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4038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 统美德。流传数百年的“24 孝”故事正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 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4 孝”,人们也产生了一些不同 的看法和争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 孝”行动标准与旧“24 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 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据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 15 个一二线城市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 展开公众教育活动,宣传新“24 孝”,活动将持续到 2013 年年底。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

2、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们的祖 先极力提倡而推崇的,即使是在反封建口号提出了 100 多年的今天,我们还为 之津津乐道,还在寻找“孝”之根源,制定“孝”之标准。作为延传几千年的 文化传统,“孝”有其自身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孝经 ,再如二十四孝图。现代人对于“24 孝”的评价,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鲁迅先生的杂文 二十四孝图。鲁迅认为“24 孝故事”是封建遗留的糟粕,认为这些故事等 于“最黑暗的咒文”,不仅不能劝人孝顺,反而令人“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 绝望”。尤其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认为是对孩子的侮 辱,而且“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3、。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 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这也是今天 有关方面推出并大力推广、宣传新“24 孝”的愿望与目的。从郭居敬到陈少梅再到新时期,从郭居敬到陈少梅再到新时期,“24“24 孝孝”已走过了已走过了 600600 多年多年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24 孝”的故事成为系列最初起源于 元代,出自学者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该诗选由历代 24 个孝子 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结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 配以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编辑的孝子传 ,也有一些故事

4、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可见其历史之悠久。郭居敬所列孝子榜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 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 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 的。由于故事性强,经常被用作儿童启蒙的读物。其中,“啮指痛心”、“卧 冰求鲤”、“孝感动天”等故事脍炙人口。“24 孝”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以 后又有人刊行女二十四孝图等,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多年的流传过程中, “24 孝”故事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甘肃境内清理发掘的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就有 砖雕或彩绘的“24 孝”人物故事,计 30 个。敦煌遗书中

5、的各类孝子传、孝子 变文中有关孝子的事迹也很多。历代文人、艺人也多以“24 孝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传统的木雕、砖 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单就绘画来说,就有清代王素绘的二十 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等最广为人知。民国时期 还曾出版“24 孝故事”邮票。中国孝道故事远播国外,欧美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中国孝道故事远播国外,欧美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孝道孝道”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 核心。因此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 孝的故事也 都有所传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御伽草子集收录了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尽管有

6、些故事的情 节不同,但与原作采用了相同的人物。二者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御伽草子 集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后面有尊崇孝道、宣传孝道的句子。也就是说在故事之 外,更强调孝道在当下的实行。此外,日本还有两种古代抄本孝子传。而早在元末郭居敬版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出版后不久,邻邦朝鲜就推出 了高丽版孝行录。其人物故事几乎完全脱胎于中国的“24 孝”。在同样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的东南亚国家,都有自己的孝子故事,如“目 连救母”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在为孝子立传,其道德伦理基础与中国的“24 孝” 如出一辙。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距,较少提到“忠”“孝”的概 念。但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以心理学的科学论点,同样强

7、调了孝敬父母对人一 生幸福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就认为,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一 定要与其家族系统产生良好的链接,而链接的关键,就在于其对于自己父母的 接受程度。而从他们流传已久的“母亲节”、“父亲节”,也可以看出他们是 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五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孝道故事颇有争议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孝道故事颇有争议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却普遍对 24 孝故事加以批评反对,甚至 有人提出“24 孝尽糟粕”的观点。孝经曾经在传统典籍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度有“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的说法。然而到了近代,学 术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于孝经

8、的评价却一直很低。在“十三经”里 头,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花半个小 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反对“24 孝”的声音,鲁迅的鲜明观点可以作为代表。他认为这些故事是 对人心灵的一种戕害,而且现实中根本不会有人实行。这种情况当然和“五四运动”以后的“非孝”思潮有关系。那个时候,人 们提倡反封建,并认为封建社会里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孝道 反掉,忠君的思想也就反不掉,因为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剥离不了的。 所以,五四时期兴起过“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有的题目就叫 非孝。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离不开当时的社

