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5185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的历程读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到晚清, 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不但让人对各个时 代的艺术作了一次美的巡礼,而且让人看清楚在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中,贯穿着中国美学的 一个基本的美学特征: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忠实的模拟、可信的表达;强调情理 结合,以智慧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情感性的 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怖和悲剧性的崇高。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 艺术魅力。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 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治。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

2、 人生观。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尤其在封建时代)精神基础。这种哲学观使中 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 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 在思想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 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学精神的指导作用。我想,明清小说虽说是反儒的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仍具有“实践理性”的底蕴,比如, 小说多对世俗生活的直接描绘,让人们从普通的白描的世俗生活重获得感悟,而少抽象的精 神、哲学的分析和探求。虽然明清小说的白描、世俗

3、、重情节等特点,是因为明清小说脱胎于 说唱艺术,但后来的文人小说则可说是在“实践理性”的影响下的有意识的作文。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一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 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 种形式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 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 的影响,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正是上述中国美 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美的历程一直贯穿着这样的批评立场:历史的具体的批评。李先

4、生将文艺的变化与社 会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试图寻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 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到韵外之致到明清的市民文艺思潮,我们能看到文艺的每 一次变化都有其社会根源。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方法比对纯文本进行研究的方法更为客观,它 是跳出文本之外而不是身处其中,它是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被它制造出来的子民,从原因来 看结果,这会更少地受结果的状态以及个人的美学倾向的影响。例如,在分析宋代平话时, 李先生认为“尽管从文词的文学水平和成就看,似乎无可取,然而,其实际的艺术效果却相当 可观,应该说已经超过了以前任何贵族文艺。 ”世俗的故事、俚俗的语言,从传统文学的审美 标

5、准来看,宋平话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不能算为文学的,但如果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来 看,宋平话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对现实人情的真实刻画,正是城市繁荣、资本主义的出 现、市民阶级的繁盛的必然产物,它因社会、阶级的变化而产生,又在变化了的社会阶级中 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一方面,它满足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精神需求;同时,它实现并逐步完善 着自己的艺术效果。虽然,它充满了庸俗、低级、浅薄,但它因为符合生活的规律而具有新鲜 的生命力。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新事物。试想,如果单纯地从文学传统的标准出发,如何能 认识到这种新事物的价值呢?同样,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也需要这种历史的具体的眼光, 从文学现象的粗俗的形式跳

6、出去,而看到它在文学史的作用,看到它产生的根源,以此来判 断它在今天的文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我想,对于正在兴起的“网络文学”,就应该用这样的批 评眼光来看待,而不只是判断它是否符合传统文学的规律。 美的历程从社会的变化探讨文学的变化,这两种变化的中间有一个中介,即人性。由 社会引起人性的变化而影响文学的变化。什么是人性呢?李先生认为“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2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是浓缩了 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 文艺作为一种自由的、美的形式,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人性的对象化的

7、成果。所以, 在美的历程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性关怀。从这一点出发,一些受批评的“颓废”之作中所蕴 涵的对生命的执著和热爱渐渐清晰,一些只有粗陋的形式的艺术也散发更强烈的光彩。如, 在陶潜的平淡、无华的诗歌中看到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的底蕴;在阮藉的沉郁灰暗的作品中 看到对人生强烈的热爱而生发的深沉的美丽。在分析青铜饕餮时,更是突出了人类情感、信 仰在艺术中的巨大的魅力。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是青铜艺术散发 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这是对早期青铜艺术的评价,而对艺术 手法日益高超的后期青铜艺术,李先生说:“然而,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 平的

8、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 ”不只看技巧工艺,更看内涵、灵魂,这种批评方 式与历史的具体的眼光的结合,使美学批评成为具有客观性的科学。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

9、、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

10、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

11、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3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

12、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

13、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

14、,有李白。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 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美的历程是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阅读

15、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4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

16、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此可看出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一 美的起源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