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2039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式塔理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 近代词人况周颐在 蕙风词话 中也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他静思感悟的情景: “ 人静帘垂, 灯昏香直据梧冥坐,湛怀息机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 肌骨清凉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此词境也。 ” 可见宁思明净的心境对感悟的作用。“ 悟” 又是“ 渐修” 的。长期修持, 一朝顿悟,“ 犹如伐木, 片片渐砍,一时顿倒;又如远赴都城, 步步渐行,一日顿到” ( 禅宗的人生哲学 )。语文学习也有与禅宗相似的长期积累探索、 一朝豁然贯通的心理现象。只有具备一定的“ 习” 和“ 数” ,方能达到“ 透” 之高度, “ 悟” 之境界,实现由“ 量” 到“ 质” 的飞跃

2、。常言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又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谈的都是“ 悟” 的偶然性、 突发性, 但其背后都有长期探求、 积累的必然性、 艰巨性。 积累越多, 追求越努力不懈,感悟贯通的机会就越多。 吴可的 学诗诗 道出了“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的切身感受: “ 学诗浑似学参禅, 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提出了“ 境界说” , 指出能达到“ 有境界” 者, “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并借用古典诗词形象地概述了“ 治学” 中由长期求索到突然感悟的“ 三种境界” :“ 古今之

3、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高瞻远瞩,认准目标, 禅宗所谓“ 专注一境” ;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为达目的,矢志不渝, 坚定不移, 禅宗所谓“ 以定发慧”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经过“ 望尽天涯路” 的专注, “ 终不悔” “ 千百度” 的苦思、 探求, 有朝一日,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实现了语文学习中对某个问题或总体认识上的飞跃,获得了深刻独到的感悟,正所谓“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陆机 文赋 ) ,达到了“ 大自在”

4、的“ 至境” 。钱梦龙老师的 从 30 年到 30 秒“ 三主” 教学观的酝酿 一文,详述了其“ 三主” 教学观从酝酿到诞生的全过程,生动地显示了“ 悟” 的突发性与长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时,多少年教学探索中逐渐形成的许多看似各不相关的想法、 观念, 突然全部在脑中活跃起来, 互相碰撞,重新组合, 终于三句话一下子“ 蹦” 了出来就像电流突然接通似的, 我的教学观的 提炼 竞在 一转念 的瞬间就完成了, 时间只用了大约半分钟 30 秒。 ” “ 说短,很短很短说长,却很长很长, 为了期待这 瞬间 的到来,我准备了整整 30 年。 ” ( 语文学习 1998 年第 7 期) 没有专注、 苦

5、思的“ 30 年” , 就不会有顿悟、 自在的“ 30 秒” 。不能设想, 一个心浮气躁,用心不恒, 凡事浅尝辄止, 希冀一蹴而就的人, 会有所感悟和收获。黑格尔在 美学 中说:“ 最大的天才, 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过, 眼望着天空灵感也始终不去光顾他。 ”以上仅就禅宗思维方式中的“ 悟” 与语文学习中的相通之处,作了粗浅的探究与阐述, 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途径,使人们认识掌握它, 以便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郯 城 一 中张 则 桥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格 式 塔 理 论1912 年,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发表了 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一文, 标志着格式

6、塔心理学的诞生。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将意识分为各种元素, 主张用格式塔( 德文音译, 意为“ 完形” 或者“ 完整结构” ) 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它认为结构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内部系统整体结构决定其组成部分的性质; 理解是人的已 知事物结构( 即已有的认知结构) 的豁然改组, 或新的认知结构的豁然形成。格式塔心理学影响了多种艺术形式,成为现代系 统科学的先声。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提高当前的语文教学效率也有很多启示。一、 格式塔的整体 认知理论给我们今天的 语文课程设置以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发现, 彼此相属的部分, 容易合成整体, 反之, 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

7、被隔离开来。 因此, 人们倾向于那 些有秩序的、整体性强的事物, 对这样的事物有较 强的认知能力, 而对那些琐碎的、 头绪纷繁的事物则常常排除在外。即使强迫认知, 他们也往往把它们加以改造分离、 分类, 将彼此接近或类似的部分构成整体和知觉群。语文课程设置有分科型、 综合型两种。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是综合型的, 体现在语文课本上, 往往将各类型的知识烩成一炉。 一篇文章要讲清字、 词、 句等语言基础知识, 又要传授文学文化常识, 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 写作技法等等, 显得零碎不堪, 且无系统, 细节和整体间的关系很难把握, 常常出现芝麻西瓜无法兼得的情况。学生满脑被灌进一16教改

8、探索J IAOGA ITA N SUO些杂七杂八的知识, 思维不成系统。 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更迫切的要求。现在许多地方推广单元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针对现行语文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注重了整体性原理, 多采用建立“ 相对孤立体系” 的方法编排教学内容, 将一个大系统分为若干个相对孤立的子系统, 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并抓住同一类事物的共性特点, 暂时忽略那些关系不大的因素。具体体现为, 把体裁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从整体着眼来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 制定施教方案, 安排教学课时, 集中传授。单元教

