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悲歌话壮志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56250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雄悲歌话壮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英雄悲歌话壮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英雄悲歌话壮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英雄悲歌话壮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英雄悲歌话壮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雄悲歌话壮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雄悲歌话壮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学校:太原师范学院专业:09 级汉语言专业导师:张文君学习形式:函授学号:2909022031姓名:王凤奇 2011 年 8 月 1 日英雄悲歌话壮志英雄悲歌话壮志浅浅谈谈辛弃疾的辛弃疾的爱爱国情操国情操摘摘 要要 辛弃疾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英雄身处亡国之乱世,目睹故土沦陷之悲凉,他日夜忧患苍生、痛惜斯民,虽胸怀爱国之心和匡复之志、身兼沙场之略和经纶之才,却因当权者的昏庸而得不到重用,故时常悲愤交加、饮恨报国无门,英雄只能放歌词坛,唱出自己的悲壮之声和爱国情怀,于是在他的词中处处洋溢着气势磅礴、悲痛沉郁的英雄气概与襟怀磊落、慷慨淋漓的爱国情操。因此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作词人。

2、 关键词关键词 辛弃疾;悲歌;英雄;壮志;爱国1.1.舍生忘死为家国舍生忘死为家国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亲见生活于金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之惨痛。在这种残酷种族压迫的环境中沦陷区百姓不断奋起反抗。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组织了二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的义军,为掌书记,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

3、50 名骑兵,直奔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送到建康处死。尔后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后来,洪迈为他作稼轩记时,用“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话来赞扬辛弃疾。1辛弃疾率部驰归南宋王朝,原冀获得朝廷重用,再图恢复中原,不料其后南宋王朝当政者多主张和议讳言恢复之计,辛弃疾所上美芹十论及九议,希望朝廷消除苟安思想,反对妥协投降,积极做好准备,收复中原。但弥漫着屈辱苟安的南宋朝廷根本无视辛弃疾的这些积极可行的建议,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他满怀无法排遣的郁闷,迸发出撕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从四十

4、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在被投闲置散后,不得不全力从事词创作时,被剥削统兵作战之权的辛弃疾正是把词坛看作是他着意开辟的第二战场。以词作为宣传工具不放过一切机会宣传抗战主张,激励救国情绪,表达忧国之情,抒发爱国志向。2.2.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2.12.1 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根源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根源 2.1.1 从社会政治背景来说:民族矛盾是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每当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绪必然高涨。在文坛上响遏行云的声音也必然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辛弃疾爱国思想在朝廷当权派的压制下升华。南

5、宋朝廷对从敌境过来的人称为“归顺人“存在歧视。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 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仕途坎坷常遭攻击而不能久于其任,。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绝望心情,回到铅山故居,最后饮恨而逝,终年六十八岁。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

6、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南渡以来,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2.1.2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儒家大一统政治理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加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国家民族的危难之秋,自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并付诸行动,而反映与文学作品中,才能产生“扶事感时“,激励人心的爱国之作。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士大夫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南宋文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

7、辛弃疾爱国情怀中夹杂着儒家的功名事业思想,如婆罗门引:“男儿事业,看一曰,须有致君时。“破阵子:“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满足“好都歌山河献君王“(调仙歌)的素志夙愿,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贯穿于辛弃疾整个生命历程。抗金复国、重整河山已成为他一生不曾释解的情结。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正分裂“、“补天裂“、“整顿乾坤“、“西北洗胡沙“等句,就是这一主导激情的自然反应。在词人的后半生备受猜忌、动辄得咎的情况下,惟其获至功名的希望愈小,他争取功名的呼声也就愈高。2.1.3 从主观因素上来说:首先,少年时期他完成了两方面的自我塑造,即国土沦丧引发民族尊严的自我强化;传统教育促进了自我理想的生成。

8、在此特殊环境影响下,他的独立意志与民族自尊心同步增长。在抗金复国,重整河山这一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重大问题上,辛弃疾比某些非沦陷区出身的人有着更为具体的感受,有着更为强烈的屈辱感、紧迫感与责任感,并由此而强化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大目标。祖父的教育在辛弃疾少年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国理想的种子。他借赴燕京应考之机,深入内地,观察动静,了解敌情,正是为日后的军事策划作准备。民族自尊心的强化与自我理想的生长,是爱国行动与诗词创作的必要准备和积累。其次,青年时期亢进斗争的锤炼。后人谓辛弃疾所作是“英雄之词“,其特点是力求把爱国壮志化为战斗行动,在统一祖国的不世之勋中,实现自己的才能抱负。当海陵南侵,金国内

