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翻译评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04248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翻译评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多译本翻译评论 一介绍: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 分。这部作品为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为,之后为大家千古传唱,自那时起“世外桃 源”就成为下层受压迫人民所追寻的理想社会,因为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 男耕女织型自给自足的天堂般的社会。 然而没显然,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将这种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用诗体写成,并利用古汉 语凝练,微妙,低调陈述,音韵优美的特点,让人们读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西方学者曾断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 跨文化传播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在此拟从中国文化 瑰宝的内

2、核经典文学着眼,并从中攫取桃花源记 ,在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 绅士它的两个英文版本:英语汉学家 James Hightower 的译文,以及尤 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的译文及曾广受流传的英译本(最初 被人们接受,现具体作者不详,如下用“英译”指代)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林 语堂的译文,以期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几篇较著名的译文比析 笔者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对这两个译文做一番详尽的比析,由感悟上升到理 性的想象。这里仅攫取有代表性的译文加以评析。从而显现出 James 译文在 中西比较文化语境里独具的魅力,并且其译文在言,意,象方面兼得。相形之 下,杨

3、的译本略显逊色。原因也是由于作者所处的迥异的文化语境。尤金A奈 达(Eugene A. Nida)美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以该例说明 翻译过程之一步“传入”(transfer)之不易。奈达把翻译过程分为四 步:分析(analysis),传入(transfer),重组(restructruring)和验证 (testing)。分析是对原文词汇、语法及修辞意义的研究;传入就是从译出语 转入译入语,是用译入语思考、转换;重组是在传译的基础上根据译入语的表 达习惯以及意向读者的阅读倾向对文字进行加工处理;而验证可采取书面完形 填空、口头完形填空、读者高声朗读、读者默读后讲解所读内容等方法,

4、看译 文是否做到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过程虽然分为这四步,但并不是说译者每个词每个句子 都要按部就班的分析、传入、重组,很多时候我们有现成的对等词对等语可用。 经验丰富的译者往往不需要考虑翻译的方法,一切都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从语言的文化基因这一内在视角着眼, 这无疑会丰富现代翻译批评观极其 实践。 笔者不拘泥于结构主义观,又深入挖掘作者的精神活动, 因为不同的 译文都是作者的再创作。下述的翻译批评就依此为平台,鉴赏不同文本的具体 成因及其审美效果。 (1) 原文:桃花源记 林语堂译:The Pea

5、ch Colony 罗经国译: 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Nida 译: The Story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从对题目的翻译来看,各个译者都使原文题目意思得到了传达,可就精 辟、简洁来说林语堂和 Nida 的比较好,罗经国的稍显啰嗦。对大多数母语为 英语的人来说“source” 暗含了 the origin, beginning, or agent for some type of production. 最初、原先、来源等,虽然也指水源,但和本文中的水 源不太适宜,语境不同。这里的“源

6、”是和桃花林所相关的。(2) 原文:忘路之远近 杨:Heedless of how far he had gone James: unmindful of the distance he had gone 英译:forgetting how far he had advanced in following a creek 第二个译文用 unmindful of 译出了“不留神,无意识”的意味,给人以“无心插 柳柳成荫”的美感; 第一个译文略显平淡些。第三句中 “advanced“ 看起来 总让人觉得都点奇怪,因为它平时常用于军事、战场中的对立派,有时还表示 “高级的”。 在这里更自然的表达用“

7、had gone“也许会更合适. (3)原文:忽逢桃花林 英译:suddenly came to a forest of peach blossoms. 这里用的词组 “a forest of peach blossoms” 看起来没有错误,但不够本土 化. 首先, 我们长用到的是 “forest of peach trees,“这样的说法,这样也比 “forest of peach blossoms.“地道。 “forest“ 这个词总给我们一种非常广 阔的、大的树林,这里的树都是木材而非结果实的那种果树。(3)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英译:For several hundred pa

