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74265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细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 生活与消费 (一) 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本质和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 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定义) 是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商品 值 50 元。 ) 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媒介的职能。 (定义)强调作用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侧重形式。 其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贮藏手段:货币

2、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 (工资,地租,利息,税款等。 )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 与国之间转移。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4.纸币: 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国家只能规定数量、票面金额

3、;不能规定货币的实际购买率、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可能 会出现通货膨胀;发行过少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 ) 5.电子货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电子计 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 。 (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物品) (货币) 100 元 1000 元 通货膨胀 物价;人名币;生活:收入不变,生活水平;企业市场秩序不稳定。 1000 元 100 元 通货紧缩 物价;人名币;生活:个人消费;企业:产品卖不出倒闭工人失业 6.

4、通信工具和外汇结算方式:1.现金结算;(纸币支付)2.转账结算。 (银行转账) 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 付卡。 (信用卡银行信用卡信用凭证) 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 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转账支票 现金支票 外汇: 定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名币升值 人名币汇率 外币贬值 外币汇率 人名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受益,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出

5、口: 进口 企业:民族工业受到影响、 外汇储备实际价值 国内物价水平 资本流动 旅游业流血 意义:保持人名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名币 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罚站,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24 小

6、时为基础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 价值量 价值总量8 小时/件 8 小时 8 元83=24 4 小时/件8 小时8 元86=48 4 小时/件4 小时4 元46=24 (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否则反之.这就促使商品生 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会不断变化.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

7、系的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 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是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是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 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般情况 需求弹性 代替品: 相关商品 A 物价 则 B 需求量互补品:需求量 A 物价 则 B 需求品(生活) 生产规模 劳动生产率 生产高质量产品供应量(生产)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8、时, 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 同的。 (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减少。 )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其受相关商品价格 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获利减少生产扩大 生产缩小获利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P求P供(三) 多彩的消费 1.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体总价水平。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

9、消费水平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可支配收入越多, 消费量越大。 ) 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 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 2.消费的类型 交易方式的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买主具有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 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 租赁消费(不改变商品的所有权,获得一点期限内的使用权) 。 消费对象的不同:有形商品消费(有形商品) , 劳务消费(服务,如家政,维修) 消费的目的不同:生存资料消费(生存消费满足低层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 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为了提高自己劳动素质而使用的)享受

10、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定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适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 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 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理智)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的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

11、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反对铺张浪费,但不反对积极消费)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费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什么 (原因、意义)2.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个中心(科技、教育、人才、劳动者素质)怎么做 a.生产力改革b.定义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12、: 生产是消费的目的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额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体噶怕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生产决定消费。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

13、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 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 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教育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 础、 公有制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使我国国民

14、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 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各种形式的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形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 式,广泛存在于工业区和服务业。 ) 国家对于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股份制) 国有经济的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 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固有关键作用。 集体经济的地位: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 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 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行业,如:水利 设施,环保设施, 公共交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如: 装备制造、钢铁、石化、 汽车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