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47484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蔺雪春 季丽新 摘要农村精英是推动农村政治发展的内部主体。通过山东省 L 村个案评估发 现,农村精英对推动农村政治组织、政治参与、政治意识发展的影响较大,但 其公共政策方面的影响力有限,尚未达到应有的社会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要消除农村精英面临的自身及外部因素制约,需在农村精英教育、外流精英信, 息库、精英资本保值增值、农村精英评价、公共政策培训、弱化基层政权约束 等方面建构相应对策体系,从而保障中国基层民主事业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农村精英;农村政治发展;影响评估 农村精英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关键,科学和客观评估三十年来农村精英对农 村

2、政治发展的影响,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建构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为中国基 层民主建设提供更直接的宝贵经验和反思。 一、评估方法 评估对象是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即作用问题,涉及农村精 英与农村政治发展两个变量。该评估既要从农村政治发展的已有结果逆向观察, 也要从农村精英的职能活动顺向推演。具体指标设计可从以下层面进行。 首先,界定农村政治发展概念范畴并提炼评估指标。农村政治发展主要指 农村政治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其外延表现为农村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产 出、政治文化的改善与进步。从政治发展的国际经验判断,农村政治应当从传 统向现代转型,逐步呈现一种社会化、科学化、民主化趋势。依此概念可抽象 出

3、四个评估指标:政治组织、政治参与、公共政策、政治意识。政治组织表征 农村政治体系的发育状况;政治参与表征农村居民对政治事务的涉入情况;公 共政策表征农村政治产出状况如决策制定、计划规划等;政治意识表征农村居 民对农村政治事务的理性或非理性认知。 其次。界定农村精英的概念范畴并设立指标观测点。农村精英主要指生活 于农村场域并在农村事务中形成相应权威空间或重大影响的优秀人物。通过既 有系列观察可以判断,其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个人拥有的财富、权力、知识、声 望等资源优势。因此,农村精英又可相应分成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 等类别。根据上述界定可大致设立以下指标观测点:权威基础与结构、权威功 能与活动

4、、政策倾向与重点、政治知识解读与习得。四个观测点分别用以观测 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农村精英在农村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产出、政 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状况。 再次,为不同指标设立评估等级或赋予指标值。依照农村精英在促进各项 指标现代化方面作用水平的不同,评估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位阶。最终指 标设计见表 1-1。最后,确定观察个案。由于研究对象时间跨度较长,有关农村精英及农村 政治状况的数据汇集存在一定难度。为使研究具体准确,笔者试图通过山东省 L 市 L 村个案观察,对该村 1978 年、1988 年、1998 年、2008 年四个不同时点 的政治发展状态进行截面解剖,分析其中农村精英所引致

5、的变迁特征。之所以 选取 L 村个案,一是其地处鲁中(山东中部)。交通位置便利,公路铁路交错, 容易受改革开放潮流影响。但又不像东南沿海发达农村那样属于某种改革开放 典型。二是它多姓杂居,各姓在保存自己部分传统记忆的同时,又因密切交往 形成了共同的村庄记忆,但这种记忆并未使其像西部或南方某些农村那样强力 保持原初风貌。笔者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治变 迁的平均或中间状态。 二、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山东省 L 村指标观察 L 村姓氏众多,计有蔺、李、闫、马、朱、刘、杨、申、亓、魏等十几姓, 以蔺、李姓人数为最,但财富、权力、声望等资源分布并不局限于蔺、李两大 姓;

6、各姓总体上处于小片聚居、大片杂居状态;社会事务在各姓内部与各姓之 间错综交织。L 村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已在作物种植、砖瓦加工为主的传统产 业基础上,向工厂化、公司化的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形式迈进; 经营形式也从集体经济为主走向重视培育个体、私营经济。因此,L 村精英活 动与政治发展主要在社会事务复杂性、经济事务逐步多样化背景下进行。 (一)1978 年 L 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村内精英主要为政治精英,其权威基础在于正式权力安排, 精英的政治表现为上级看重。这些精英即当时大队、小队干部,主要包括:朱 姓大队书记 1 名,闫姓副书记 1 名,蔺姓民兵连长 1 名,蔺、刘、

