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1998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7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_心理准备_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心理准备、 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李承贵摘 要 国学虽已成显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已达到应有水平,学界对于国学诸多问题喋喋不休的争论非常清楚地诠释了这一判断;而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我们并没有确立起为大家共同所接受的心理、 意识和规则。基于此,我们尝试提出心理准备、 方法意识和评估规则三大课题。所谓 “心理准备” 包括客观心、 包容心、 同情心、 批评心、 求善心等 “五心”;所谓 “方法意识” 就是 “因对象而取方法”;所谓 “评估规则” 就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历史与现代的统一、 观念与实行的统一、 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本体与末用的统一等 “五统一” 。如果

2、能拥有并贯彻这些心理准备、 方法意识和评估规则,国学研究之程序将愈发通畅,国学研究之成绩将更加高效,国学研究之成本将有所减少。关键词 国学研究 三大课题 心理准备 方法意识 评估规则在我们检索过的大量的国学定义中,蔡尚思先生的国学定义似更有可受性,他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畸了。乃今之学者,或以国学为单指中华民族之结晶思想,或以国学为中国语言文字学,还有以史学眼光去观察一切的,以及误认国学为单指国文与中国文学的。这些人皆仅得其一体,而尚未得其大全。在吾却始终以为,凡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

3、能出此国学二字之范围外。 ”质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文化。这固有的学术思想文化如果做个分类,可分为观念类国学、 制度类国学和物质类国学。这就是本文所使用的国学概念。一、 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稍加留心便可发现,情感与理智的纠葛、 守旧与革新的焦虑、 批判与弘扬的冲突等心态,一直程度不同地左右、 影响着国学研究实践,致使国学研究情绪化、 偏执化;这在向我们警示:国学研究可能有个 “心理准备” 的问题;而客观心、 包容心、 同情心、 批评心、求善心正是主体在国学研究实践中所应具备的五种心理,姑称之为 “五心” 。“客观心” 。所谓 “客观心”,即要求不将个人的好恶、 情绪带进国学研究中,对国

4、学保持一种公正无私的心态。在国学研究中,有些人一谈到国学就顶8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4期 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上海启智书局1932年版,第5页。礼膜拜,在性质上,认为国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最先进的学术思想文化,对其不能有任何的批评和否定;在作用上,把国学看成是民族的唯一希望,若不复兴国学,国家就不能复兴,民族就会灭亡,将国学提到一个不适当的高度。另一些人则是完全相反,谈到国学就嗤之以鼻,在性质上,将国学视为落后、 保守的思想学说,应该彻底批判和否定;在作用上,将国学视为愚民思想、 欺骗术,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错误、 社会发展遭遇的任何困境,都归咎于国学,国学是罪魁祸首。可以想见,国学研究

5、主体如有这两种心态积郁胸中,如何正确见得国学之优?又如何正确见得国学之劣?因此,国学研究者需要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化解这种偏私之心、 意气之情,这种心理就是 “客观心” 。 “客观心” 之于国学,就是以公正之心、 学术之心、 科学之心对待国学,去情感化、情绪化、 意气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之一。“包容心” 。所谓 “包容心”,即要求不狭隘地、 片面地、 尖刻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宽容、 全面、 友善的心态。此 “包容心” 完全因国学特性而生。因为第一,国学内容丰富而庞杂,而所有国学内容都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意味着所有国学内容需要来自研究者的尊重;第二,国学价值难以确定,

6、就静止的角度看,国学价值结构复杂,具有多层、多维、 多性等特点,就动态的角度看,国学价值的隐显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空的不确定性;第三,国学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其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为人类所需要的经验智慧,待之以 “包容心” 乃是人对自我创造力的一种肯定。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简单地将国学一分为二,而失国学内容之多样性;有些人粗暴地将国学肢解为精华糟粕,而失国学价值之多元性;有些人无情地判国学为杂草垃圾,而失国学思想之尊严性。可以想见,如果国学研究者心中为这些观念所占据,怎么可能见得国学价值的多元性?怎么可能见得国学价值的多变性?怎么可能长期拥有丰富的国学遗产

7、?因此,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需要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化解这种狭隘之心,这种心理就是“包容心” 。 “包容心” 之于国学,就是以宽容之心、 全面之心、 友善之心对待国学,去狭隘化、 片面化、 尖刻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之二。“同情心” 。所谓 “同情心”,即要求不抽象地、 超历史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具体的、 历史的心态。国学及其作用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在通常情况下,国学只能做它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文化体系,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各种作用(包括消极的和积极的) ,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使然。这就是说,对于国学在历史上所扮演过的各种角色,我们应该具体地、 历史地去

8、认识、理解和评判。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揭露国学服务封建宗法社会的 “劣迹”,有些人批评国学缺乏现代民主思想,有些人指责国学根本没有与现代社会契合的能力 这些观念本质上都是反历史的、 抽象的、 不近人情的。在宗法社会里提出的学术思想,其主要服务对象只能是与它同时代社会实体,不能因为它服务同时代社会实体而指其为腐朽落后;也不能因为国学中没有 “现代民主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断言国学缺乏与现代社会适应的可能性。换言之,我们应该具体地认识国学的能力,应该历史地理解国学的作用,而且要将这种认知加以情感上认同,所谓 “事亡如事存”(中庸) ,这种心理就是 “同情心” 。 “同

