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65401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管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杜建摘要摘要: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德国兴起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然而接受美学内部却各种观点林立,大致有着注重社会历史性的“接受研究”和注重文本与读者关系的“反应研究”的分野。笔者本文主要致力于阐发伊瑟尔的“反应研究”的相关理论,其中涉及对一般文本与文学文本、审美响应理论、游移视点、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等重要理论的阐释说明。此外,本文亦谈到了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自身向文学人类学的转变。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的缺陷和当下面临的相关问题。关键词关键词:伊瑟尔 接受美学 文学文

2、本 接受者 审美响应理论 文学人类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西方的美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学派,这一学派的理论主张完全超出了以往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它不是将作家和作品视为自身的唯一研究对象,而是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理论流派又称为康士坦茨学派,这是由于它主要诞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而得名,他的创始人是由五位年富力强的文学理论家组成,包括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森丹茨和施特利德这五个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接受美学的影响几乎遍及全球,西欧各国、美国、日本、苏联、中国等国家都纷纷引进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思潮,接受美学从而成

3、为一支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流派。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观点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观点在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之前的西方美学的漫长岁月里,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接受活动在文学艺术中的一些特点和其重要性。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就提出“净化”的概念,2“净化”是相对于艺术的接受者而言的,是艺术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功能和审美效果,接受者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唤起了其怜悯与恐惧之情,从而使情感得到平衡的宣泄。接着便是中世纪时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论述圣经的时候,也相应地提出了信徒们对圣经中的启示是以自己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的,信徒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圣经的

4、,这后来也被学界视为解释学的一个历史源头。此外,莱辛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也对戏剧受观众影响的观点非常重视。除此之外,尤其是美学上的集大成者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也对审美活动中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然而,这些论述都只是接受美学最初时期的理论萌芽,接受者在这些理论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还是有限的和被动的,他们只是艺术作品的附庸,创作者和艺术作品在接受活动中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并且掌握着艺术的基本规律。到了二十世纪,这一现象才真正地有所改观,许多文艺理论家开始认识到接受过程以及读者在文艺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自身系统的接受理论。而且他们在谈到接受者和接受活动的时候,仍旧是依据传

5、统的理论框架,因此在本质上接受者和接受活动依然是被动的。即使是这样,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家们在建构自身接受美学的理论体系的时候,上述这些理论成果对他们都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尤其是二十世纪的那些理论成果,更是接受美学得以诞生的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美学、布拉格学派和解释学美学。然而不管怎样考察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在此前的理论中忽视读者、文本与文学世界的关系却是一个事实。读者的阅读效应往往成为以往文学理论家所忽视的方面。如实证主义学派的理论家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作家的生平和现实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上,而且他们将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社会历史学派的

6、理论家只注重社会现实对文学的反映和规约,而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的高度个性化和独立性;形式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更把文本看作一个自足的封闭整体,认为文本的语言结构和文学技巧才是决定作品的关键因素。在接受美学看来,这些文学理论流派都将作家和作品在对文学上的功用绝对化,而将读者的作用看成仅仅是被动的欣赏和感受。这是十分片面化的,可以说作品没有经过读者它就始终是不成熟的,读者是作品真正成为作品的最后3一步,但是这一步却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的构思活动创作活动接受活动是一个整体,与之相勾连的作家作品读者也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很显然接受美学理论家们关注的是接受活动和读者的反映。尧斯和伊瑟尔无疑是接受美学(康士

7、坦茨学派)阵营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但是二人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从这种差异中也能够看到二者的互补。可以说他们昭示出接受美学阵营内部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尧斯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接受研究” ,即对于读者接受现象作历史演变的考察,他强调的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宏观研究;真正深入文本内部的是伊瑟尔,他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有待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 ,这种结构激发出读者的阅读潜能,从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充实和再加工,可以说伊瑟尔强调的这种“反应研究”对文学现象学和解释学是有着相当程度的继承的,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读者参与作品艺术结构创造的方法。于是这二位理论家形成了一种理论内部自洽的对话

8、,而接受反应这种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成为接受美学的一种基本的理论态度。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正是对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介绍和评价,以求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和思考。伊瑟尔对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的区分伊瑟尔对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的区分为了研究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和文学文本与读者间的互动关系,伊瑟尔首先分析了文学文本和一般文本的区别。在其专著文本的召唤结构中伊瑟尔指出,有如学术著作、法律条文、新闻报道等这样的一般性的文本,其主要职能在于介绍一个事实和阐明某种道理,然而不管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先验地已经存在的东西。一般性文本只是将这些实存的东西陈述出来而已罢了。在陈述事实和说明道理的时候,一般性文本并不会创造自己的

9、对象,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阐发式的语言” ,这种语言形态要求讲述的明确性和阐发的清晰性。虽然有时一般性文本也会偶尔在逻辑构思中创造自己的对象,但是其仍旧是没有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创造,是与文学文本的基本功能没有关系的创造。文学作品的文本则与一般性文本截然不同,它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创造着自己的审美对象,而且文学文本并不像一般文本那样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性。4首先文学文本不是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因为文学文本所叙述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和其完完全全相同的对应物的,文学文本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构和重组,我们在其中只能看到现实的影子。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作家的主观意识介入到了作品

