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22649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说一首〈清明〉绝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浅说说一首一首 清明清明 绝绝句句 教案教案石家庄外事职业学校 李映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鉴赏评价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其评价性阅 读的能力。2尝试写作简短的文艺评论。3引导学生注重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整体提高 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从品味语言入手,运用想像和联想,创造性地感悟意 境的方法。尝试写简短的文艺短评。【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讨论法、情境设置法,以学生的互动式活动为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对唐诗进行评析的文艺评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特别是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千

2、百年来广为人们传诵,烙刻在我们记忆深处。请大家看屏幕,我们能否根据屏幕中的这几幅画面而联想到相应的诗句呢?(投影画面)不必再举太多例子,这些足以说明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通过刚才的环节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具有永恒的魅力。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又应当怎样去更深层次地感受这种魅力?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学习之后,它会让我们获益匪浅。这篇文章便是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板书:课题、作者出示(投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略)一、整体感知全文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在此我想顺便问一下大家:你们是在何时接触并熟悉这首诗歌的?

3、(学生答),看来大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这首诗歌了,那么我相信大家还能非常准确而流利地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我们来试一试:(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描述)教师阐释: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写的是清明节感怀: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下个不停。行人遇雨,行倦兴败,心境愁苦,很想找家酒店喝上几杯,见到牧童,便满怀希望地问“何处有酒家?”牧童应声指了指前方那杏花盛开的村子。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如何赶上前去饮上几杯,获得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像,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

4、雅号。其实,以上内容便是对诗歌进行简单评析的一个过程,如何去更深层次地品评鉴赏,本文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全文(学生读课文)。课文读完了,那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入手评析的呢?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投影 3)作者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并未均衡用墨,把重点放在内容上,除了主体部分的评析外,课文前面还有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教师明确)(投影 4)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以后再进行赏析品评诗歌,写作文艺短评时,要知道从哪两方面入手,并且要学会借鉴作者

5、的这种行文思路,当然,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更深入的体会。二、师生共同研讨,深入理解全文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我们进入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这首绝句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它似乎没有给评析者留下多少发挥的空间。但这篇赏析文章的作者借助自己的历史人文知识和艺术感觉,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对诗歌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不仅把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看到的眼中的景色呈现给我们,而且还把诗人笔下所流露出的言外之意,也生动形象地展现给我们。作者又是如何具体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更深层次地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呢?(这是全文的学习重点)1作者如

6、何抓住关键词“纷纷”进行品评的?(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在细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如果让你来细细品味这个词的话,你将如何品味呢?这就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大脑中所有储存的有关于“纷纷”的知识信息。这样,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平时我们在运用这个词时,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呢?(雪,雨,落叶,议论纷纷)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评析时是否也联想到了这些内容?(请一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由“纷纷”想到了“冬雪,夏雨,秋雨“,通过比较“冬雪,夏雨,秋雨”各自不同的特征及境界,作者领悟到了清明雨的精神是“细而缠绵”,传达出的是一种凄迷而美丽的境界。作者对这个词感悟的独到之处,

7、在于哪儿呢?(请大家看课文第 4 段)(齐读)(教师明确):他不仅体会出了诗中凄迷而美丽的境界,同时他还领悟到了路上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这样,作者对“纷纷”这个词的品味就深入了一层。2对于下面几个关键词,作者又是如何品味的呢?他的独到之处又在哪儿呢?(同学们分组探讨学习。)(学生简析)(投影小结)(杏花村一词,留做课下学生赏析归纳方法)(小结)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在标题中很谦虚地说是对清明诗的“浅说”,但对这样一首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歌,他却洋洋洒洒写下了二千多字的大篇幅的一篇赏析文章。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抓关键词语,运用想像和联想,创造性地谈出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深层次的一种感悟,不仅拓展了我们

8、的眼界,同时也增长了我们阅读赏析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赏析品评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并给我们提供了写作文艺短评的一种行文思路。三、能力迁移接下来,我有个提议,我们能否借鉴作者的这种赏析品评诗歌的方法和思路,从我们所熟知的古典诗歌中,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稍作点评,把它推荐给大家。(学生自由结组,分头准备)(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略)(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点评和周汝昌的这篇文章相比,没有能达到作者的这种深度,那么我们欠缺的是一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因为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诗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因此,作为欣赏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素养,是很难感受和领会

9、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当然,这方面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而与日俱增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却很不一样。显而易见,一个沉迷于当官,并且一天到晚盘算以权谋私的人,即使他了解许多艺术欣赏和古典诗歌的常识,他也是不能欣赏陶渊明和苏东坡的诗歌的;同样,对自己的祖国缺乏感情的人,也很难欣赏爱国诗人屈原和陆游的诗篇。所以,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不单纯是一个鉴赏知识和方法的问题,它还要包括生活经验、知识学问、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走近古典诗歌

10、,全新解读古典诗歌,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美。四、布置作业写一篇简短的文艺评论。【延伸阅读】古诗欣赏例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首句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仅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

11、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成一种壮烈的意境。烈火再猛,也无奈那铺盖大地的原上草,火势凌虐,也吞噬不尽那无限的生机。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称为绝唱。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写景:春天,有迷人的多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景

12、物是活泼,生机勃勃的,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言浅意浓,景真情真。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有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的情景,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

13、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

14、迟迟不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盼独生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新切感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什一百一呢。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弧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

15、下面两句的“孤舟”、“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远距离的镜头,表达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寒”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晴”之笔。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