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5580204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育机会形成与分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评 论 论 教 育 机 会 的 形 成 与 分 配 吴宏超 杨秀芹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华 中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 摘 要】教 育供给 应包含教 育机会 的形成和教 育机会分 配两个完整 的过程 。教 育机会 的形成依 赖 于充足 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 ;教育机会的分配应 当消除基 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 不公平限制 ,建立公平 、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 体。从 改进机会的形成 与分配两个方面 出发有利于缓解我 国当前教育供 求矛盾。 【 关键词】教 育机会教 育供给机会分配 以学生 接受 教育的过程来看 ,教育供 给应 当包含 教育机会

2、 的形成 和教育机会的分配两个过程 ,教育机 会的多寡与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是否合理都会影 响到教 育供 求矛盾 的产 生。 由于我 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 ,教 育机会数量 和质量 供给上都体现 出不均等 的现象 ,因 此对教育机会 的分 配也难 以公平合理 。教育机会 的形 成与分配所关 注的重点并不相同 ,教育机会 的形 成更 多依赖 于教 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 ;而教育机会 的分配 则需要 以公 正 、公平 为出发点。从改进教育供给形 成 和分配两个 维度出发 ,有利于缓解我 国目前 的教 育供 求矛盾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教育机会的形成 教育供给在现实 意义上 ,是要 为有 需求 的

3、学生 提 供充足 的和质量均 等的教 育机会 ,教育机会 的形 成实 质上就是教育资源投人与配置的过程 。 ( 一)适量教 育资源的投入 教 育机会 的提供要 有足 够的师 资和物 质条件 等 , 这些都需要大量 的资金来维持 。否则 ,教育机会 的提 供势必缺乏 ,造成教育供 给不足或者普遍降低供给质 量 。当然 ,教育资源 的投入并非 多多益善 ,超量 的教 育投资会形成教育供给过剩 ,同时会影 响其它社会公 益事业 的发展 。可见 ,适量 的教 育资源分配是教育供 给形成 的最重要 的前提条件。 教育供给需要教育资源投入的 “ 充足 ” 。充足是指 要筹集足够 的资源 以供给理想水 平(

4、 包 括数量和质量 上的) 的教育服务 , 为学校提供 充足的教育资源使 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规定标 准的教育服务 。教育投 入的充足性与教育 的实际效果密切相关 ,要达到一定 水平 的产 出结果 ,相应 的教育投入 必须 得到保障 。教 育资源足够与适量 的关键在 于教 育经费的充足 。由于 教育主要是 由政府提供 的,因此 ,教育 经费充足又 主 要是指政府可能为教育投入 的总量 ,一 般是以最低经 费水平为标准来保证充足 的经 费水平 ,即能满足一定 理想水平和教育 目标 的教育服务所需的最低经费水平 。 教育资源投入 的充足只是 相对的 ,这是 因为一方 面国家只能保证平均 教育经费标

5、准投入 ,而这对某些 区域或学校 的发展来说 是不足 的。另一方 面 ,随着人 们对教育质量方 面要 求的增长 ,教育部 门需 要更多 的 资源来 满足人们 日益增 长的教育需求 。因此 ,期 望教 育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各方的实际需求是不现实的。 ( 二)政府对教 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如果通过市场机制来 配置教育 资源 。使学 校按照 市场的方式来经营教育 ,那 么 ,在市场机制下 最有决 定意义的是微观教育单位对 教育资源 的投入 和使用有 充分 自由的选择权力 。各微 观教育单位按照最 大限度 追求本身利益 的原则 ,来 规划 自己的教育投入和产 出。 在市场 中,谁能够及 时捕捉 到教育需

6、求信息 ,及 时对 教育服 务做出调整 ,谁就可 能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 率 的提高 ,在教育竞争 中处 于有利地位 。因此 ,在 市场 调节 型教育体制下 ,教育资 源合理配置 的 目标是在 众 多微观 教育单 位为追求 自身利益 的过程 中,靠市场 力 量来实 现的。在这里 ,教育 资源配置最原始 的 目标 和 动力来 自本身利益的追求 。虽然教育部 门并不排斥 追 求办 学效益 ,但单纯 依靠 市场机制来 配置 教育资 源 , 无法促进 教育的均衡发展 ,无法保 证贫 困地 区义务 教 育供给充足以及弱势群体 的入学权益 。 “ 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由市场来调节。 ” 2 1 从我国