10、的创造中,于是作品中必然会带有作者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因素,在对现实进行主观意识的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现实已经被“主体化”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心理结构和个性特征在这个时候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时渗透了作家主观意念的现实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与作家主体意识相关联的“自为之物” 。然而,经过了虚构化的文学文本又与现实世界有着功能上的相同,通过文学文本,人们可以对现实世界获得新的和更为深刻的清醒的认识。其次,文学文本是没有一个简单的特定意义指向的。伊瑟尔认为,以往的批评家在评论作品的时候往往轻形式而重内容,他们总是给一部或者多部作品给以一种特定的意义理解。其实这种武断的意义分析中多多少少是

11、包含了时代观念的影响的,这时的文学作品就被简单地等同于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产物,这样的批评策略只能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图式变得极为匮乏和单薄。批评家作为读者其实是将作品粗暴地简单化了,而且批评家的这种判断还会影响到一般的读者,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图式被遮蔽起来。在伊瑟尔看来,作品的意义绝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有待于批评家去揭示的一个真理。伊瑟尔认为,一方面文学文本以其语义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中,这种形象是文本自身的一种“潜能” ,是文本提供的产生意义的条件,然而这股“潜能”自身却不能化为意义,其间必须有待于读者的参与。而且另一方面,由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因受时空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会千差万别,因此对于作品的感受

12、和理解也就很难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绝对意义指向。文本本身蕴含的是一种“召唤结构” ,它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读者主观意识的介入。由此产生的阅读效果也就相应地会千差万别。鲁迅先生那一段对红楼梦的评价的话便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部红楼梦 ,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1伊瑟尔的这种理论既避免了结构主义者只注重文本内部分析而忽视读者的片面性,又克服了批评家对作品作武断的霸权式分析。读者和文学文本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整体。同5样,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艺术作品时,也强调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注重似乎代表绝对真理的思想性

13、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毛病, “只有那些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才忽视艺术性。艺术性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它以鲜明的画面和形象帮助表达思想,如果没有艺术性,只引入思想,我们只能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造成疏忽大意和漫不经心,有时会对没有正确表达的思想和对空谈的人物产生不信任。 ”2在这里,陀氏妥耶夫斯基也表露出了他的创作态度,即他的创作立场始终是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过程的。而所谓的批评家给作品强加的一个一劳永逸的意义,也许只是作品众多不同意义的一种而已。一谈到接受美学,流行的观点总是认为接受美学将读者置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读者在其眼里就像“上帝”一样掌控着作品,这显然是对接受美学的一种误解和误读。这种

14、观点对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而言,就更显得荒谬无稽了。在伊瑟尔那里文本、世界与读者是一体的,伊瑟尔只是在阐发读者对文本的参与性,而并没有给读者妄加判断。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文本的意义既不能等同于作者的本来创作意图,又不能完全归结为读者的主观意识。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既非“文本的固有物” ,又不是“读者意识的固有物” 。把文本的意义局限于作品的原始存在状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是忽视了读者的参与功能;而读者也不会任意将作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随便解释而不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在文本的接受活动中,读者必然要将他从作品中领会到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自己个人的经验、审美观、价值观、具体处境等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将作

15、品从一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变成“现实的存在状态” 。用伊瑟尔自己的话说便是, “作者的意向并不能完全保证读者所把握的一定就是其所指向的那一对象。是读者在处理作者的意向,其结构于是就未必与作者原先所意欲传达的尽相符契,因为,这当然就是主要的原因啦,每一位读者都是在一个有别的知识与情感的语境中生产出文本被移写的意义的。 ”3这时作品是文本的原始存在状态和读者的个人心理体验的一次整合。如果单纯将意义视为接受者的主观体验,就会否认文本自身和创作者意图对作品意义的客观规定性而使意义主观随意化,接受美学其实是在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唯心的相对主义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二者都能够有的放矢,从而极大地

16、发挥各自的功效。关于这一6点,在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阐发。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伊瑟尔的审美响应理论在伊瑟尔的专著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的前言中,伊瑟尔就明确了他研究的大致方向,他将自己建构的理论概括为审美响应理论,从而与接受理论区别开来。伊瑟尔更加注重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效果, “效果和响应既不是本文的特性,也不是读者的特性;本文所提供的是一种潜在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才得以实现。 ”4(P1)与此同时,他将阅读中的情境给以很高的定位, “所以,一种审美响应理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怎样才能处理,并且怎样才能确定理解迄今为止从来没有经过系统表述的情境。另一方面,一种接受理论总是论述现存的读者,他们的反应证明了某些受历史制约的文学体验。响应理论以文本为基础;接受理论则是由读者判断的历史发生的。 ”5(P2-3)然而在阐发自己的理论之前,伊瑟尔先对以往的文学解释学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他认为去刻意寻求一部作品的意义是“违心的阅读” , “ 寻求意义最初看来是非常自然、不受任何限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