7、李三姓生产 队长 4 名。精英所任职务在撤社建镇之前没有变化,任职倾向于终身性。非正 式民间组织不存在。 2.政治参与:政治精英们热衷于服从上级公社指示。习惯由大队干部领导、以生产队为基础组织群众活动。政治选举、协商活动很少,村民主要受各姓政 治精英诱导或控制。各队村民尽管有一定的姓氏或宗族观念,但宗族事务在大 队统一活动情况下趋于沉寂;加之各姓政治精英私人关系良好,村民间并无宗 族性冲突事件发生。 3.公共政策:生产队所获被用于统一分配,村庄经济包括一片果园、一座 小型砖窑,其产出主要供本村自用。因此,决策方面并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 其优先选择在于利益均等化和秩序稳定。 4.政治意识:政治精

8、英们通过传统文件宣读与喇叭广播,由大队干部或生 产队长把村民及时组织起来,引导村民学习上级公社或中央政策文本,农村小 道消息较少。村民在参政意识上主要靠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动员。 (二)1988 年 L 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上级镇政府对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比较重视,自上而 下给予 L 村特定权力安排,指定政治表现好的李姓大队书记 1 名(撤社建镇以来, L 村至今保留传统大队称呼),推荐闫姓村主任 1 名,原蔺姓民兵连长留任村治 安委员,推荐闫姓妇女主任 1 名。原 4 名蔺、刘、李三姓生产队长相应调整为 村民小组组长。另外,蔺姓、李姓、刘姓等建筑技能较高的技能精英出现,在 他们带

9、领下,建筑技术较好的几十名村民自发组织建筑队,主动承包村内外民 房建筑工程。由各姓人员自发组成的两个丧务理事会出现,主要是分片(以大队 办公室为基线,将 L 村划为前头、后头两部分)处理各自区域内的丧事活动,并 从中涌现出了一批社会精英。但技能精英与社会精英及其相应活动并没有对既 有正式村组织体系形成干扰,因此能够得到大队干部认可。 2.政治参与:政治精英们因产生于自上而下的指定或推荐,对上级镇政府 指令惟命是从。村组法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流于形式,村民在村务管理上受各姓政治精英控制,村务不公开,相关信息主 要由书记、村主任尤其是书记掌握。各小组长由于受书记、主任掌控

10、诱导,各 组村民内部尽管传统宗族性事务复生,但相处融洽。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原有果园已转为粮食用地,经济事务局限于原 有砖窑的承包和扩大生产,以及催公粮、收提留等方面。由于砖窑、提留能够 为大队公务接待以及干部事务开销提供特定资金来源,大队干部们极为重视砖 窑收益和提留收取,核心考虑在于谁承包能交更多利润、谁催粮能收更多提留。 在社会文化方面,大队干部对村小学建设与管理付出了努力,积极兴建或扩建 校舍,多方抽调或聘请教师。因此,效率、效果成为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 4.政治意识:政治精英们主要使用喇叭广播,向全体村民播放各类政策文 件;村民按通知做事,并没有主动参政意识。同时通过定期在大

11、队办公室外放 电视、放电影等形式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们在精神上开始放松。村内小道 消息、流言或谣言偶有发生,但都能在定期的电视电影集会场合得到澄清。 (三)1998 年 L 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由于新村组法颁布实施,镇政府指定刚回 L 村的闫姓复 员军人为书记:该书记经受部队锻炼,见过世面,年富力强,因此被寄于厚望。 村主任则通过镇政府推荐,村民代表选举,由李姓人士担任。原蔺姓民兵连长 仍留任村治安委员,另一闫姓妇女被推荐为妇女主任。4 名村小组长由书记和 村主任在蔺、刘、马、李四姓家族力量、声望较大的人士中选任。此时村内精 英除政治精英、技能精英、社会精英外,拥有小型加工作