9、乱时,辛弃疾审时度势,相机行动,群众二千人高举义旗;以大局为重,团结抗金力量,率部投归耿京;扶正驱邪,大义凛然追杀窃听叛逃的义端;深谋远虑劝耿京归宋并奉表南下,共图大计;张安国杀耿京投金;辛弃疾率五十骑于敌营五万众中生擒叛徒,并号召万人共同南归,献俘建康。这一系列英勇行动又锻炼和丰富了辛弃疾自己。其中有舍生忘死,力挽狂澜,聚众起义,毁家纾难的体验;有英雄与叛徒拼搏以申张正义的体验,有身处劣势;背水一战,以小胜众,死里求生的体验;有跋涉千里,昼夜兼程,纵马渡江,献俘行在的体验。难怪四十年后,词人还以欢乐的笑调“追思少年时事“,写出了当年的“壮声英慨“,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10、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不足二年的短时间内,词人戎马倥偬的抗金战斗体验,成为他以后四十五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与创作泉源。最后,贯穿一生的英雄气质。辛弃疾以英雄许人,亦以英雄自许,通过对历史上武功卓著英雄人物的仰慕与歌颂,表达自己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恢弘大志。其作品中仰慕和歌颂的英雄人物有诸葛亮、谢安、夏禹、孙权,还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和老当益壮的廉颇。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11、谋。”词人不惜笔墨,着意歌颂了他所仰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表现了他坚持抗战的正确立场,表达了他渴望奔赴战场杀敌救国的强烈愿望。这位老英雄临终大喊数声杀敌,在寂寞绝望和痛苦中走完了他六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他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战士,也是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政治家,但“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宦,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2.22.2 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2.2.1 蔚然开派的现实作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词最主要的特点。自唐宋以来,词的内容一般都是写风月闲情、流连光景的感受。风格柔靡,题材狭小。北宋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苏轼这样题材较为扩大,风

12、格比较豪放的作家,但毕竟仍然局限于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涉及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较少。北宋的灭亡打破了士大夫们安定享乐的生活,有识之士奋起抗金北伐,投身于火热的战斗中。他们用词来抒发爱国激情,对侵略者的投降派进行口诛笔伐。如李纲、宗泽、岳飞、张元斡、胡铨等,都曾写过一些气壮山河的爱国词。然而这些作品数量不多,辛弃疾则几乎是把他全部的爱国热情,几十年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反映时代和关心国事的词作。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任何一个宋代作家所不能比肩的。他以诗词来抒发爱国忧民之情。词人写道:“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是的,历史行程倏忽,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壮声英慨”之士虽然已似“浮云影不留”,但他的毕生心

13、血凝结的、焕发着爱国主义的异彩的六百多首词章却犹如“芳草春长在”,永远为祖国人民所珍爱。辛弃疾以其社会活动和创作的权威魅力,把一批抗战爱国词人聚拢在自己的周围。通过酬答唱和、赠送留别、互相切磋、互相鼓励、追求着一种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引起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共振,给中国文化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中国文学史的肯定,被誉为“抗战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其中辛弃疾、韩元吉、陈亮、刘过等被认定为该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堂堂之鼓、阵阵之旗的男子汉英雄气概矫首高歌、歌唱时代最强音。他们把英雄磊落的自我形象,激昂排宕的自我意识任情抒写,或寄予自然现象,或寄予古今英豪,或直抒胸臆,时时刻刻加

14、以强烈的表现。在题材和主体的取向上,辛弃疾为后人所推崇和师法,乃至在词坛上鼓荡起“稼轩风“出现了一个辛派词人群,使中国词史第一次实际上有了“派“的概念,其意义是绝不可低估的。2.2.2 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辛词的精髓在于他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正是辛弃疾凝聚力之所在,也正是辛弃疾能赢得历代崇拜者群起仿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南宋末年,爱国志士谢枋得就曾与其同道数十人相会于辛弃疾祠堂,并以“吾尝必有成稼轩之志者“相期。至于金元,明清之际,辛弃疾乃其稼轩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也曾对为本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的人们起过精神上的鼓舞作用。那些追随辛弃疾的词人,如元好问、张野、王夫之、陈维菘等

15、人,无一不是拳拳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们那忧戚国事,感慨兴亡的词与辛弃疾息息相通。他们以辛弃疾为千古知音,从辛词里找到了自己的身影,找到了心灵的共鸣。2.2.3 借古抒怀激情荡志的艺术效果。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且看: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

16、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又”、“长”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再如,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曾召见辛弃疾,要他陈述伐金的意见,但仍没有采取他充分作准备的主张,就用了韩侂胄一批人物,盲目冒进。这年四月,辛弃疾被派任镇江知府。他始终坚持收复中原须有准备的主张。可是韩侂胄只不过拿他作为北伐的幌子,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这使他颇为国事担心。他在镇江时,有一回登上京口北固亭游览,对眼前壮丽河山,触景生情,就以“怀古”为题,写了一首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