9、会背景。新文化倡导者们反对的只 是“24 孝”故事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敬老、尊老传统,则并 无反对与推翻之意。传统的孝道要去芜存菁,以扬弃的态度加以继承传统的孝道要去芜存菁,以扬弃的态度加以继承客观地说,不管哪一个版本,传统的“24 孝故事”都良莠不齐。以鲁迅所 批判的“郭巨埋儿”为代表,的确有违反人性的地方。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 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 必做得到。今天我们读“24 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 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 “孝”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

10、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 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 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 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对于传统孝道,我们要去芜存菁,加以扬弃。其中的“愚孝”成分与明显 不科学、违反人性的地方固然不应该盲目推崇,但其基本的道德核心却无疑值 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新“24 孝”更契合老龄时代,还是背离现代子女的现实?“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这些颇具时代特色的新“24 孝”标准一面世便引发争议。是与时俱进的新 潮,还是空洞无聊

11、的说教?支持者认为,这些标准契合老龄时代的中国现状。新浪网特约评论员傅达 林称,新“24 孝”不是愚忠愚孝的训教思维,而是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 的内容,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 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非常有必要。与传统“24 孝”相比,新 “24 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反对者则认为这些标准背离了现代子女的现实。媒体评论员邓海建表示, 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新“24 孝”的要求无疑奢侈而残酷。无偿 加班的劳资关系、层层设卡的高速公路、僵化刻板的

12、户籍制度,令年轻人想实 现新“24 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新版“24 孝”也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惭愧”、“检讨”是网友跟 帖中出现较多的词汇。网友“云淡风轻”说,现在根本没有大把时间陪在父母 身边,想尽孝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涯社区的网友“带刺的玫瑰 123”说,真 是汗颜啊,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孝顺孩子的我也仅仅只做到了 12 个。而“天使在 行动”则表示,标准再多毕竟是死的,有一份孝心,并付诸行动,比什么都强。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 孝”,更凸显新“24 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 形式化的毛病。除了发布新“24 孝”标准以外,20122013 年度,“心系老年孝心

13、工 程”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 15 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 “24 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 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 孝”行 动。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崔淑惠介绍,此举旨在号召全社 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这些措施有用吗?作家肖复兴说,“孝”的基础在道德,是道德派生出来 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之花。如今,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程 度,令人扼腕。如果仅仅靠新“24 孝”这样类似口号式样的号召去扭转,恐怕 有些难度。他认为,老“24 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过时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 “孝”,都是以民间喜

14、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积累。 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 孝”,更凸显新“24 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 化的毛病。这不仅显示出有些部门以创新为借口而对传统孝文化理解的偏颇, 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凸显有些部门面对这样牵涉千家万户的老龄化问题, 应对的思路还是有些简单。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说,政府发布指导民众私人事务的标 准是否合适暂且不论,不断要求成年人更好地照顾父母一事表明,在一个不断 老龄化的社会里,由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的确需要得到更多的 关照。“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会”发布微博称,新“24 孝”出台,不是硬性要求, 你也可以反驳孝敬不能量化,

15、但却可以提醒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 依旧回报得太少。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不相同的,每一个儿女对父母的尽孝方式也不一定是 相同的,行动标准也恐怕覆盖不了尽孝的所有行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十分 巨大。“这个标准在城市里推行或许不错,但如果放到农村,起码有一半都不 太现实。”网友“杭州论坛”表示,自己父母还在农村老家,“对这些没有退 休金的老人而言,子女及时给生活费,定时带他们做体检,陪他们聊天才是比 较实际的尽孝办法。”尽管现实中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却不必据此看轻新“24 孝”行动标准。对 更多人来说,新“24 孝”标准不是标准而是镜子,不是教条而是提醒,不是训 教而是倡导。我们无妨换一种心态和眼光看待,把其当作尽孝的建议,对照自 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孝顺,更关心、关注父母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这或许才是 发布新版“24 孝”行动标准的真正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