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506610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2、背诵这三首诗歌。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

2、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内容学习内容学习望岳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

3、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1、字音岱:di 眦:z 曾:cng 凌:lng2、解词岱宗:指泰山。青:郁郁葱葱的绿色。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割:分割。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荡:激荡。曾:同“层”。眦:眼角。会当:终将,终要。内容分析内容分析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

4、览众山小。”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

5、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春望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

6、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内容分析内容分析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7、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石壕吏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

8、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基础知识基础知识1、字音壕:ho 逾:y 邺:y 戍:sh 裙:qn 妪:y2、辨析字形并组词戍(戍守) 壕(壕沟) 逾(逾越) 役(战役)戊(戊戌) 嚎(嚎叫) 愈(愈加) 没(没收)戎(戎机) 3、解词暮:晚上。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致词:对说话。戍:防守。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犹得:还能够。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的哭声。内容分析内容分析1、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

9、哪些类似的诗歌?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叙事诗还有木兰辞。2、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的?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 2 至 3 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 3 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前 6 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 4 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第三层(后 4 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 4 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3、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有:

10、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总体把握总体把握学了这三首诗歌,同学们对杜甫的思想

11、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

12、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成果检测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给加红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 (2)决眦入归鸟(3)白头搔更短 (4)浑欲不胜簪(5)老翁逾墙走 (6)三男邺城戍(7)如闻泣幽咽 (8)老妪力虽衰2解释下面加红的词。(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4)浑欲不胜簪(5)吏呼一何怒(6)老翁逾墙走(7)急应河阳役(8)独与老翁别3填空(1

13、)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都收集在_。(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4补写诗句。(1)荡胸生曾云,_。_,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_。感时花溅泪,_。(3)吏呼一何怒,_!(4)夜久语声绝,_。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

14、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根据根据望岳望岳回答问题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1)di (2)z (3)so (4)zn (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