7、近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高等 院校跨越式 发展 , 教育经 费短缺的状况在某些 落后地区并没有得 到根 本 缓解 ,甚 至有所加剧 ,教 育经 费总量缺 口依然 巨大 。 同时 ,教育资源配置也显现 出较大的地区差距 和城 乡 差距 ,要解决这一 问题 ,关 键是政府应在教育 资源配 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 。 【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模式 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 改革 要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要求 ,但市场经济并不 会 改变教 育的准公共产 品的性 质 ,教育资源不应完全 由 i n 一 哆 豇 垴 市场配置 ,而主要应 由政府配置 。需要 由政府来 主导 教

8、育资源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 :决定资源使用 的价格机制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总是为社会所接受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 生产部 门,其职能主要是为了生产和提供具有公共利益 或效用的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 品,以满足社会 的公 共 需 要及其对社会 公共利益的追求 。与之相适应 ,政 府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其 目的是为 了追 求 和满足这种公共 利益与需要 ,并尽可能降低和消 除市 场 调节所可 能产 生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因此 ,满 足社 会的公共教育需要 ,是政府 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 ,让政 府在教 育资 源配置 中起基 础性作 用 , 对保证我

9、国教育均衡发展尤 为重要。我国是一个人 口 众多的发展 中大 国 ,教 育面临的问题很多 ,教育资 源 又十分短缺 ,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 的控制和干预作用 , 以集 中必要 的资 源来扶 植和资助教育发展的重点 和最 薄弱的环节 ,协调教育发展的规模 、速度和学校布局 。 应当说 ,义务教育 阶段 的重点 和难点在于农 村义务 教 育 的全面普及与巩 固提 高。当前 ,在我 国仍有一部 分 地 区不具备完全 负担义 务教育投入的经济能力 ,因此 一部分社会 阶层子女 因家庭 贫困对义务教育有效需求 不足 ,但这些 问题是市场不 能解决的 ,农村学校更是 无能为力 ,必须依 赖于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10、 ,因为只有 政府拥有高效资 源动员 手段 ,能为农村义务教育发 展 大规模地动员各种社会 资源 ,而学校 、企业 、市场 以 及各种社会力量都不具 备这种 能力。所谓教育发展 的 规模 、速度和学 校布局 ,说 到底就是办多少学校 、办 什么学校 、在哪 里办学 校以及招生多少的问题 ,这 也 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 和各个学校去解决 ,而必须更 多 地依赖于政府 的控制 和干预。如通过教育投资方面 的 倾斜政策 ,资助边远或 落后地 区教育的发展 ,缩小教 育的地 区差别 ,调整学校的地区布局结构等。 二、教育机会的分配 在一定数量 的教 育机会形成之后 ,需要 关注这些 教育机会是否真正 为

11、适 龄学生 所享有。而且 ,我 国 目 前教育供求矛盾仍 然较 为突出 。由于历史和地 区差 异 等客观原 因形成 的教 育机会 质量不均等。仅有一部分 人享有稀缺教育机会 的情况将 长期存 在 ,如何分配稀 缺的教育机会则成 为缓解供求 矛盾 的关键 。所谓教育 机会 的分配实质 上就是将教育 机构 提供的教育机会分 配给受教育儿童 的过程 ,表现 为人们 在获取 教育机会 时所必须遵守的特定规则 。 5 1 ( 一 ) 教 育机 会 分 配 的基 本 原 则 随着社会 民主的发展 ,当前普遍被社会 采用的分 配原则有 :强制性原则 、能力 原则 、成本分 担原则和 补偿性原则。 强制性原则