12、坊、商铺的杨姓、马 姓经济精英出现。民间组织除原有公开活动的建筑队及丧务理事会外,搞生姜 种植的蔺姓、杨姓、李姓农户技能交流密切,但并未形成特定组织形式。 2.政治参与:随村务公开制度实施。政治精英们在服从上级决定、指令基 础上,开始有选择的通过大队院墙张榜、喇叭广播等形式公开电费、公粮、土 地承包等事务。但公示内容偏向于未完成任务的农户或村民名单,往往不涉及 大队内部财务问题。各小组长仍受村支书、村主任掌控或诱导。各组村民除种 好自家地外,忙于就近务工赚钱,并不关心村内事务,村民间也无群体冲突事 件发生。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原有砖窑经营不善。大队干部们不断更换承包 人,但效果不理想;

13、在新式砖瓦加工技术的竞争压力下,传统砖瓦窑已走到尽 头。除加大催公粮、收提留、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外,大队干部们开始谋划公路 沿线地皮出租,以带动小型商铺、饭店、车辆维修、棉线加工等行业发展,谋 求更大利润。在社会文化方面,村小学生源不足,与邻村小学合并已成定局。 因此,效率、效果仍是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 4.政治意识:大队原有的放电视、电影等文化娱乐形式取消,因为家家都 有电视。大队干部仍主要使用喇叭传达政策精神,但这些精神却被大队干部、 小组长们人户催粮和收款行动所扭曲。村民对村内公共事务感到厌烦,不愿同 村干部合作,干群对立情绪产生,甚至出现对抗事件。 (四)2008 年 L 村精英与政治发

14、展状态 1.政治组织:在镇领导鼓励和支持下,蔺姓种植能手与魏姓建筑能手搭档 参选大队书记和村主任成功。李姓中年男士被选为治安委员,李姓女士当选妇 女主任。4 名村小组长由书记和村主任在蔺、魏、马、李、杨等几姓副业较好 的男士中选任。技能型精英与经济精英开始融合,并进一步扩增到水利服务、 渔业养殖、塑料加工、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行业。民间组织除原有建筑队、 丧务理事会外,从事各类新兴服务、加工业的精英和村民开始形成行业利益, 但尚未明确结成特定组织。 2.政治参与:由于新一届书记及村委会选举活动的广泛宣传,村民政治参 与热情被激发,他们认识到深入参与投票、选举、协商等村务活动的重要性, 开始关注

15、村务是否全面公开,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硬化路面等)、 土地对外承包租赁等事务。无论就村民、村干部还是其他类型精英而言,这些公共事务的进展直接关系到个人经济利益与家庭生活。他们都对不利于己的事 务状况公开抱怨,群体事件的内部因素开始积累。如遇特殊激发场合,群体事 件随时可能发生。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首先是“三提五统”等提留统筹已经取消,农 业费改为农业税,中央对粮食种植实行农户直补。但粮食种植依然没有多少利 润可得,大多数村民试图依靠种植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谋求农业收益;其次, 具有一定社会关系和经济资源的村民开始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展开实际行动,或 贷款建厂,或贷款搞物流等。在社

16、会文化方面,村小学早已改成幼儿园,小学 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小学;村民们忙于赚钱谋求个人或家庭发展,对村集体文化 建设缺乏兴趣。因此,效率、效果仍是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但公平尤其是机 会与资源的公平配置对 L 村人而言愈发重要起来。 4.政治意识:由于积极或被动参与村干部选举,加之各项公共工程的推进, 村民开始对村庄政治产生浓厚参与意识,甚至许多人觉得自己在选举投票时非 常重要。现代化的扩音喇叭介绍、自制海报、广告、资料或文件复印成了村民 熟悉的活动宣传形式,但小道消息、流言不断。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村 民与其他精英之间既合作又斗争,他们的思维范式都明确趋向自我中心。 (五)指标分析: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通过综合 L 村四个年度截面指标情况,并依照表 1-1 所列标准,评估结果 可见表 1-2。据表 1-2,可形成 L 村精英对该村政治发展影响的大体认知: 1.在政治组织上。L 村精英作用水平经历了一种从低到高的过程。精英类型的不断扩展及流动能力的提高。为政治组织权威基础与结构的丰富稳定提供 了条件。精英类型的扩展也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与运作提供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