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511159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年 “ 月%第 “ 期中国科技论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科学认识的革命性转向 肖显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教授)面对生态环境问题, 需要我们以新的自然观如认识自然的复杂性、 有机整体性、 非决定性等为基础, 进行科学认识的革命性转向。() 从对自然的简单性方面的认识转向复杂性方面的认识。不仅要研究自然的简单性, 还要研究自然的复杂性, 即大力发展非线性科学、 分形学和混沌学, 研究自然的非线性现象、 分形现象、 混沌现象; 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外在关系, 还要研究自然的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 不仅要研究自然的非经验性, 还要研究自然的经验性; 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因果决定性, 还要研究

2、自然的非决定性; 不仅要研究自然的规律性, 还要研究自然的丰富的现象。从规律性的探求到现象的展现, 用一种复杂性的思维代替简单性的思维, 针对复杂性现象的特点, 用新的适合复杂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的特定方法去认识事物, 以获得对自然界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对自然的局部认识转向对自然的系统整体性的认识。传统的科学认识涉及的是局部的自然, 是对自然的局部的认识,而人类实践活动涉及到的是整体性的自然系统。将自然的局部认识应用于改造整体性的自然系统时, 就很可能造成自然的系统整体性的破坏。为了保证整体性的自然系统不被破坏, 就必须以科学对自然系统整体性的认识为基础。因此, 需要科学扩展认识对象,

3、在以往分门别类研究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探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对复杂系统和巨系统进行研究, 以获得对自然系统的整体的、 正确的认识, 使我们的认识符合生态学规律, 为合理利用自然, 维护自然的系统整体性, 维持自然物质、 能量的良性循环, 奠定认识基础和行动依据。可以说, 系统科学、 生态学等的建立及其发展就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结果。(&)从对外在自然的认识走向对大自然系统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只有正确认识了外在自然规律, 并且按这样的规律改造外在自然, 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才能给人类造福。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不过,这里必须明了, 由此所获得的科学

4、仍然是以外在自然为对象的。对外在自然的正确认识, 并不必然带来对外在自然的正确改造。因为对外在自然的改造过程是人类主体利用人工物对外在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改造活动的正确性获得首先在于人类对外在自然、 人工自然、 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这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的正确认识,然后再按此正确认识对三者进行改造。而研究外在自然规律的科学所认识的是外在自然界的规律, 没有对人类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社会、 人工自然、 外在自然三者所组成的大自然系统进行认识。仅凭对外在自然的正确认识去改造大自然系统, 注定会出现内在的障碍: 认识对象与实践对象的不一致,科学认识及其终极关注是外在自然界,

5、而科学应用及其人类关注的指向既是外在自然又是人工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因此, 根据对外在自然的正确认识来对外在自然、 人工自然、 人类社会三者及其组成的系统进行改造, 并不能保证改造的正确, 而必须对人工自然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 明确阐明人类改造外在自然、 人工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过程, 阐明在产生人工物以及人类消费人工物的过程中, 人工自然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 建设生态文明,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本期专题笔谈探讨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

6、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 战略、 政策与思想观念与生态文明观的冲突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等等。!“#$ 年 “ 月%第 “ 期中国科技论坛&与人类社会、 外在自然的关系, 保证人类社会、 外在自然、 人工自然三者的协调一致。由此一系列以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 以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诞生了, 从而使得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生态化趋势。 (&) 把人工自然物的生产以及人工自然纳入到外在自然之中, 使它们协调一致。资源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对人工物的生产、 使用以及废弃过程造成的, 为了减少解决资源和环

7、境问题, 必须对人工自然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 明确阐明利用科学改造自然所产生的人工自然对外在自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把人工自然物的生产以及人工自然纳入到天然自然之中, 使它们协调一致。协调的途径之一是改造人工自然进化的副产品或使之直接进入自然界原有的进化链中;或者为这些副产品另外设计进化路线, 由此形成新的副产品, 为自然界原有的进化链所吸收。协调途径之二是重新设计人工自然的生产过程, 变传统的 “高污染、 高消耗、 低产出” 的生产过程为 “清洁生产” 过程, 这方面绿色化学是其典型代表。协调途径之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将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用于生产, 尽量减少企业生产所产生

8、的废弃物。一句话, 该是到了我们采取措施改变科学推动科学革命的时候了!这是科学发展、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科技促进生态文明需要经济政策保障 彭新宇(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基地 博士)经济激励政策是科技促进生态文明的根本性保障。经济主体做出技术研发或技术采纳的决策,都有内在经济原因, 都受到成本效益规律的驱动。因此, 如无较强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 环境友好型技术从研究开发到采纳应用的每个阶段都将会困难重重。一个事例是有关环境监测基础性研究的。环境管理者都希望研究者能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费用的环境监测技术, 从而能实现单源全时监测, 降低环境管理费用。但是, 这种环