9、情心” 之于国学,就是以具体之心、 历史之心对待国学,去抽象化、 超历史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三。“批评心” 。所谓 “批评心”,即要求不乡愿地褒扬、 赞美、 维护国学,对国学应持有揭丑、 检讨、 批判之心。我们说对国学应有同情之心,不是说容忍国学的缺点,正确的 “同情心” 应表现为对国学缺点的揭露、 批判,表现为对国学思想智慧的完善。因而“批评心” 之于国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所言,国学是固有的学术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国学是各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累积,是无数先贤的贡献,是不同时代人民的创造,因而国学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空间的限制性。这种时空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国学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10、或不足,即国学既不可能是全善的,也不可能是恒善的,更不可能是无处不善的。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将国学当神来供奉,不允许揭露国学的短处,不允许批评国学的害处,不允许对国学有消极方向的解释,即便明明是短处、 害处,还要曲为解释而使之成为合理,如此一味地歌颂国学、 宣传国学、 护卫国学,使国学研究成为一种优质商品的展览、 宣传活动。但是,这种观念对9学术评论于国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无助于国学缺点、 局限的发现,也就无助于国学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确立揭丑之心、 检讨之心、 批判之心,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成仿吾所说:“凡研究一件东西,我们能常持批评的态度,才能得到

11、真确的结果,若不能保持批评的态度,则必转为所惑。古来多少国学家所以把他们绝大的努力空费了,便是因为他们欠少批评的精神,终于为对象所迷乱而不知所择的缘故。 ”这种心理就是 “批评心” 。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四。“求善心” 。所谓 “求善心”,即要求不要消极地、负面地、 罪恶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积极的、 健康的、 向善的心态。为什么对国学要有求善之心?我们知道,国学是先民创造的思想文化,其主体内容无疑是积极的有价值的,我们仍然被这种思想文化所滋润,即便现在丧失了某些价值,也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因而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国学;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健康的、 积极的、 正面的角度去阅读国学

12、、 理解国学;应努力发掘国学中的 “善” 的因素,现代人研究国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将国学中的积极因素发掘出来;应从 “善” 的角度去丰富发展国学,通过自己的研究使国学朝积极的方面得以充实和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所见到的国学只有消极的、 丑陋的、 有害的面相,只是漆黑一团;有些人,则乐于从消极的、 阴暗的角度去研读国学、 评判国学,将国学贬得一无是处;更滑稽更过分的是,有些人喜好将国学的消极面放大,进而大肆攻击。无疑,这些观念和行为只会给国学研究以负面影响,进而对国学自身造成伤害。因此,确立积极的、 健康的、 向善的心态,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种心理就是 “求善心”

13、 。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五。概言之,“客观心” 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客观无偏之心,以去弃主观偏执;“包容心” 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宽容友善之心,以去弃狭隘意气;“同情心” 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具体历史之心,以去弃抽象臆测;“批评心” 就是要求国学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检讨批判之心,以去弃护短暧昧;“求善心” 就是要求国学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积极向善之心,以去弃消极负面。这就是展开国学研究所应具备的五种心理。二、 国学研究的方法意识国学之为研究对象,自然需要方法,只有合理地应用方法,国学研究才可能获得积极性成果;而所谓“合理地应用方法”,关键在于确立方法应用的正确意识,如此才

14、不会导致国学研究程序的混乱,才不会发生无谓的争论,才可能使国学研究得以顺利展开并获得积极成果;而所谓 “正确方法意识” 就在于 “因对象而取方法” 。国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方法的差异性。既然国学是固有学术思想文化,那么在这个庞大复杂的学术思想文化体系中,自然包含了各类内容、 性质、 特点不同的思想文化。如果从类别划分,可分为物质类国学、 制度类国学、 观念类国学。物质类国学包括青铜器、 陶器、 钱币、 字画、 书法、 工具等文物,制度类国学包括礼仪制度、 政治制度、 祭祀制度、 教育制度等,观念类国学包括宗教、 哲学、 道德、 文学、 美学等。无疑,对上述不同类别的国学,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15、比如,研究古代陶器,陶器属于物质类国学,可供研究的内容有制作成分、 年代、 结构造型、 色彩花纹、 主要用途、 文化信息等。制作成分只有依靠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学方法、 化学实验方法等;制作年代则需要考古学方法,包括田野调查、 发掘、 采样、 分析等;色彩花纹则需要艺术学方法、 美学方法等。换言之,研究陶器制作成分,不采用物理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不可能获得关于陶器制作成分正确结论的。再如,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属于制度国学范畴,就不能用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但却需要社会学方法,因为对科学制度的产生、 内容、 程序、目的、 影响等的研究,只有依靠唯物史观、 归纳、 综合、 统计学、 解释

16、学等方法,才能获得积极性结论,换言之,如果不应用社会学方法,科举制度的起源、 内容、 目的、 程序及其影响等问题是很难把握的。就观念类国学言,同样要应用与之相适合的方法。研究儒家 “心” 范畴,就不能用物理学、 化学方法,也不能用考古方法,因为它无法放在实验室中分析,只有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才可能做出合理的解释。01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4期 成仿吾:国学运动的我见,国学大师论国学(上) ,东方出版 社1998年版,第159页。正如熊十力所说:“心底发见,固必凭藉神经系统,未可即以心作用为脑筋底副产物也。脑筋只是物质已耳,心力何等灵妙。深广的思想,精严的论理,幽邃的情感,这些形容不到的神秘,岂是一块物质产得出来。 人人有个心,为他身底主宰,这是绝对不容疑。心理学家预先拿定神经系统以为说明心作用底根据,而用治物理的方法来甄验他、 分析他,结果自然把心作用讲成物质作用了。 ”就是说,儒家之“心” 是不能用治物理的方法解释的。不难看出,国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国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说,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