8、ces there was no other kind of trees on either bank of the creek. 译文中的“several hundred paces“ 很精确的表示了距离上的移动,可 惜我们都知道这位渔夫是划船前进,而非步行。因为 “paces“ 通常指步行。 还有个复数的 “trees“ 而不是 “tree“ 这是简单的句法上的不规则用法。 (4) 原文:欲穷其林 杨译:Determined to get to the end of this wood James 译: He went on for a way with the idea of findi

9、ng out how far the grove extended. 杨译本虽译出了这种主观愿望,但感情色彩与原文相比过于强烈。 然而 James 译文则译出了主体(渔夫)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充满好奇地探求, 叫贴近原文的“欲”的内涵。 (5) 原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英译:The delightful-smelling grass was beautiful and fresh, and the falling blossoms were scattered in confusion. 罗经国译:The lush grass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and pea

10、ch petals fell in riotous profusion. 方重译: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译文中的“scattered in confusion,“指的是文中本来的 the falling blossoms 飘落的桃花, 但它却稍有点隐含不太好的意思,有点杂乱无章,就 好象英语里的 “in mess” or “in chaos”. 从陶渊明的原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他所描绘的是优美的画面,所以把“the fallen blossoms”改成 “blan

11、keting the ground“ or “carpeting the ground.“也会稍富有美感些。方重的这句尤 为有美感。 (6) 原文:渔人甚异之 The fisherman was seized with wonder. 虽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位渔人 “seized with wonder,“,但如果用“filled with wonder“,则更能够显现那种美丽的境地。所以这里可以把“seized“换 成更正面的词“filled” ,这样一来,橘子也看起来含义更贴切。 (7) 原文:林尽水源where the wood ended at the source of the cree

12、k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creek“ 。这个词对大多英语使用者来 说都有点轻蔑或是贬义,或是中性词。可在原文中所给人带来的是很愉悦的感 觉,而却构图也很美。那么我们用 “stream“替换“creek“则会更加合适。如果 使用 例如“brook“ 之类的词表示的是一定量流动的水却不足以支持渔船的漂 浮,显然,“brook“也不合适可以不考虑。 (8) 原文: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杨:the foot of a cliff, where there was a small cave in which there seemed to be a faint light. James: Th

13、ere was a small opening in the mountain and it seemed as though light was coming though it. he found a hill with a small opening somewhat lighted. 三位译者都用“light”一词表示光线。“somewhat lighted,“ 说的是不太寻常 的特征,因为它着的是人造的灯光发出的光线。课文里显然没有出现“电”的痕 迹。杨的版本虽译出了隐隐的光线,但可惜也没能确切表示那缕谈谈的自然光 线。相比而言,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 it was a hill wit

14、h a small, dim opening. 不错,又简洁,还又达意。 (9) 原文:初极狭,才通人 It was rather narrow at first, barely enough for the passage of one person 译文中的 “passage“ 使用的典型的名词化动词还是不太合适。因为 “passage“ 通常指交通工具运动的道路、通道、走廊,也指文章的段落。所以, 我们就用 “barely enough for one person to pass.“来替换它,也就是使 用它的动词形式更好。 (10) 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fter a few

15、more score steps it widens into an open track. 其中的 “after a few more score steps“ 用的不太自然; 英语使用者很 少这么用 ,“few more“ 的不地道之处在于它用数量词 做定语 来修饰复数 “steps.“试用 “in less than a hundred steps.“则会通畅许多。 一般现在时的使用 “widens“ 和前面全篇过去时的师太不一致。 “open track“ 也会让人产生歧义. 因为总会让人联想到铁路之类。我们可 以在简单一点,用个“a wide path.“也是不错的选择。 (11)原

16、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英译:A wide plain was brought into view, dotted with houses in distinct order and full of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and bamboo. 林译:There were bamboos and mulberries; farmers were working and 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 “was brought into view“ 被动语态的使用看起来有点奇怪,因为就全篇 来看并没有人故意造成,也就是说,这里没有施动者。而且,我们可以从语体学的角度,把句型重新整理一下,改成 “He saw a wide plain, dotted with houses .“。 译文中使用的 “mulberry“ and “bamboo“,有些因为追求简单而有些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