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73433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复习重点(夹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是指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无传染性、对健康损害大和对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的一大类疾病。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

2、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5、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是系统中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6、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地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3、它使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9、酸雨:PH 低于 5.6 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霜。酸雨可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害森林,腐蚀材料。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金属含量增加,人们饮用后对机体造成危害。污染水中的鱼类,同样会损害人类健康。10、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多样性。11、生理适应区:相对湿度为 30%-70%,气流速度为 0.5-1m/s,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相对较小时,18-21的气温。12、总悬浮颗粒物(TS

4、P):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 10m 的颗粒物。粒径小于 10m 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13、有效氯: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14、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官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15、气溶胶:粉尘、烟、雾。16、蓄积:毒物进入人体后,如毒物的解毒和排出速度慢于吸收的速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逐渐增加,称为。17、急性 CO 中毒迟发脑病:急性 CO 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经 20-30 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临床表现:1 精神及意识障碍 2 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5、帕金森综合征 3 锥体系神经损害 4 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18、尘肺: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9、矽肺: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包括速发型(1-2 年后发病)和晚发型(脱离作业后若干年发病) 。20、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药物降温首选氯丙嗪。21、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

6、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2、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23、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历数所占比例。2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25、现况研究: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26、筛选: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27、可靠性/信度: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某项试验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2

7、8、预测值:又称诊断价值,是应用筛选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分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是实用性的评价。29、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 10-15 个分贝,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30、病例对照研究: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31、队列研究:是一种由因及果的前瞻性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同属于分析性研究。32、相对危险度(RR):为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33、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其优点是可行性好,能有效避免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但对来自于研究者的偏倚较难消除。34、双盲:

8、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实际操作中要有第三者来设计安排整个实验,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试验。优点是在研究中能消除来自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难以实施。35、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如果其中某个或某些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二、简答1、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2 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

9、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4 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3、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

10、,防止伤残。4、疾病预防的理论基础: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范围:所有的人类疾病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事件。对象:人群(病人和非病人)及其所处的环境。基本策略:三级预防。5、传染病的发生条件:1 传染源(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经空气、经水、经食物、经接触、经土壤、医源性、经媒介节肢动物、垂直传播) 3 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6、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 生活行为方式与饮食习惯(吸烟与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2环境因素(环境的高污染、噪声、放射物、病原体感染、水污染)3 传染因素(家族史)4 卫生服务7、医院感

11、染的四种类型:1 内源性感染 2 交叉感染 3 医院感染 4 输入性感染8、医院感染的特点: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2 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 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9、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机体因素:1 年龄因素 2 患病情况(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造成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3 局部免疫屏障受损(如烧伤、创伤) 4 其他(如意识障碍、昏迷或半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二、现代创伤性和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1手术 2 血液净化 3 大血管插管术 三、临床治疗中直接损害免疫功能的因素:1 放射性治疗 2 化学性治疗 3

12、 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1 无明显指征用药 2抗生素的疗程过长、没有计划、剂量不规范 3 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 五、医院消毒不规范:消毒方法选择不当、作用时间不足、消毒剂剂量或消毒因子(温度、照射强度等)作用强度不够。10、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三、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3 环境卫生学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四、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1 及时报告与控制 2 消毒灭菌与隔离 3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4 其他如强化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保护措施,定

13、期对医护人员体检,改善工作环境。11、突发事件特征:1 发生的突然性 2 分布的复杂性 3 危害的社会性 4处理的复杂性 5 行为的违规性 6 影响的长期性12、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1 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2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3 持续作用时间(毒物的蓄积取决于摄入量、生物半减期、作用时间)4 机体对污染物的感受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缺陷性疾病)5 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相加,曾毒、拮抗作用)13、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 广泛性 2多样性 3 复杂性 4 长期性14、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1 直接影响: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2 间接影响:温室效应、酸雨

14、、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15、紫外线生物学作用:紫外线 A(320-400nm)可促进维生素 D 和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B(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紫外线C(200-275nm)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也可损伤正常细胞。适量的红外线可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过强的红外线照射则导致烧伤、中暑和日射病。16、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 流行病学上安全 2感官性状良好 3 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质 4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17、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1 加氯量 2 接触时间(加氯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氯胺接触时间不小于 2h)3 水

15、的 PH(PH较低时,消毒效果较好)4 水温(每升高 10 摄氏度,杀菌效果提高 2-3 倍)5 水浑浊度 6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8、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因:1 自然地理因素: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密切关系。发病率高低与含碘量呈反比。2 膳食因素:低蛋白、低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钙饮食。3 致甲状腺肿的物质:硫氰酸盐(木薯、玉米、高粱、生姜、杏仁)和含硫葡萄糖苷的水解产物(甘蓝、卷心菜、芥菜)。4 药物:他巴唑、雷锁新、洋地黄类药物。临床表现:儿童生长发育受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地方性

16、甲状腺肿,严重会引起地方性克丁病,表现为聋哑呆傻,导致胎儿死亡、畸形或流产、早产,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三级预防:1 第一级预防:食盐加碘。1:50000 可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1:20000 可有效预防地方性克汀病。2 第二级预防:碘盐含碘量的监测。3 第三级预防:甲状腺制剂治疗。成人每日口服甲状腺片 60-120mg,并合用碘化钾 10mg,3 个月一疗程,一般 2-4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半个月。世界公认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而采用碘盐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缺碘不是惟一的原因,研究发现,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一些与-类似的单价阴离子如:SCN-、F-、Br-、At-、C104-、ReO4-、TeO4-、BF4-等与碘竞争,使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下降,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TSH,使甲状腺肿大。此外,在自然界含碘丰富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主要是因为摄入碘过多,从而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抑制T4 的合成,促使 TSH 分泌增加而产生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球蛋白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