9、学试图以其集中性、 阶段性、 连续性、 循环性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 少慢差费的弊端,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促进了语文教改的开展。但文选式的语文教材, 严格来说, 毕竟是非系统性的,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来组织单元, 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知识体系的非系统性。况且一些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时多重形不重神, 治标不治本, 篇篇点到, 又篇篇浅尝辄止, 用单元教学的形式, 架空式地前挂后联, 求同比异, 学生反倒对具体的每一篇文章没有什么整体印象了。 可以说, 在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的前提下, 单元教学没有解决好语文知识的非系统性这一根本问题。我们认为, 语文课程的设置、 课型的设计不妨借鉴格式塔理

10、论, 采取分类设置、 分类教学的办法, 将不同类的知识分离开, 组成几个相辅相成的系统, 每一系统的内容更注意序列化。中学语文课程的设计不妨借鉴大学课程的设置方法,将中学阶段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顺理为:1、 汉语(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2、 阅读欣赏( 也包括文学史、 文化史常识) ;3、 写作序列训练。可以根据以上序列单编课本, 分别讲授。前面已经学到的知识可略讲或不讲; 后面还要加深的知识, 本阶段只讲到一定的层次。这样, 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了, 可以突出重点, 减少无效劳动。学生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 也是将知识不断整合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自然, 中学语文各分科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同大学

11、中文系课程相比, 要大大压缩和降低, 做到切合中学实际, 保证中学生学得来, 能学完, 能学好, 从而形成过硬的语文能力。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 完美法则, 给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 学特别是讲读课教学以一定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 刺激物本身的特性并不容许把自己组成一个简约合宜的好的“ 格式塔” ( 完整结构) , 这时在观者一方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刺激物的强烈趋向: 一方面会放大、 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 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个简洁规则的好的“ 格式塔” 的特征。 课堂教学是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一门高级艺术。 它要求完美, 而有时候为照

12、顾细节, 又只得放弃完美, 而实际上那些细节却又是无足轻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课文讲读最忌讳面面俱到, 因细枝末节而损害整体。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敢于放弃、 敢于扩大。在这方面, 语文特级教师张伟的球形阅读教学就是格式塔“ 完美” 方式的运用。 张伟老师认为, 文章是一个圆球,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抓住“ 球心” , 摆脱无关问题的纠缠, 在事理上作文章, 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 切实把文章教成一个“ 圆” ( 完美的格式塔) 。他提出, 为了做到完美, 既可舍弃次要的, 突出主要的, 又可变更序列, 保持文章的最佳定位列次。( 张伟的球形阅读教学 , 山东教育 1993 年 12 期)格式塔研究的

13、出发点是“ 完形” , 而完形的第一特征就是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似的整体性, 整体虽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 但大于各部分之和。举个例子说, 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拆开来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组成一个整体就“ 突现” 了天涯游子的无限乡愁。 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应该放弃那种拆机器成零件然后勉强组装的课文讲析教学法, 而抓住球心, 从整体性入手。格式塔理论关于完形的第二个特征是变调性。 一个格式塔, 即使在它的各构成成分大小、 方向、 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 格式塔仍然存在。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 一个词、 一个句子、 一个语段, 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 具有“ 格式塔”

14、特征的文章, 不同的人读, 如同放到不同的社会心理背景上, 定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为了让学生接近最准确的理解, 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1) 表演;( 2) 实物演示;( 3) 图片、 音乐;( 4) 语言描绘;运用上述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充分地利用人们的视觉、 听觉、 触觉以及其他各种感觉, 使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把语言和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生动、 形象、 活泼多样, 增强了直观性, 因而易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其准确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启发引导他们对所学的材料加以清

15、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 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真实最准确最具体的经验, 从而形成认识并转化为能力, 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三、 格式塔的张力理论也给我 们理解和处理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 的关系以有益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家将完形的活动原则概括为张力。 他们认为, 简化是以走向平衡为中心的, 而平衡又是动态的, 是一种张力式样。格式塔的张力理论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 调节好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应适时地走出课堂, 以课外充实课内、 平衡课内。用特级教师张伟的话说,17教改探索JIA OGA ITA N SUO就是“ 多退少补” , 课内多的退给课外, 课内缺少的以课外补充, 保持动态平衡。 “

16、多的” 是指那些无需了解或无足够时间在课堂上讲, 而讲透了、 讲多了反而使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出现喧宾夺主情况的细枝末节, 这就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 如向长寿老人请教旧时的礼仪制度; 亲自观察总结; 课内提出具体的要求, 课外举行座谈、 演讲、 辩论、 办刊、 智力竞赛等等。“ 少的” 则是指, 由于课堂教学固有的局限, 如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 统一教学方法等难以解决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单调划一, 有时跟不上科学技术、 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等等, 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形成一个“ 圆” ( 完美的格式塔) , 这就需要以课外活动补足课堂, 或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 如把课外阅读、 课外写作、 观看电影电视、 听广播听报告等遇到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讨论, 或者根据学生课外生活、 思想、 学习等情况出题, 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等等。关于课内课外互补的原则, 我国最早的教学专著 学记 也早已提出。 学记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