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2039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_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绥化师专学报? 年第!期对联中华文化特有的一块瑰宝郭博对联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 国传统文学 的一 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文苑百花丛中的一枝艳丽的奇葩。从三皇五帝至今,纵观历朝历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广裹无垠的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以及古代先贤们的不朽业绩,除史书典籍等文字记载之外,还有为数颇多的匾额和对联点缀其间,或抒发感慨,状写景物,或记述业绩,赞扬功德,为后人留下优美而丰富的艺术遗产。近年来,各地联友成立的省市级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联理论的研究 与对联创作硕果累 累,成绩斐然。可以说,对联这 门楹联学将与 江河同在,与历史同步,似岁月常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

2、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相传上古之世自隧人氏、伏羲氏之后有炎黄二帝出焉。后世把三皇中的炎帝神农氏与五帝中的黄帝轩辕氏当作民族共同祖先的集体化身,受到后人的祭祀和景仰。如神农氏教民稼椅发展农业生产及渔猎生活,尝百草,辨药性,救人治病#轩辕黄帝创作养蚕、舟车、音律、数术等,在中原大地上生息繁衍,奠定下 发展社会的 文化基础,故而获得今天重修二帝陵寝的回报,以表达炎黄子孙对先祖 的缅 怀与敬仰 之情。凡有 祠 庙陵寝的地方,后 人就用对联的 形式歌颂他们 的功德,记述他 们的业绩。清代嘉庆年 间重修“太昊”陵墓时有 人撰写了一 幅对联#泄造化之机关,万世文章开易象#规山川之形势,千秋灵寝莫淮阳。此

3、联谈太昊始祖曾引发 造化的机关,繁衍了人类#画八卦,定乾坤,创造了“万世文章”#规划 山川 土地,开拓疆域,奠定了千秋基业。因传他曾建都河南项城古陈州%,葬于淮阳,所以后人在项、淮附近修陵寝来凭吊和祭祀他。这 副 对联实等 于一篇“墓志 铭”或“小传”。又如,山西 长子 县 东南,传说神农氏 曾在那里教 民耕作,是亲尝百草的地 方,给他建起一座神农庙,后人给此庙撰写 的对联是粒我垂民,使有蔽栗如水火#播时百谷,先知稼精之艰难。此 联不是览山川 之形胜,而是教人饮水思源。培育寂粟,解决人民饥饿如水火之需要#教人不违农时,播种五 谷,让人们知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 不易与创业的艰难。再如传说大 禹治

4、水时百姓们赞扬他“三过家门而 不人”的献身精神。他的 足迹曾遍及中原山川和 大地,为他建立的祠 庙 也很多。江苏清江市古淮阴%北禹王台上有 这样一 副 对&?联洪水想当年,幸怪锁洪湖,十万户饭美鱼香如依夏屋#清时思俭德,祝神来清浦,千百载泳勤沐泽共乐春台。联中叙述当年洪水泛滥成灾时,传说禹王把水怪巫支祁锁进洪泽湖里,从此千家万户才有了饭美鱼香的生活环境,象依附于 一个巨大的食器一样,丰衣足食,这是全靠禹王 给 千秋万代带来的深恩厚泽,但也提醒人民不要忘记崇勤尚俭的美德。以上三 例 对联是想说明近代人们凭吊先祖览物抒怀不仅是借发思古之幽情,而且是让人们知道今天灿烂的文化是从古代人文地理、山川水泽

5、、风土人情的嫂变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其承继关系与源远流 长的历史,才是我们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 沃土,是弘扬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石。过 去 不 少联家和识者认为对联最早 产 生于五代时期,是根据清人梁章矩的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 代人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 人始。元明以后,作者渐黔,而传者甚稀”。实际上,迄今为止我们发现我国最早的对联是在南北朝 时期 的南朝 梁武帝萧衍的史官刘孝绰写 后联在 门上 那 副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 对联。对仗讲究表达了作者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 与宁静淡泊的风骨。对联是从汉魏两晋时的四六排连的骄体与讲究对仗的五、七言诗演变

