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5742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111 课课 师说师说知识概览知识概览【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一说今河南南阳县)人。每自称“祖籍昌黎” ,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 ,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在唐代中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中,他的政治态度比较倾向于保守。但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祖父、父亲只做过长史、县令) ,加上“三岁而孤” ,随兄嫂颠沛流离,到 25 岁时才登进士第,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这样的小官(唐六典卷十:“秘书省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 ” ) 。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 (唐六典卷二

2、:“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 ” ) 。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阶层又有思想上和人事上的联系,为他们“鸣不平” ,尖锐地揭露世族地主阶层的丑恶腐朽,有“操行坚贞,鲠言无所忌” (见新唐书韩愈传 )之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年) ,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求宽民徭役,免民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十四年(819 年) ,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他又上书极谏,几乎被处死,后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这两件事说明他颇能关心民间疾苦,并能犯颜直谏。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 “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 ,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

3、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重点理解重点理解】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f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

4、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1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

5、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3(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 ,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 ,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

6、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 句读之不知,惑

7、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4(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

8、)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

9、,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10、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 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6(3) (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 (师)位卑(者)则足羞, (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点探究难点探

11、究】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探究】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 , “抗颜而为师” ,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 “解惑” ,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 ,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 “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 2 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

12、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 “其皆出于此乎” ,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 ,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同”中有“变” ,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3.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

13、什么角度论述的。【探究】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4.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探究】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

14、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7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5.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探究】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

15、例子也很多。能力提升能力提升【课内练习课内练习】一、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知道,懂得。B.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低下。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读懂,理解。1.D【解析】通:普遍。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而:就,连词。B.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之:的,助词。C.而耻学于师 于:向,介词。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就,副词。2.D【解析】乃:竟,副词。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16、焉,或不焉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B【解析】不,通“否” ,读 fu 。4.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8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C.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A【解析】受,通“授” ,读 shu。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D. 圣人之所以为圣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则群聚而笑之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