12、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分配教育机会 。 由于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 的一项基本 的教育权利 ,不 应 当因为儿童 的家庭 出身 、经 济条件 和地 区差异等而 影响其受教育机会 。只有通过法律规定来强 制儿童接 2 0 0 8年第 l O 期 受义务教育 ,才能保障他们 的基本教育权利得 以实现。 能力原则是指 在教育 机会供 不应求 的情况 下 ,根 据学生 的学 习能力来分 配教育机会 ,选拔那些最有培 养前途的学生来接受教育 。在国家的教育资源有 限的 情 况下首先应 当把有 限的教 育机会分配给少数最有培 养前途 的学生 ,以促使他 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种 分 配方式不考虑学生 的家庭 背

13、景和经济状况 ,向全体学 生提 供平 等一 致 的竞 争标 准 。 “ 分数 面前 ,人 人平 等” ,这是长期以来被各个 国家所采用的 、较为公平的 分配方式 。 成本分担原则是指 政府 、社会 和个人共 同承担教 育成本 。教育机会供给主要靠充足 的教育投资来 保障, 相 对于需求而言 ,教育投 资总是短缺的 ,教育 完全 由 政府来承办不太可能 ,教 育供 给水平的提高也 相 当缓 慢。另外 ,人们通过接受 教育可 以获取 巨大 的经济收 益和非经 济收益 ,教育投 资 的负担 应与 收益相 配合 。 因此 ,不同 的教育机会其 质量 不 同,进入高质量 学校 学 习的人应 当多付 出教

14、育 费用 。这意味着将个人 支付 能力纳入教育机会分配过程 ,但仍然 以学生 的学习能 力 和发展成就为前提。 补偿 性原则是指在不 公平的社会 现实 中,为处境 不 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 ,即 “ 不均等地对待不 同 者” 。当然这种优待必须是与竞争者不相等 的能力成 比 例 的。女性 、残疾人 、农村 居民 、贫困人 口以及少数 民族 ,由于其先天或后天 的因素造成了他们在接受教 育 能力上相对不足 ,因此必须 给他们创造相对优越 的 条件 ,使其能取得与正常群体相等同的成功机会 。 在不 同的教育 阶段 和不同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中 所 采取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是不 同的。从我 国 目

15、前 的 国情来看 ,义务教育 阶段应采取 强制性 原则与补偿性 原 则。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人 的基 本权 利 ,不需考虑 他们 的才能有大有小 ,品质有高有低 ,贡献有多有少。 强 制性 原则是义务教育阶段 的基 本原则 ,对弱势群体 实施 补偿 性原则是强制性分配教 育机会 的保障 。非义 务教 育阶段采取能力原则 、成本分担原则 和补偿性原 则 。非义务教育属于人们 的非基本权利 ,按能力分配 是其基本 原则。每个人因其能力不平 等而应享有不平 等 的非基 本利益。通过这种方式 ,不考虑个 人家庭背 景 、经济 条件 和社会 身份 ,选择最优秀最有 培养前途 的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 。成本分

16、担原则处 于辅助地位 , 作 为公共 资源的公办教育 ,从公平角度 而言 ,应该确 保优先按 照个体 学习能力来进行筛选 ,不能 因为个体 支付能力 的不足 ,而无 法平等地享有社会提供 的非基 本教育机会 。为了保证 有能力的学生不 因为贫 困而失 学 ,必须实施补偿性原则 。 ( 二) 当前教 育机 会 分 配 中 的热 点 问题 1 低收入 阶层子女 入学困难。我国高等教育供 给 的增加是通过成本分担来实现 的 ,实行成本分担可能 不会影响整体 的入学规模 甚至还可能使之得到进一步 扩展 。但在实行成本分 担后 一些低收人家庭子女却 可 能 因此丧失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 ,因为他们 有可能被 能够支付更高学 费水 平的学生群体所替代 。如果教育 越多地提供给最高 的出价者而不 为低收入 阶层所享有 , 那么高等教育机会 的分配就像富人 的财产继 承权一样 世代沿袭 。 目前 高校 中贫困学生 的数量不 断增加 ,也 有一部分贫 困家庭 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