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2312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浅谈新时期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做出明确的定位和任务目标,围绕总体部署和要求,如何落实好

2、各项党建任务呢?下期谈一谈个人一些看法: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党的建设的环境发生变化。在战争年代,党的组织建设是军政一体,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建立了新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集经济、政治、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单位社会”体系,党和国家只要掌握了单位,并在单位建立健全组织,就掌握了社会。因而党的建设始终是以系统、单位为主线展开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别是各类民办(私营) 、合资、外国独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和各类民间组织的大量兴起,党的建设开始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各

3、类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行为特征上,都有别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出现了非党化、非政府化的趋势,更趋于社会化发展。党和政府对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党的建设不断弱化或边缘化,党组织不起作用。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大量的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口袋党员” “地下党员”或者是“党费党员”( 只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 。二是党组织的覆盖面减小,影响力越来越弱。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社会,党组织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组织正在由过去的“全覆盖”变成现在有相当多的“空白点” ;“党领导一切”的渐变成“领导决定一切” ,民主集中

4、制也渐变成为“领导决定一切”的工具,甚至成为推卸责任的手段;传统阵地不断丢失,新的领域没有占领,党的组织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减弱。一方面相对独立于党、政、军和公有企事业单位之外的一些团体、组织、个人,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即得利益团体、组织和个人,这些即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和谋求自身的利益,正在不同程度上对党和政府的权力进行侵蚀、渗透和影响。因而在社会发展中涌现“高干子弟” 、 “官二代” 、 “富二代”等特权阶层,其表现及行为方式甚至凌驾于党、政和法律之上。在互联网上这类的新闻旧闻不绝于耳。从理论上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已经基本消灭,那些即得利益者、特权阶层虽然没有拿着武

5、器来侵略,却真真实实地侵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破坏着党和政府形象。少数的即得利益者、特权阶层与党、国家和广大人民之间绝不能简单认为是人民内部矛盾。三是党的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党的工作方式依然照搬传统的党建套路,不能主动应对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以往党务部门自我封闭抓党建的层次上,对群众的呼声、愿望不了解,对群众的脉搏把握不准确;有的把工作范围仍局限在建立组织和一年过一两次组织生活上,内容单一、手段缺乏;更甚党的组织工作已经流于形式,只是落实到会议上、纸面上。等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在传统阵地上,随着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6、领导的行政命令和强权意识渐强,组织作用弱化。其次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外围组织功能流于形式,再次是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没有占领新的阵地,不能很好的引导舆论导向,普通民众对理论问题存在困惑,认为精神解决不了问题。2、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新的高度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持续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九大战略思想。这九大战略思想,是对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的最新科学认识。这些反映客观

7、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科学、严谨、统一的思想体系。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新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党的建设呢?我认为: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核心体现,是指导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党建”又涵盖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并要长期执政,在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都在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具有全局的

8、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在充分估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从新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思考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人为本”唯心主义问题:一是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二是以物质财富为本,以 GDP 为本。三是不能以个人的“政绩” 、 “升迁” ,或竭泽而渔,或污染环境,牺牲广大人民群众或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的行为。胡锦涛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

9、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 “人民高兴不高兴” 、 “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就是要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因为只有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才能公正无私、毫无偏见地揭示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才能正确回答发展为了什么、依靠什么这些

10、重大的原则问题。非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出现偏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既脱离客观实际,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所导致。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创造性地实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相统一。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法制化和法治化。 党的建设法制化是指党的建设必须遵守党内的根本大法即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内的其它一系列办法、规定、法规、条例,例如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 中国共产党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这一系列办法、规定、法规、条例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为党的建设法制化奠定了坚

11、实的基础。党的建设法治化是指党的建设要实行法治,要依法管党治党,而不能实行人治。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决不能因领导人的变更或注意力的改变而忽视或放松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党的建设法制化和法治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总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并且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改进和完善党的建

12、设的社会化。政党的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活动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关系样式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迁,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逐步衍生出大量的扁平化的横向关系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产业化,党的建设必须被赋予新的功能和内涵。一方面要从固化封闭到兼容开放,党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党组织的社会化构架。因此,必须从战略上创新具有很强社会整合力的纵向横向网格化的组织体系,突破固化的单位组织结构,实行兼容开放的组织构架,在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直接地面向社会,实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而才能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执政基础,这是党建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党的建设社会化职能要从行政化转变为公益化。因此,党的建设必须与社会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尤其是要与工作对象的需求相吻合,针对不同领域的党建工作,制定不同的公益性工作职能和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