6、而来的。对联的出现绝不是经过魏晋南北朝与文风鼎盛的大唐帝国七八百年之后的历史空间到五代的后蜀才产生的。唐太宗李世民给御史大夫萧瑙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联#中唐以后李泌对宰相张说的 对联以及到晚唐咸通年间福建林崇给自己读书草堂写的那副对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 占山巅。联语见嘉庆版福鼎县志% %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表达了作者立志读书,求取 功名 的 壮 志雄心。这些 都否定了对联启于 五代之说,并证实早 于五代四五百年对联已作为一 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存在了。文学的继承 与历史发展一样是不能 间断、也不 能 中止的。对联研究应突破某些资料束缚和人云亦云的学风

7、,还其本来的面目。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的产生和 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除其本身发展规律外,还 要伴随着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乃 至建筑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对联也不例外。溯自东汉 明帝时佛教传人我国,儒释道三教文化竞相发展。经三 国、两晋至南北朝 的八百年 中在中原大地上,不少楼台殿阁,寺院道观的建筑物拔地 而起。不但从晚唐诗人 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诗句 中判 断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建筑水平有了辉煌的 成就,就是上溯一千年 秦始 皇修筑的“覆压三百余里,隔 离天日”的阿房宫 的建筑技术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了,及至北魏孝 文帝 迁都洛阳后 大兴土木,仅洛阳城 的道观寺 院就有一千 六

8、百多 所。据说那 些建筑物上曾有 过 不少 的对 联,但因年湮代远,兵哭 连年,而毁 于刀兵水火者不计其 数。末 初 名臣寇 准,为官清正廉明,勤于 政务,他任大名府知府时,在衙署大堂 上 曾悬挂一副“东郡股肤今右 辅,北 门锁钥古 天雄”的木 制瓦对。此联阐明大 名府地理 位置的险要 及为官一 方责任的重大。以后如苏东坡、王安石、秦少游、黄山谷、朱熹等一代名儒都有一些联语故事传世。不可否认,这一 时期对联已脱离萌始状态而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样式,但确是在诗词的夹缝中发生发展着,在炎黄文化 的长河中艰难跋涉,迁回前行,仍不能与唐诗宋词平起平坐(岁月迢递,短暂的元朝,除 书法家赵孟颊在对联创作上

9、 闪过 一点火 花 外,很快就过眼烟 云。时代的光轮把对联壮大的重任转到 明代,它象一股涓涓细 流汇成一条小河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出身寒门的朱元璋以身作则,颇爱对联。他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写得传神,流传甚广。此后 明代文人解络、唐寅、徐渭等对联高手应运而生。尤其书 画家、文学家徐渭为绍兴开元寺撰写的那副对联长达?& )字,在联坛史上,他是按辞赋体写联 突破一百字长联的第一人。清朝以降,对联名家云集,各展才能,呈群星灿烂的局面。如俞椒、纪的、孙髯、郑板桥、邓石如、梁章矩、李世济、钟云舫、彭 玉麟、何绍基等文坛名人,都留下一 些情思隽永、意境深邃、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对联佳作

10、(这时期的对联,从体例上已突破诗词格律的束缚,出现一批带有浓厚文章格 调 的作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亦 大大超过前人,由短、中联发展到长联或) )字以上 的 特长联#从艺术成就上已由成熟趋 向日臻完善的 阶段,作为炎黄文化特质的表征更加鲜明、完美,把对联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造至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崛起,又出现一些文白相 间、长短无律、形式自由、言情并茂的联作。可参考拙编中国历代中长联赏析) ?、 &)页%由于对联实用 范 围广,文学鉴赏性 强,在整个文学园地 中再也不是纤 弱 的含 羞草,而是遍野芳菲、赏心悦目的艳丽香花。不管文学史家承认与否,在客观上对联这支涓涓细 流已汇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

11、,它已可 同其他文学作品平分秋色,自成体系,堂而皇之 地出现在中 国文学史上了。庙宇祠堂 的对联自有其文物价值与表征,就是从婚丧嫁娶、节庆寿筵、装点厅堂、人际往来的作用来说,别种文学形式也只能望其项背。不论词藻华丽、风物见长的 长联,抑或是音韵和谐、妙语联珠的短联都能起到陪衬环境,渲染气氛,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它具有诗的对仗、词的含蓄、歌的韵味、赋的铺陈等特点。尤其长联故事多、感情浓,可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的美学境界。这 种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而丰富,声韵和谐的对联读来朗朗上口,思 之意味深长。乐家谱曲可供传唱、作家改 写可成文章,画笔勾勒则成画卷,从中可壮地理山川风貌,

