 有海岸线1 1 5 .9 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 5 0 0 0公顷, 浅海滩涂面积4 5 0 0公顷,主航道岸线5 3公里, 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获得自然馈赠的同时, 我们还 需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 作为沿海地区的东莞, 除了面 对来自地面的灾害, 来自海上的灾 害亦是不能被忽视。 全球变暖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冰川融化及海水发生热膨胀

4、, 以上 结果直接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有资料显示, 我国沿海的海平面在 过去的近百年中上升了约 2030 厘米, 未来还将继续升高。 海平面升高成为沿海地区必 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威胁 也成为摆在这些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 受海平面上升影响 最大的当属珠江三角洲。据测 算, 在无防潮设施情况下, 未来海 平面上升 30 厘米, 按照历史最高 潮位, 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 淹没面积将达 5545.69 平方公里; 在有防潮设施情况下, 未来海平 面上升 30 厘米, 按照历史最高潮 位, 这一地区淹没面积为 1153.47 平方公里。 特别指出的是, 珠江三角洲 河道纵横, 地

5、势低平, 绝大部分地 区海拔高度不到 1 米, 其中有 14 的土地在珠江基准面高程 0.4 米 以下, 大约有 13%的土地在海平 面以下。 东莞的许多地区高程在珠江 基准面0.5到2.0米左右, 全靠堤围 防护。一旦海平面升高, 几千年冲 积形成的地面再一次被海水覆盖, 这也将威胁到东莞沿海的生态系 统和海岸经济。 虽说, 这样的威胁作用缓慢, 但另一种海上威胁则更显得急迫, 这种灾害叫做 “台风” 。 研究证明, 全球气候变暖, 海 温升高, 水分蒸发增加, 水蒸气凝结释放出的热量给台风提供了更 多的能量, 因此导致台风强度增 强。数值模拟也表明, 气候变暖会 使台风最大风速增加, 破坏

6、性更 强, 移动路径异常, 风暴潮灾害可 能更加严重, 防御难度加大。 东莞市濒海沿江, 是气象灾害 多发区, 台风也是影响我市的主要 气象灾害之一, 我市也是台风灾害 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 我市沿海地区现在 就经常遭受风暴潮光顾, 海平面 上升将也成为我市重点防范的自 然灾害。东莞或为海岛, 除蚝岗遗址 外,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也为之 提供了佐证。 研究资料显示, 珠江三角洲大 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 6000 年上下 形成, 其是由多个三角洲组成的复 合型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由于 基岩浅, 来沙量大, 故向海伸展快, 东莞位于东江三角洲。 秦汉时代, 东江三角洲由东 江、 增江两三

7、角洲合并, 其海岸线 下伸至中堂, 南面仍为海域。西 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 水道之北 (即东海水道) ; 至唐代, 东江已至东莞城, 此时, 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宋代末年, 由于 中国北方连年大战, 北方有大量 移民涌入珠三角地区, 他们在珠 三角洲筑堤开发, 把潮田改为坦 田, 在围海造田的同时, 也加速泥 沙沉积, 使得其东江海岸线急速 推进到麻涌、 大汾、 道滘一线 (据 族谱) 。 不过, 此时的东莞仍被众多 水道分割, 境内也多为海塘与水 道, 未能有效构成一片。直至明 末时期, 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 各 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 加之 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 而是 筑堤

8、成田, 不少地区开始连成一片, 将彼此分割的河泽也在逐渐 减少。 如中山宋初属东莞因北宋时 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 不如去 东莞方便。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 洲已伸至石岐、 港口一带, 即东海 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 中山 离广州就近了, 南宋开始中山始 入广州。 大部分陆地形成于宋末时期 的东江三角洲, 到明末时期, 其陆 地已经伸至漳澎以东, 南支流亦伸 至厚街镇北面。随后, 由于东江的 潮汐力增加及上游来沙量减少的 缘故, 东莞大陆的面积步入缓慢的增长期。 虽说如此, 但东莞仍在受益于 珠江三角洲的扩大。有数据显示, 珠江每年仍带来约 1 亿吨泥沙倾 注入海, 使得三角洲不断发育, 这 些

9、泥沙还在三角洲前缘形成广阔 滩涂。 珠江口海域滩涂面积超过100 万亩, 主要分布于伶仃洋西岸(23万 亩)、 磨刀门口(30万亩)和崖门口的 黄茅海(25 万亩), 其余分布在伶仃 洋东岸。 这些滩涂土质肥沃, 淡 水源丰富, 其中约三分之一滩涂围 垦条件已很成熟, 这些滩涂将成为 东莞城市扩展的宝贵资源。东莞历史文化基石的发现源 于一次考古发掘活动, 它让岭南文 化推前了5千多年, 同时也在一定 程度还原东莞的史前旧貌: 东莞古 时或为海岛。 2003年, 广东省考古所对东莞 南城胜和社区蚝岗遗址进行发掘 后, 发现有人类活动面、 房基、 柱 洞、 灰坑、 排水沟和墓葬等重要遗 迹, 出土

10、了石器、 骨器、 蚌器及绳纹 陶和彩陶残片。在遗址中还发现 了一具十分完整的古人类遗骸, 经 测定为男性, 距今已有 5000 多年,随后专家将这一地区和这具骸骨 分别称为 “珠三角第一村” 和 “珠三 角之父” 。 结合遗址上考古发现, 专家推 测, 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 遗 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 可 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 专家们在蚝岗遗址发现了四 方形的水沟痕迹和墓葬, 还有石 磨, 这说明当时古人类已经在这里 建房定居、 生息。而从堆积如山的 蚝壳、 大量的鱼骨及渔猎工具可判 断: 当时蚝岗人乃至珠三角祖先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在海边渔猎为 生, 他们已经懂得在房子之间挖 排水沟, 每天都从海边捕捞大量 的海贝、 鱼类, 在食海鲜同时, 他 们也会用石磨磨出一些野生稻、 薯芋之类食用。而且当时尚未经 营农业, 但可能会采集野生稻、 可 食块茎植物、 野果并与别的群体 交换。 如今, 东莞市在蚝岗遗址修建 了蚝岗遗址博物馆, 馆中生动地再 现了东莞史前人类活动情形, 现代 人可前往了解东莞的过去。蚝岗遗址考古发掘: 东莞古时或为海岛海滩连成片 沧海变桑田来自海上的威胁 东莞大部分或被淹史前旧貌千年演变未来发展蚝岗遗址博物馆再现了东莞史前人类的活动情景东莞时报资料图蚝岗遗址博物馆东莞时报记者 陈栋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