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595862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张淑群,王西京,纪宗正,薛锋杰,薛兴欢,刘晓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摘要: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端粒序列重复扩增法(TRAP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对68例乳腺癌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8例乳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8. 2 %(60/ 68) ,细胞凋亡指数为(56. 715. 3) %;端粒酶活性强度及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 0. 05) ,与肿瘤的大小、 分级、 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数

2、、 激素受体状况有关(P 0.05) , but to the size , stage , gradeof tum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axillary fossa , state of hormone receptor of breast cancer ( P0. 05) ;但与乳腺癌的大小、 分级、 分期及腋窝淋巴结 转移个数和激素受体状况有关(P 0. 0559. 4715. 44 56. 9215. 15 51. 2312. 13 0. 05肿瘤长径/ cm2304 7 12 7 25342 8 13 11 540 0 1 3 3121 2 1 8

3、 0. 05) ;但与乳腺癌的大小、 分级、 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和激素受体状况有关 (P 0. 01) ,即肿瘤分级、 分期越高,浸润性越强,凋亡指数越低;而淋巴结转移个数多者,其细胞凋亡指 数低;激素受体阴性者,细胞凋亡指数低(表1)。2. 3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乳腺 癌端粒酶活性强度与细胞凋亡指数之间呈明显的负 相关(r= - 0. 6723 ,P 0. 01)。3 讨 论端粒酶是一种依赖RNA的DNA核糖核酸蛋 白聚合酶,它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激活,修复缩短的端 粒来稳定染色体,阻止TTAGGG重复结构的持续 丢失,使细胞发生永生化或恶变。端粒酶是一种新 型的肿瘤标记物

4、1,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肿瘤相 关物能与之媲美,尤其在乳腺癌中,许多学者发现端 粒酶阳性率可达90 %左右,而癌旁正常组织或良性 病变端粒酶活性为阴性2 - 4。本研究乳腺癌活性 表达阳性率为88. 2 % ,与文献报告的结果相似。本 文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但 与乳腺癌的大小、 分级、 分期、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和 激素受体状况有关。提示随着乳腺癌端粒酶活性的 增强,肿瘤分化程度降低、 浸润能力提高。Hoos5、Clark6、 、Kim1、Hiyama2等的研究结果亦表明,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越高,则肿瘤分化越差或肿瘤越 晚期,患者预后也越差。 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机体内衰

5、老或变异 的细胞,维持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凋亡异 常与肿瘤的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有关乳腺癌细胞 凋亡的报告很少。本文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凋亡与年龄无关,而与肿瘤的大小、 分级、 分期、 腋窝淋巴 结转移数和激素受体状况呈负相关。说明乳腺癌细 胞凋亡越少,其肿瘤分化就越差,肿瘤细胞越容易浸 润,预后越差。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准确判断其预后,选 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将对患者的生存有着非同寻常 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后指标虽较多,但缺 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端粒酶是目前公认的最具特异 性和普遍性的肿瘤标志物,而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否 则直接影响到肿瘤细胞的发生、 发展及灭亡。本研 究将两者相

6、结合,探讨他们在乳腺癌中的变化规律 及相互关系,以准确地分析、 判断乳腺癌的临床生物 学行为,为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结果表明,乳腺 癌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 系,端粒酶活性高者细胞凋亡少,而端粒酶活性降低 则细胞凋亡增加。但有关肿瘤细胞凋亡与端粒酶活 性的具体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参考文献:1 Kim N ,Levitt G , Huang F , et al. Correlation of telomerase with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breast cancer J . Proc Annu Meet AmAssoc Cancer R

7、es ,1996,37:A3852 - 3856. 2Hi yama E, Gollahon L , Kataoka T, et al. Telomerase activity inhuman breast tumors J . Natl Cancer Inst ,1996,88:116 - 118. 3Pearson AS , Gollahon L , Neal NC , et al. Detection of telom2erase activity in breast masses by fine2needle aspirationJ . Ann Surg Oncol ,1998,5:1

8、86 - 193. 4Yashima K,Milch grub S , Gollahon L , et al. Telomerase enzyme activity and RNA expression during the multistage pathogenesis of breast carcinoma J . Clin Cancer Res ,1998,4:229 - 234. 5Hoos A , He pp HH , Kaul S , et al. Telomerase activity corre2 lates with tumor aggressiveness and refl

9、ects therapy effect in breast cancer J . Clin Cancer Res ,1998,79:8 - 12.6Clark GM , Osbome CK, Levitt D ,et al. Telomerase avtivity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node2positive breast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1997,89:1874 - 1881. (编辑 邱 芬)(上接第228页) 3范永熙,张光泽.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值的调查报告J .上海 医学检验杂志,1994,9(3) :2

10、40. 4丁苹,杨勇.珠海地区血液流变学正常值的调查J .陕西医学 检验,1996,11(3) :56 - 57. 5李彪英.影响老年人血沉因素的分析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0,7(1) :15 - 16. 6何作云,尹翠娥,丁秋华.人体血液流变特性正常范围及其机理 的初探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2,2(1) :16 - 21. 7许维勤,孟宪君.344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值测定J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3(1) :32 - 33. 8杜智敏,刘崇礼,余忠江,等.格尔木地区血液流变学正常值的 测定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3(2) :33. 9方德仁

11、.新疆健康中老年人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J .中国血液 流变学杂志,1995,5(3) :32 - 34. 10路遥,刘娟英.哈尔滨市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参考值调查分析 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7(3) :21 - 23. 11杜智敏,刘崇礼,郑永梅,等.高原地区不同移居时间正常成人 血液流变学测定及分析J .微循环技术杂志,1994,2(3) :134 - 135.12许兰.土家族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调查J .上海医学检验 杂志,1998,13(2) :123. 13魏秀琦,于辉.高纬度地区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正常参考值的 调查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8,8(2) :152 -

12、 153. 14柴玉茂,吴占英,高新文,等.472例蒙汉族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 学观察J .包头医学,1997,21(3) :101 - 103. 15翁维良,王怡,王仰宗,等.实用临床血液流变学M .北京:学 苑出版社,1994.58 - 66. 16阎崇年,颜吉鹤,宋俊岭,等.中国市县大辞典M .北京: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1.1 - 1446. 17赵济,陈永文,韩渊丰,等.中国自然地理M .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 - 110. 18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86 - 129. 19周士楷,严曰树,杨天忠,等.卫生统计学M .第二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9 - 160. 20Ge Miao , Yan Yan , Zhan g Chuanmin ,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hematocrit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ChinaJ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ul ,1997,17 (6) :459 - 465. (编辑 韩维栋)052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医 学 版)第24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