12、可记人物轶 闻趣事,还可抒发兴 衰际遇的壮 志 豪情。这 一 文化特质只有 中华 文化中对联艺术才有此 功 能。此外,对联在特殊的场合下,还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功 能和特 色。?(雄壮豪放,表 明心志。蒲松龄自幼博学多 才聪慧过 人,但成 年后每次科考都名 落孙山。后来 他放弃功 名,发愤著书,在其镇 纸的铜尺 上 刻上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运用了楚项羽破 釜 沉 舟,大 破 秦兵和 越 王勾践卧薪尝 胆灭吴以雪 国 耻 的典 故,激 励 自+?己,给后 人 留下一部 愤世嫉俗,针贬社会弊病的历史名著聊斋 志异。清道光 年问太傅

13、朱文正是一位公正廉洁 的主考 官。考前在 门上贴出一副对联铁面无私,凡涉考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果。仅用 )字表明考官 的心 志,绝 不 准 营私舞弊,只凭文章,定不冤枉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此联一出,使作弊者丧胆,走“后 门”者却步。!(端庄风雅,意境高远。少时笔者见两副配画联,其一是“绿水青山宇宙常 留春色#左图右史家室永带书香”#其二是“和璧隋珠无价宝#云龙天马自超群”。字写得潇洒 自如,道劲有力,自不待言,因为书法 和对联从来就有其因缘关系。前联富有诗情画意,浑然天成#后联影射主人超凡脱俗,志 向拔群的 品格。这样的对联点缀在高雅的居室间可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14、可使蓬革生辉,收锦上添花之效。笔者还见到一副木制阴文绿字瓦对 “岩前倚仗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 归”。署名何绍 基。细辨确是清代词联名家手笔,虽历经沧桑,蚀痕斑驳,却更显得淡雅高远,古意盎然,好象一幅 一位悠闲自得的老人在 松下“依杖待 鹤图”。再如 阿 里山的古月亭联“满地花荫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照人”。景物谐调,动静 结合,虚实相间,并且 景色逼真,亲 切感 人。(情真意切,客观公允。在很多挽联中,多为死者歌功颂德之作,夸大渲染,铺陈赘语,甚不切合实际。然 而,一代文豪鲁迅先生逝世后,郭沫若在日本写了三副挽联,其中一 副译著尚未成书,惊闻 损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

15、此感仿徨。联语 感情绵密、恳切、深沉,把先生两部小说集名分嵌在联尾,自然妥贴,毫无雕饰痕迹。参见拙 编中国历代中长联赏析!+,页%。此联的字里行间不仅是充满对痛失一代文豪的哀惋之情,更主 要是慨叹处在朦胧曙光中的旧中国何人带头领着为争民族解放而“呐喊”,拿笔作刀枪的先进知识分子与文坛的命运令人“仿徨”。中国现代两大文豪生前 虽 无一 面之缘,但神交已久。现虽都作古,但他们凝练的文笔给后人留下了掷地有声的不朽著作#他们 的高风亮 节,也常引起后人的缅怀与敬佩当我们读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 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这首诗时,深感先生当年在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中那种忧国优 民的 民族气节与抗争的

16、言行,永远可 为后世的楷模。而前二句确是对仗工整的对联,它生 动地揭示 了五四落潮后中国文坛的景况。其他如托物寄情,引类取喻,歌颂光明,针贬时弊,揭示权贵,抨击丑行,鼓舞斗志,激励后人等 等对联,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四从 鉴赏功能上看,一副佳联胜似一首长歌短赋。它能够反映现实生 活,抒发情怀,开 阔视野,丰富人文、史地、景物等多种知识,也能够反映 出 民族 文化与地方 文化的水 平、并且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对联还是一种思 想性、艺术性、现实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 不但能描绘南国 山川的秀丽和塞北莽原的雄浑,而且能高唱大江东去的豪迈 和小桥流水的 欢歌#它既能表达人间的哀惋与悲欢离合,也能记载历 史 的沧 桑、+ !社 会 的变迁 和时代的风貌。据说现在南方一些 中小学 乃至大学开设了对联课。学生 们在学习、鉴 赏之余受到鼓舞和 启迪,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的情感,向着美好的未来发愤图强,进 一步发扬光大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这方 面看,对联绝 不是难登大雅之堂 的“雕虫 小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