9、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必须基于化学传感器技术和纤维光学技术的大量基础性研究上进行。显然, 这类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而广泛的意义, 但是由于实用性不强、 研发的风险投资巨大, 而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研发的成本效益比过高, 直接导致了此类基础性研究难以开展。另一个事例是有关沼气技术推广应用的。在我国,沼气技术一直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和养殖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予以推广的,也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中的核心技术。中央财政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建设补助资金、 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等许多项目予以资金补贴。理论上讲, 农户建造沼气池能获得沼气、 沼液和沼渣利用所带来的收入, 建造成本还有政府分摊, 应该是经济可行的。但是, 笔者

10、在贵州、 湖南等地调研发现, 许多农户即使能获得政府补贴资金, 也不愿意建造沼气池。一些经济上的考虑, 如沼气池运行的劳动力成本过高等等, 促使农户做出了不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模型研究发现, 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受到许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靠政府补贴这一经济激励手段,还难以实现沼气技术富有成效地推广应用的目标。经济激励政策是可以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的。首先, 良好的经济政策, 可以分摊技术研发成本, 内部化公益性研究的外部收益, 从而激励研究者从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其次, 良好的经济政策通过成本分摊机制和外部收益内部化机制, 可以促使生产者主动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

11、措施, 激励其主动削减污染和进行清洁生产; 可以促使消费者主动选择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 激励其主动进行绿色消费和节能减排。最后, 某些经济政策如税费、 罚款、 环境债券等, 可为技术创新筹措专项资金, 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以解决某些重大关键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问题。要科技很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从多方面来设计经济激励政策。第一, 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 项!“#$ 年 “ 月%第 “ 期中国科技论坛&目支持、 财政补贴、 科研奖励等方式, 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第二, 对科研机构的环境友好型科技成果, 政府应重点安排科技成果孵化专项基金支持, 或通过

12、贷款贴息、 税收减免、 工商行政管理 “绿色通道” 等优惠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促使其产业化。第三, 企业进行环境友好技术改造的,应给予产品价格优惠、 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 绿色信贷、 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比如, 进行 “三废” 综合利用的企业, 可以自定产品价格而不受国家调控, 并自项目运行起减免税收, 对购置的环保技术设备享受技改项目减免税政策和贷款利息优惠。当然, 对于消耗高、 污染重、 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 应采取高额税收、 罚款等手段使其淘汰。第四, 对消费者购买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的, 政府可直接进行价格补贴, 或通过财政支持降低厂商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此类产品销售价格。第

13、五, 政府应推进社会化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比如, 政府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行环境债券, 筹集环境治理专项资金, 用来集中解决某些环境技术的科研攻关。科技进步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员%在处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上, 技术绝对不是万能的, 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迟早会显现出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使用大量化肥污染了地下水, 并使得土地失去高生产力; 为了防止虫害, 将有毒植物基因甚至人类基因转入到作物中去, 进入食物链, 对此风险至今人们还尚缺少足够的警惕; 为了让动物长得快, 发明了饲料添加剂, 但是, 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物,

14、 养殖户自己根本不吃; 为了生活方便快捷, 发明了塑料袋, 但是大量废弃塑料膜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充满了 “白色恐怖” ; 为了控制水体蓝藻爆发, 向湖泊投入大量化学物质, 使水体 “中毒” , 等等。造成上述环境危害的科技发明之所以不断涌现, 因为发明者根本没有将环境考虑在内, 或者对生态过程缺乏基本的了解。建设生态文明,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科技?科技进步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生态文明的眼光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 在今后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 国家亟需发展的科学技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按照生态学的理论解决粮食生产和

15、食物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 全球最重要的产业恐怕就是农业了。但是为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的做法是借助于化肥、 农药、 除草剂、 添加剂、 农膜、 转基因技术, 这就使农田生态系统充满了杀机, 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越来越远, 所产生的食物安全性不断下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地上光合产物的良性循环。粮食以外的茎叶以及地下的根等, 是潜在的 “粮库” 和现实的 “肥料厂” 和 “能源矿” 。秸秆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通过生态科学技术可转变为食物; 害虫和杂草, 以及生态空间 !草原、 林下、 健康的水体、 庭院、 城市建筑% 也是潜在的农业资源。国家亟需发展与秸秆收获、 运输、 储藏、 养殖、 农村新能源革命有

16、关的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方法。第二、 继续研发工业污染物 “零排放” 技术。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 治理难度就要扩大成百上千倍。污染物在从工厂和生产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之前, 都是有办法控制的。要大力发展污染物 “零排放” 技术, 动用人类积累的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知识解开污染物扩散死结, 借鉴、 吸收、 提升海内外新技术, 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费用, 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 发展空气、 水体、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治理的理想目标是天蓝、 水净、 空气新, 逐渐消灭土壤里那些危害生命和健康的成分。第三, 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技术。目前我国十大生态系统均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 生态修复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大任务。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 限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本身, 即人的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要促进生态恢复, 首先必须要变人的破坏力为创造力。要发展围绕社区 “替代生计” 相关的新技术, 以及必要的生态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包括: 用于生态恢复地区替代能源的生产与应用技术; 用于生态恢复的本地植物苗木筛选技术; 替代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