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7443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2复习要点(总结)(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高中语文必修 2 复习要点复习要点(详细)(详细) 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

2、、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第一单元一、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2、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略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3、背诵名篇名段,积累语言材料。二、要点解读1、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描写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以此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将难以描摹的月色写得充盈饱满、具体可感。2、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写中,寄予了眷恋

3、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界的韵律,并且借用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表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3、囚绿记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有粗线条的勾勒,有精细的刻画,还有对枝条变化过程的描写,这些是课文“出彩”之处。物我互现的手法赋予绿枝条以性灵,使景物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作者借绿枝条非常隐蔽的表现了富有正义感的青年面对国难所表现出的那种愤怒、忧愁以及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三、学法指导1、分析写景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的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

4、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学会的方法。在不同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的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文章,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2、体会情感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而设,所以要特别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感情线索、感情的发展变化等。3、课文朗读朗读,一是为了体会情感,二是为了品味语言。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色彩、音韵、节奏,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的语言,获得美的熏陶。4、读写结合要将写作与散文学习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鉴赏散

5、文作品的写作技法,将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或者学习课文后趁热打铁,写点片段或小文章;挑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仿照名家作品写点赏析文章。二、预习要点:1、分析写景。2、体会情感。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5、读写结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一、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6、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

7、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二、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踱步 霎时 弥望 渺茫 点缀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

8、,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三、难点探析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9、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

10、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四、结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

11、,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

12、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 至 3 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 至 6 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揭露了当时蒋介石社会的统治黑暗和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故都的秋一、词语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

13、陀山 鲈鱼二、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1921 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 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

14、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二、理清作者思路: 1 思考: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从 310 节中找出文中写了哪些秋景?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2 具体分析: 文章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明确 12 节两节主要写什么?这两段主要是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请同学们来说说 310 节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呢?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秋晨所见: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 秋草(视觉听觉)秋槐落蕊:触觉秋蝉残声:听觉秋雨话凉:都市闲人秋日胜果:枣树这五幅秋景图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描绘了五幅图

15、之后,作者在第 11 节又进一步颂秋。点出“足见有感觉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同时也进一步赞颂了中国北方的秋更有深味。,明确最后两节内容与开头呼应,写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念。 让学生自己列课文结构图,(生在纸上草拟)老师出示投影(学生可以提意见)。(这一整块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这五幅秋景图都是故都最平凡的景物,那郁达夫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选用这些平凡之景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因为那些景虽然也代表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

16、生活很遥远。而且颐和园的喧闹,香山红叶的热情,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安逸生活的心态不符。这些平凡之景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作者选用他们来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囚绿记囚绿记一、词语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二、成语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一、文学常识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 年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