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7450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总复习必修第一章课时练习(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1 绪论1印度洋海啸对陆生生物的摧残程度难以估量,但在此次受灾的区域中,红树林保存 较好的地方,灾情相对较轻。这说明生物具有( ) A适应性 B遗传变异的特性 C应激性 D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解析:选 D。本题以印度洋海啸为背景,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对环境的影响。红树林能在环境中生存,说明它能适应环境;红树林保存较好的地方,灾情相对较轻,说明它能影响环境。2下列哪项是甲型 H1N1 病毒和 SARS 病毒的共同特征( ) A基本组成物质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B体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都能独立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D同时具备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变异频率高解析:选 A。本题考

2、查病毒的共同特征。甲型 H1N1 病毒和 SARS 病毒都是非细胞结构的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且没有细胞器,都不能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表现出生命活动增殖。3下列不属于发育范畴的是( ) A从蝌蚪变为青蛙 B儿童从小到大 C生物性成熟的过程 D从蚕蛹到蚕蛾解析:选 B。发育一般是指个体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A、C、D 项能体现发育过程,而 B 项只描述了儿童的生长现象,没有体现发育过程。4下面的例子中,哪项不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生产实践( ) A对豆科作物进行根瘤菌拌种,可提高豆科作物的产量 B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 C利用青霉素高产菌株生产

3、青霉素 D用哺乳动物的细胞生产胰岛素解析:选 A。对豆科作物进行根瘤菌拌种利用生物固氮原理,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氨为豆科植物提供氮,从而提高豆科植物产量,没有利用到生物工程技术手段。5生物的种不但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而且能保持此种生物性状 的稳定,这是因为所有的生物都具有_的特性。( ) A新陈代谢和遗传 B生殖和遗传 C新陈代谢和应激性 D适应性和遗传解析:选 B。生殖特性使生物的种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遗传特性能使生物保持其性状的稳定。6(2011 年湖北武昌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4、)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等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解析:选 D。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一般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生长繁殖等。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虽然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但其结构的基本单位并非细胞。7(2011 年四川成都联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随“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绕 地球做第一圈飞行的时候,产生了体位倒置的感觉。但是经过调整, 这种感觉很快就

5、消失 了。该现象不能说明的生物学道理是( ) A人体具有应激性 B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受到神经系统等的调节 C人体能适应太空环境 D人体在太空中也能进行新陈代谢解析:选 C。航天员绕地球飞行时,产生体位倒置的感觉,说明人具有应激性;经过调整,感觉消失,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等的调节,这种调节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不能说明人体能适应太空环境。8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B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C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内物质的新旧更替过程 D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解析:选 C。本题考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实质,为中等

6、难度题。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也是生物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及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变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时进行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个过程,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只考虑体内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或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割裂开,是错解的主要原因。9(2011 年河北冀州中学调研)下面关于生命基本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表现为生长现象 B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表现在: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生物具有应激性,才能表现出适应周围环境的现象 D亲代的遗传物质传递

7、给后代,必须通过生殖的过程解析:选 B。在生命的基本特征中,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特征,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才能进行其他生命活动。当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才能表现生长,即由小长大。生物能与环境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这种适应性是以应激性为基础的。生物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才能适应环境。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是通过生殖过程实现的,既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遗传物质,也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传递遗传物质。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是指: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0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引起牛患疯牛病的特殊生物,这种生物比病毒还小,仅由多肽 物质组成,竟然没有遗传物质核酸。虽然目前

8、还不清楚这种生物的生活史,但科学界一致认 为这是一种新生物类型,并定名为朊病毒。那么判断其为生物的理由是( ) A能使动物患病 B含有蛋白质成分 C能不断增殖 D结构简单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及在新情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在供选答案中,只有 C 项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故此项是判断朊病毒为生物的理由。11(2011 年石家庄检测)我国北方的冬季,柳树等许多树木都会落叶,而松树郁郁葱葱,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柳树等树会落叶,是由于不适应冬季的环境 B它们都适应冬季的环境 C温度对松树的影响不大 D低温与落叶没有关系解析:选 B。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的

9、特征在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表现都是对环境的适应。12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B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了分子 生物学阶段 C当代生物科学在微观上,已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D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胞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虫棉新品系,这是生 物工程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具体应用解析:选 A。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的理解。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是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但细胞并非是所

10、有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如病毒。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科学是研究_和_规律的科学。它自 19 世纪以后,经历了 _、_和_三个发展阶段。 (2)19 世纪自然科学有三大发现,其中生物学占了两项,它们分别是_和 _。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_。 (4)1998 年长江洪水泛滥原因有二:一是上游水土流失,使蓄水、保水能力降低;二是 中下游湖泊淤积,使湖泊调节能力下降。这两方面原因都是与_活动有直接关系,说 明了只有遵循生态学原理,才能谋求_与_和谐相处,实现_和 _可持续发展。 (5)生物工程是指_与_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

11、_、_、_、_和 _等问题日益突出,它们的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理论。 答案:(1)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 描述生物学 实验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2)细胞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 (3)核酸 (4)人类 人类 大自然 社会 经济 (5)生物科学 工程技术 (6)人口爆炸 环境污染 资源匮乏 能源短缺 粮食危机 1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荀子劝学中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从生物学上分析,这段话说明了 _。 (2)解剖镜下可观察到:向水螅身体附近加入少许墨水,水螅体表会发出刺丝,这是生 物具有_现象的实例。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

12、,当生物体的_作用超过_作用时, 生物体就会由小变大,显示出生物的生长现象。 (3)1953 年美国科学家_和英国科学家_共同提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 型,这是 20 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_阶段。解析:(1)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应性特征。(2)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应激性。生物生长现象的实质是生物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3)艾弗里等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及沃森、克里克提出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等成就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答案:(1)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

13、的环境 (2)应激性 同化 异化 (3)沃森 克里克 分子生物学 15(创新探究)为了解三聚氰胺的危害,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 探究三聚氰胺是否可能造成动物肾部结石,请你为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 分析。 (1)实验课题:探究三聚氰胺是否可能造成动物肾部结石。 (2)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三种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 A、B、C(分别为低、 中、高浓度),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如何检测肾部是否有结石不作要求;为了统一评价,检 测结果只以大鼠肾部结石的发生率作为指标)。 (3)步骤设计:(请简要写出)_; _; _; 一年后,检查大鼠的健康状况,统计各组大鼠肾部结石的发生率。 (4)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至少写出三种情况)_; _; _。 答案:(3)选取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当的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成四组,并 编号甲、乙、丙、丁,分别饲养 甲组每天饲喂普通饲料拌三聚氰胺 A;乙组每天饲喂普 通饲料拌三聚氰胺 B;丙组每天饲喂普通饲料拌三聚氰胺 C;丁组每天饲喂普通饲料拌等量 蒸馏水。四个组每天饲喂等量且适量的饲料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年 (4)如 果四个组的大鼠肾部结石的发生率相同,说明三聚氰胺不会诱导大鼠肾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